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政策

中国能源政策被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多数国家要求中国减缓甚至停止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中国则对其感到很不自然。中国政府认为目前绝大部分的温室气体存量都是由发达国家排放的,并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比发达国家少[1]。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名单,因此历史上没有强制约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义务。另外,中国是世界领先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国家[2]

22,500 MW的三峡水坝发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中国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从1980年至2009年。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3]。2009年中国消耗一次能源26,250太千瓦时,每百万人消耗20太千瓦时。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04年至2009年一次能源使用量增长40%,电力使用量增长70%。能源进口2009年相比2004年增长三倍。2009主要能源的进口份额占12%。二氧化碳排放五年增长率(2004年-2009年)为44%[4]

历史发展

新疆風力發電廠
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
2013年12月公布的比亚迪·Qin, 成为2014年在中国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九月底,累计总销量为41045辆。
深圳公交的纯电动巴士比亚迪K9
2007年世界太陽能熱水器安裝。中國佔80.3%。
中国能源[5]
人口 一次能源 生产 进口 电力 CO2排放
百万 太千瓦时 太千瓦时 太千瓦时 太千瓦时 兆吨
20041,29618,71717,8731,0512,0554,732
20071,32022,74621,0971,9393,0736,028
20081,32624,61423,1822,1483,2526,508
20091,33126,25024,2483,1973,5036,832
20101,33828,11125,6903,9053,9387,270
2004年至2010年变化幅度3.3%50%44%272%92%54%
百万吨油当量 = 11.63 太千瓦时,不包含香港一次能源。能源包括核能源损失2/3的能源。[6]

能源结构

可再生能源

中国是世界领先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国家,装机容量为152 GW[2]。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11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47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居世界第一。

由上可知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中国下一個百年的發展主軸,對於減少石化依賴有戰略意義和積極性,因此得到中共中央大力支持,屢屢列入五年計畫重點。

化石能源

中国煤炭 (兆吨) [7]
产量 净进口 净可用
20052,226-472,179
20082,761nd2,761
20092,9711143,085
20103,1621573,319
20113,5761773,753
不包含香港

2012年後,中國自製3000米海上深水钻井平台建造成功。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实现自主设计和制造。由於在現階段技術中石化能源依然有其不可替代性,因此中共中央的大戰略方向有濃厚實用主義色彩,各種化石能源產業依然得到大量經費,追求所有設備都能自製為目標。

並發展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累计投入5500多亿元人民币,增強農村電力供給的效率和減低浪費,在北方高寒地区建设了7000万千瓦汽電共生项目,以解決取暖問題。大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2011年达到114亿立方米,但是也宣布煤层气国家排放标准,可以看出官方希望在化石能源繼續發展的道路上,某種程度顧及環保問題,但主軸還是採取實用主義路線。

自2010年代起,在全国各地开展煤改气煤改电等项目,试图以使用天然气电力,来减低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在北方,煤改气、煤改电因涉及居民冬季采暖的生活问题而备受关注。2017年底基本完成的京津冀煤改气,在之前,就有观点认为河北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无法负担煤改气后的冬季采暖费用。2017年冬,北方进入供暖季后,此前大力推进的煤改气,加剧全国天然气供求困难局面。而全国性的天然气供求困难自2000年代即已存在,有认为天然气价格将长期处于上涨周期,困局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2017年天然气价格开始暴涨。12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文,试图平抑天然气价格,但无法解决问题。北方一些地区的居民陷入被禁止烧煤取暖,又无天然气可用的境地。 为了缓解中国北方天然气的短缺,1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决定雇百辆卡车车队运送液化天然气,从南方的天然气接收码头出发行驶两千多公里至华北。据估算,这样每车的运输成本几乎是所运液化天然气价值的近三分之一。[8]

中国煤电 (太千瓦时) [7]
煤电 总计 %
20041,7132,20078%
20072,6563,27981%
20082,7333,45779%
20092,9133,69679%
20103,2734,20878%
不包含香港

参考文献

  1. . [201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1).
  2. Alok Jha, green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 The Guardian. UK. [2011-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3).
  3. . [2014-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2).
  4. IEA Key energy statistics 20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age: Country specific indicator numbers from page 48
  5. IEA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EA October, crude oil p.11, coal p. 13 gas p. 15
  6. Energy in Sweden 20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acts and figures, The Swedish Energy Agency, Table 8 Losses in nuclear power stations Table 9 Nuclear power brutto
  7. IEA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EA coal production p. 15, electricity p. 25 and 27
  8. 焦点:华北气荒加剧 中海油雇百辆槽车“南气北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路透社,2017年12月15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