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

乖乖股份有限公司(英語:Kuai Kuai Co., Ltd.,簡稱:乖乖),是臺灣的知名食品公司,同時也是其製造的膨化玉米點心名稱。自1969年就發售了乖乖產品,正式以乖乖為公司名是在1974年。

乖乖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類型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04217017
成立1956年 成立南芳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東大製藥有限公司
1968年更名為東大聯合股份有限公司
1974年(登記成立)
1990年兩家公司合併更名為乖乖公司
創辦人廖金港
代表人物董事長:鍾嘉村
總經理:廖宇綺
總部 臺灣
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21號
桃園市中壢區東園路48號(公司現在地址)
業務範圍台灣
产业食品製造業
產品休閒食品
資產新台幣195,792,000元
實收資本額新台幣195,792,000元
网站www.kuai-kuai.com.tw
www.kuai.com.tw

歷史

乖乖經銷商的三菱扶桑堅達3.5頓專用小貨車,車尾圖案是1990年的五香乖乖與奶油椰子乖乖的外包裝。

1956-1967年:創辦藥廠

乖乖中壢廠

1956年,廖金港於臺灣臺北市城中區創立「南芳行股份有限公司」,本為二戰後臺灣進口藥品業者,其業務為代理日本藥品。1964年10月,南芳行設廠於臺北縣樹林工業區,成為當時臺灣少數製藥公司之一,並於不久後改名為「東大製藥有限公司」,主要製品為至今在臺灣仍相當知名的「力胖液」與「胃芬達液」。

1968-1992:藥廠轉型與食品廠的發展

1968年,東大製藥圖謀轉型,改名「東大聯合股份有限公司」,並以餅乾點心食品製造為目標。經考量後,該產品的消費者年齡層設定為兒童,並首先推出以「乖乖」為名產品;該產品除了內附卡通貼紙塑膠製小玩具之外,其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是與商品同名的商標及人偶「乖乖」。據廖金港表示,其藍圖來自1960年代台灣最逗趣也最眾所皆知的黃俊雄布袋戲人物「哈嘜二齒」,並加上大斗篷、大帽子墨西哥服裝。而把產品稱作乖乖,則是其認為孩童本應要乖巧[1]

1969年,「乖乖」系列產品上市,之後又有「孔雀餅乾」系列產品與「007口香糖」系列產品上市。五年後(1974年)東大聯合在臺北市登記成立「乖乖股份有限公司」,乖乖公司集團總部設於臺北市康定路21號3樓。又隔年(1979年)乖乖公司開始在桃園縣中壢市(今桃園市中壢區)籌建中壢廠。1981年,乖乖公司從東大聯合的手中接下食品製造工廠的生產線。兩年後(1983年)乖乖公司中壢廠成立,設址於桃園縣中壢市東園路48號。1989年東大聯合決定與乖乖公司合併,以乖乖公司為存續公司。隔年(1990年)東大聯合開始併入乖乖公司,佔九成的投資重心轉以餅乾為主。

1993-2013年代:海外行銷與業外合作

1993年,乖乖公司投資中國大陸,在天津設廠,由長子廖清輝負責中國地區,並成為2000年代該公司的產銷重心,乖乖的新口號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乖乖」。2004年,乖乖公司在月眉育樂世界設立「乖乖童玩館」,展示乖乖系列產品歷年最受歡迎的玩具贈品。同年,因為在中國經營虧損,改由其次子廖明輝接手,並將部份股權出售給非家族成員張富貴,以取得資金。

2008年,乖乖公司生產之孔雀餅乾遭檢驗出三聚氰胺,下架銷毀。2009年,卡通頻道首播以乖乖人偶為主角的3D動畫《魔法村歷險記》,乖乖公司在BabyBoss職業體驗任意城設立「乖乖食品研發中心」。

2013-2018年代:新一代接任,老幹新枝

乖乖創辦人廖金港2013年以高壽91歲辭世,由第二代廖明輝接任董座。過去乖乖公司向來低調,家族成員為主要經營者,為了讓公司營運更上軌道,2015年首次引進專業經理人,目前總經理趙明是乖乖第一個專業經理人。[2]

乖乖近年翻玩創意、大搞聯名行銷,從台積電、彰化銀行、機場捷運的包裝聯名,到初鹿鮮乳、古坑咖啡、大湖草莓、味王牛肉麵的口味跨界,甚至從原料根本改變的米乖乖、素乖乖,50年的老品牌正力求翻新、走出新生命!總經理趙明表示,未來將持續強化地方限定特色乖乖,如近期將推出以鹿野紅藜、卑南米和洛神花製成的米乖乖,以台灣在地原料,做出品質佳的產品,期望不只對企業品牌有助益,也能幫助在地農業和觀光,長遠目標是全台鄉鎮走透透![3]。

2018年:乖乖大阿哥復仇記

2018年12月,乖乖傳出家族內鬨,廖家兄弟爭經營權:由大股東廖清輝發動的臨時股東會於2018年12月6日召開,並順利全面改選董監事,由廖清輝出任董事長,廖清輝的弟弟、原任董事長廖明輝退出經營權。乖乖第二代爆出經營權之爭,根據鏡週刊報導,廖清輝不滿廖明輝支持大股東張貴富以乖乖總裁名號競選金門縣議員,憤而帶頭改選乖乖董監事。乖乖發出聲明表示,6日的股東臨時會已順利完成,並依法完成新任董事長及監察人改選,新任董事並即時召開董事會,經董事會決議由廖清輝出任董事長[3]

2019年:三地集團入主

2019年12月6日,三地開發董事長鍾嘉村證實入主乖乖,三地集團掌握過半股權,董監事改選中拿下三個董事和一個監事席次,鍾嘉村接手董事長職位。總經理由前任董事長廖清輝女兒廖宇綺擔任[4][5]

產品

乖乖

該產品首度問市於1968年,是其製造者在臺北製藥公司之轉型產品,其消費者年齡層設定為兒童。在此設定下,其包裝上的代言漫畫人物,原型來自深受兒童電視觀眾喜愛的臺灣黃俊雄布袋戲人物「哈嘜二齒」,並於包裝內附贈一小玩具

因為行銷手法得當,加上在當時臺灣新興無線電視媒體上之能見度,乖乖成為1960年代至1980年代臺灣廣為流行的兒童「休閒零嘴」。1980年代末期,時下高人氣男子偶像團體小虎隊乖乖虎以「乖乖」為名,成為該製造公司系列產品代言人之一。[6]2016年,與關山鎮農會合作,以在地稻米為材料製作成米乖乖,並有五香以及椰子二種經典口味[7][8]

乖乖在中国大陆香港亦有發售,並以其附贈玩具知名,為八十年代出生者的集體回憶[9]

行銷

在臺灣,頻繁的無線電視廣告以及其易於記得、琅琅上口的廣告詞(如以「乖乖棒棒棒」、「營養好吃」為歌詞的C調4/4拍電視廣告歌曲《乖乖歌》)帶來了一定效果,再加上當初價格設定得宜(約新台幣5元),該產品深受市場歡迎。之後,該公司還研發出其他口味,現在市面上有四種口味:五香乖乖(黃色包裝)、奶油椰子乖乖(綠色包裝)、巧克力乖乖(紅色包裝)、花生乖乖(藍色包裝)。

在臺灣,乖乖為點心零食內附贈送玩具的創始者。1968年至今,乖乖共出過貼紙、汽車、漫畫書、文具等數千種內附玩具。據業者表示,其中內附玩具以塑膠製拼裝小車子最受市場接受。然而約2010年代後,就沒有附送玩具了。

內附玩具種類

  • 乖乖文具(圓規、尺、三角板)
  • 跳跳蟲
  • 轉轉盤
  • 炮彈飛車
  • 打擊魔鬼
  • 動物繪圖板
  • 龜兔賽跑
  • 乖乖跳
  • 馬戲列車
  • 世足貼紙
  • 彩色連環漫畫

其他產品

  • 乖乖桶,一種內裝數十顆軟糖捲心酥裝商品。
  • 小乖乖煉乳玉米脆果
  • 乖乖草莓煉乳脆果
  • 蓋奇巧克力
  • 米乖乖系列:2016趙明總經理領導研發行銷團隊,為推廣台灣特色農業特別嚴選台灣米結合在地鄉鎮特色食材,與鄉鎮農會漁會合作推展美食產品和推廣在地觀光與產銷履歷系列產品-關山米乖乖,新屋米乖乖,光復興鄉紅糯米乖乖,池上咖啡米乖乖,旗山香蕉米乖乖,寶山椪柑米乖乖,大湖草莓米乖乖,蘇澳鬥士蝦米乖乖,台灣地瓜米乖乖,古坑咖啡米乖乖,洛神紅藜米乖乖,桑椹紅藜米乖乖等---

孔雀系列

  • 孔雀餅乾
  • 孔雀香酥脆
  • 孔雀捲心餅
  • 孔雀泡芙
  • 孔雀松露脆芙
  • 孔雀桶

已停止生產產品

  • 牛奶糖乖乖(附玩具)
  • 花生牛奶乖乖(附玩具)(藍色包裝,2016年又推出藍色包裝的花生乖乖)
  • 香辣乖乖(附玩具)(粉紅色包裝)
  • 乖乖泡泡糖(附玩具、貼紙)
  • 乖乖巧克力
  • 紅豆煉乳乖乖
  • 007咖啡夾心口香糖
  • 007梅子夾心口香糖

乖乖文化

五香乖乖造句包放在輸送帶上,祈望降低輸送帶故障率。

由於該零食產品有「乖乖」的名稱,在機械設備上擺放零食「乖乖」是臺灣的一項業界文化,認同此文化的人認為透過取該零食名稱「乖乖」之意,擺放後能「讓設備乖乖運作」。擺放在機械設備上的乖乖不能過期,且外包裝必須是綠色(奶油椰子口味),代表一切綠燈正常(也有說法是代表工作順利,機器設備、程式碼都會像乖奶油一樣滑順),若擺放紅色、黃色或藍色等其它顏色可能會有反效果。絕不能將這些乖乖開封食用,否則設備可能會出狀況。

受到這項文化影響,乖乖被放置在電腦主機、提款機[10][11][12][13]、公車、售票機[14]、控管系統[15]、收費站等設備內[16]及電算中心[17]、社會局[18]、永續建築[19]、派出所[20]、醫院和護理站[21]、家暴、性侵害防治中心辦公室、剪接室、劇院[14]、戶政事務所[22]和國家考試場的試場等場所[23],也成為極少數可以破例帶進一般而言嚴禁飲食的機房內之食物[17][24][25]

不過曾有少數單位特別擺放的是黃色的五香乖乖,例如衛生主管機關負責食安藥妝廣告涉及檢驗審查業務,黃色表示善盡把關,不能開綠燈一律過關之義。

參考資料

  1. 徐毓莉; 蔡惠如. . 蘋果日報. 2013-10-23 [201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3) (中文(台灣)‎).
  2. 李至和. . 世界新聞網. 2017-06-06 [201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4) (中文(台灣)‎).
  3. 韓婷婷. . 中央社. 2018-12-06 [2018-12-06].
  4. 吳秉鍇. . 經濟日報. 2019-12-07 [2019-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5. 劉曉霞. . 鏡周刊. 2019.12.06 [2020-12-12].
  6. 萬惠雯. . 新台灣新聞週刊. 2005, (4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8).
  7. 王秀亭. . 自由時報 (台東). 2017-07-24 [2017-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4).
  8. 黃力勉. . 中時電子報. 2017-10-12 [2017-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4) (中文(台灣)‎).
  9. 廢人3539. . 香港高登討論區. [201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3).
  10. 邱瑞杰. . 聯合報. 2011-10-28: A16版 [201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9).
  11. 邱瑞杰. . Upaper. 2011-10-28: 2版.
  12. 邱瑞杰. . 北美世界日報. 2011-10-28 [201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8).
  13. 劉欣逵. . TVBS新聞. 2011-10-27 [2014-07-08].
  14. 游振昇、陳秋雲、張弘昌. . 聯合報. 2017-06-17 [2017-09-15] (中文(台灣)‎).
  15. 蕭文康. . 蘋果日報. 2017-06-02 [2017-09-15] (中文(台灣)‎).
  16. 李姿慧. . 蘋果日報. 2011-08-11 [2017-09-17] (中文(台灣)‎).
  17. 蕭文康. . 聯合報. 2011-01-20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8) (中文(台灣)‎).
  18. 陳雨鑫. . 聯合報. 2014-04-23 [2014-07-08].
  19. 曾依璇. . 中央社. 2014-07-05 [2014-07-08].
  20. 朱顯名. . 中時電子報. 2014-07-08 [201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9月17日).
  21. 陳清芳. . 中央社. 2014-08-09 [2014-08-11].
  22. 作者. . 自由時報. 2017-09-06 [2017-09-15] (中文(台灣)‎).
  23. 曹以會. . 聯合報. 2013-07-19 [201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8).
  24. 王宏仁. . iThome Weekly電腦報. 2017-09-08: 4.
  25. 鄒秀明; 蘇湘雲. . 聯合報. 2011-10-28: A16版 [201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9).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乖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