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NSSDC ID: 1970-034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同时也是东方红人造卫星系列的首颗卫星。这颗人造卫星与中国1964年的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的第一颗装载核弹头导弹、1967年的第一颗氢弹并称为“两弹一星”。[1][2]

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模型
任务类型地球科学
环绕对象地球
入轨时间1970年4月24日21時48分
发射时间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
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地点 中国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二號發射陣地5020工位
41°18′21.97″N 100°18′47.33″E
任务时长28天
COSPAR ID1970-034A
质量173 千克
动力銀鋅電池
轨道参数
轨道类型近地轨道
离心率0.1055928
倾角68.4263°
远拱点2036 km
近拱点429 km
日环绕数13.07537099

「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雖比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晚了13年,但它的技術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的第一顆衛星,質量更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第一顆衛星的總和。

衛星運作過程

1965年1月,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的钱学森向原国防科委提出制定中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受到了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该计划被命名为“651工程”。

东方红一号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當時共做了五顆樣星,結果第一顆衛星就發射成功。該院制定了「三星規劃」:即東方紅一號、返回式衛星同步軌道通信衛星,而孫家棟則是當時「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技術負責人。

1967年,黨鴻辛等人選擇了一種以為基礎的天線幹膜,成功解決在100℃至零下100℃下超短波天線信號傳遞困難問題。「東方紅一號」衛星因工程師在其上安裝一台模擬演奏《东方红》樂曲的音樂儀器,並讓地球上從電波中接收到這段音樂而命名。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從中國西北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主要任務是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大氣層密度。衛星為近似球形的72面體,質量173千克,直徑約1米、採用自旋姿態穩定方式,轉速為120/分,外殼表面由按溫度控制要求經過處理的鋁合金為材料,球狀的主體上共有四條二米多長的鞭狀超短波天線,底部有連接運載火箭用的分離環。衛星飛行軌道為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為傾角68.5度的近地橢圓軌道,運行地球一圈周期為114分鐘[3]。「東方紅一號」衛星除了裝有試驗儀器外,還可以以20.009兆赫的頻率發射《東方紅》音樂(音乐盒由502所研制),該星採用銀鋅電池為電源。衛星運行期間,有外國無線電愛好者錄下了「東方紅一號」衛星廣播的《東方紅》音樂[4]

「東方紅一號」衛星設計工作壽命20天(實際工作壽命28天),期間把遙測參數和各種太空探測資料傳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5]。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正式加入了「太空俱樂部」,發射成功後,錢學森向中央提出中國應該發展載人航天,並提交發展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報告,得毛澤東親筆批示「同意」。

2005年4月21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召集了當年曾參加設計、研制、生產和管理的航天科技人員,在「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地北京衛星製造廠為紀念碑揭幕,制造廠為配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周年紀念,亦制作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1:1模型,在北京天文館展出。

卫星目前状态

根据Heavens-Above的数据,目前(2017年10月)东方红一号的轨道参数是:

轨道偏心率: 0.1055928

轨道倾角: 68.4263°

近地点高度: 429 km

远地点高度: 2036 km

升交点赤经: 16.1260°

近地点幅角: 302.2603°

每日绕地圈数: 13.07537099

初始时刻的平近点角: 48.0333°

初始时刻的轨道圈数: 22951

实时位置参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参考文献

  1. . 虎嗅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2. . www.xinhuanet.com. [2019-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工委. [200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2) (中文).
  4. . [2017-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9).
  5. . 太空网. [201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7) (中文).

参见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