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打字機

中文打字机靠鉛字敲擊色帶,將文字著印於紙上。最初的「明快中文打字機」由林語堂於1946年發明,為一個約A2大小的盤面上,排滿了鉛字。常用字的排列次序預設按照部首筆劃排列,罕用字則有另外的字盤,實際使用時可根據需求自行排列。字盤內每個鉛字均為倒置且反寫,如此打出的字才會是正的。操作時,打字員首先要在鉛字盤上找到所需鉛字,手握打字機操作桿往下壓,將一顆鉛字鉗住夾起,再按一鍵時,小鉗就會舉起鉛字,隔著色帶印在紙上。中文打字機的特色,在於打字機能夠配合當時中國人書寫習慣,允許文字打直排。當打完一行按回車鍵之後,又會自動捲回頁首,並跳往下一行。

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院現存於1990年代從中國進口的中文铅字打字机

由於中文打字機的操作並不容易,要检字也很困難,打字速度因此端看打字員對每一顆鉛字位置的記憶力與熟悉度來決定。當時一般人還是用手抄或油印。在1960年代的香港,只有比較富裕的學校才有能力負擔一位能操作中文打字機的打字員。直到1990年代,由於電腦的普及,使中文印刷變得更容易,中文打字機亦退出歷史的舞台。由電腦文書中文輸入法所取代。

電子中文打字機

除了手動式的中文打字機,還有電子中文打字機。一般印刷公司都是用這類型的電子中文打字機。電子中文打字機的撿字方式仍然沒有變,只是撿字方式變成了用電子筆在一個超大型的鍵盤上按鍵。每個按鍵代表一個中文字,只有0.5平方公分。字型是記錄在一張微型的底片上,再利用光學技術投射在一張俗稱“咪紙”的感光紙上。早期的電子打字機的鉛字是按日語發音來排列。後期亦有按筆劃排的,但字型大多數亦是日體漢字。

字面

一個鍵盤所能記錄的漢字有限,但打字鍵盤不能無限量擴大。所以後來有“字面”的發明,從而使鍵盤的面積大大縮少。當有需要使用罕用字時,打字員需要轉換打字鍵盤的文字。這一塊記載著打字鍵盤的文字,就是“字面”。直到現在“字面”這個術語仍然在電腦界中使用。 打字機是打字的機械,手動或電動。敲擊鍵盤一個按鍵,該按鍵對應的字元之字模便會打擊至色帶上,從而在紙上印製出該字元。每打一字,打字機都會向打字方向移動一個字寬。

分佈

英文打字機按照「QWERTY」順序排列,分三行。打字機有字母、空格、回格等。

現代電腦所使用的鍵盤,源自電傳打字機。

筆式打字機

隨著微電腦的普及,令採用“拆字法”的小鍵盤式電子打字機變得可能。然而,以當時的電腦技術,要列印中文字還是很困難。在1980年代中期,香港作家簡而清與中國生產商合作製成一部用筆描繪漢字的手提中文打字機。這在當年的技術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參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