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

二人转,亦稱东北二人转,舊時稱為地蹦子蹦蹦戲秧歌小落子小秧歌双玩艺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1952年定名為二人轉。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唱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的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融合了东北秧歌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

二人转表演:转手绢
在二人转中,丑角(左)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之一。[1]:153
二人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黑山县辽阳市铁岭市吉林省吉林省梨树县黑龙江省海伦市绥棱县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分类曲艺
序号271
编号项目Ⅴ—35
登录2006年

表演形式

通常只有演員2人,1飾,1飾,以簡單的化裝,持簡單的道具如手帕、紙扇、竹板等,作對舞、穿花;另一種形式,是以劇中人的身份,作一些戲劇化的表演,演出方式十分簡單、活潑、生動。[2]

二人转本身的表演形式通常演员为一男一女。在表演有多个角色出场的剧目时,两人并不会扮演固定的角色,也不会固定男(女)角色由男(女)演员演唱,道具上也只会有手绢与扇子。比较知名的曲目有《马前泼水》、《大西厢》等。

在不表演剧目的时候,一般男女演员的服装则会以花俏、诙谐为主,例如男演员穿大红裤子,花鞋。一般演员要携带一些东西作为道具。手绢在过去的表演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演员经常会使手绢不停旋转,并轻轻一托使其腾空而起,熟练的表演者可以使拋出的手绢飞回手中。

「二人轉」在每年的燈節時,人們就拼凑組合起來,載歌載舞地演唱。初期時的演出是耍「黑棍子」,就是沒有音樂伴奏和化裝,只有兩人乾唱一個「老邊關調」,連唱帶扭很吃力,其後為了省力,逐漸改為「拉場戲」,由2人變成3人以上來表演。

「单出头」通常由一人出演,在唱戏的时候,通常会由这一个人来演全部的角色,剧目通常是由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改编而来。

唱腔

二人轉在演唱方面吸收了河南河北山東各地的民間歌曲和說唱,同時又在東北的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出「九腔十八調」,「九腔」即「胡胡腔」、「哈哈腔」、「梆子腔」、「影腔」、「咳咳腔」、「十三咳腔」、「迷子腔」、「二窩子腔」及「佛腔」;而「十八調」即「下盤棋」、「媽媽糊塗」、「茉莉花」、「小放牛」、「鋪地錦」、「寡婦上墳」、「鴛鴦扣」、「叫五更」、「姑娘」、「跑關東」、「打牙牌」、「沙金扇」、「茨山」、「放風箏」、「遊寺」、「思凡」、「光棍哭妻」和「小上墳」。

流派

二人轉有東、西、南、北4個流派,東路多用「彩棒」,有武打戲助場;西路唱腔,講究趕板奪字;南路最早使用扇子,歌舞並茂;北路唱腔優美,做工細膩。故有「南靠扭、北靠唱、西溝板頭、東要棒」之說。

参考文献

  1. 武术. . 新闻战线. [2019-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4).
  2. 新觀察》1953年第12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