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豸唐门

五豸唐门是一个著名的典故,出自杨臣诤萧良有编撰的《龙文鞭影[1],该书是与《千字文》、《三字经》齐名的儿童启蒙教材。《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全书用四言韵语写成,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每句一个典故。“五豸唐门”典故乃“八龙荀氏五豸唐门”对偶句之一 [2]

 八龙:荀淑育有八子,俭、绲、靖、焘、诜、爽、肃、敷,皆有才名,有“八龙”之称。
 荀氏:荀淑,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今属河南)人。东汉名士,汉桓帝时为郎陵侯相,品行高洁,处事明理,有“神君”之称。
 五豸:北宋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时,唐肃唐询(肃之子)、唐坰(询之子)、唐介(肃之从侄)、唐淑问(介之子)都做过御史,人称“唐门五豸”。豸,即“獬豸”,传说中的神兽,独角,能分辨是非,用角去顶坏人,是执法公正的象征。古代将豸作为执法官的象征,担任监察、执法的御史、廷尉等官员戴的帽子,称为獬豸冠、豸冠、豸角冠,穿的衣服称为豸衣、豸袍。
 唐门:唐氏一族。此指唐肃祖孙三代和唐介父子二人。唐肃,字叔元,杭州钱塘人,官至知审刑院。唐介,字子方,江陵(今属湖北)人,肃之从侄,宋神宗时官至参政知事(宰相)。 

这两个典故的意思是:荀淑的八个儿子都很贤良,人称八龙;唐门的五个御史都很正直,世称五豸。颍川荀氏颍川唐氏联姻,唐门五豸的先祖唐珍是东汉颍川郾县(今属河南郾城)人,唐珍唐衡汉献帝中常侍,其女唐氏嫁曹操首席谋士荀彧[3][4],彧乃荀淑次子荀绲之子。唐珍孙女为汉少帝弘农王妃唐姬


唐肃, 字叔元,杭州钱塘人,祖籍北海郡平寿县。当吴越国钱俶时,始七岁,能诵《五经》,名闻其国中。与从弟唐极唐渭之子)并称钱唐神童,二人均与孙何丁谓曹商游,学者慕之。举进士,调郿县主簿,徙泰州司理参军。有商人寓逆旅,而同宿者杀人亡去,商人夜闻人声,往视之,血沾商人衣,为捕吏所执,州趣狱具。肃探知其冤,持之,后数日得杀人者。后守雷有终就辟为观察推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历知闻喜福昌县,通判陕州。召拜监察御史。或荐肃为群牧判官,真宗曰:“朕欲别用肃。”遂提点梓州路刑狱。迁殿中侍御史,入为三司户部判官,出知舒州。迁侍御史,为福建路转运使,判三司开拆司。再迁工部郎中、知洪州。寻为江南东路转运使,擢三司度支副使。奉使契丹,还,迁刑部。为龙图阁待制、登闻检院,知审刑院,卒。[5]

唐涣,历任衢州龙游县令,累贈工部侍郎。祖父唐仁恭,吴越国杭州唐山县令,盐铁巡官。累贈諌議大夫,贈太子太保。[6][7]


唐询,字彦猷,唐肃之子,杭州钱塘人,祖籍北海郡平寿县。以父荫任将作监主簿。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应诏献文章,名列前茅,诏赐进士及第,知华亭县,后以太常博士知归州,因翰林学士吴育荐引,任御史。未及赴任,因母故世,回里奔丧。服除回朝时,吴育为参知政事,以唐询与宰相贾昌朝有亲党嫌疑竭力排挤询,遂出知庐州。当时朝官外迁,都有朝辞而询独不用,因此询对吴育产生不满,于是上奏请废制科,意在排诋制科出身的吴育,但未得仁宗采纳。后除尚书工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迁江西转运使、福建路转运使。入朝复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为江东转运使。又因朝廷缺人修起居注,得入为知制诰。又因与参知政事曾公亮有亲党之嫌,出知苏州,转杭州、青州、进翰林侍读学士,累迁至右谏议大夫。召还京都后,判太常寺,进给事中。卒后赠礼部侍郎。好书法,尝得欧阳询书数行行书真迹,精思学之,书艺大进,遥以书名天下。笔迹遒媚,非精纸佳笔不妄书。[8]

好友梅尧臣赠唐询诗《送唐紫微知苏台》:

 洞庭五月水生寒,卢橘杨梅已满盘。泰伯庙前看走马,阖闾城下见骖鸾。吴娃结束迎新守,府吏趋锵拜上官。曾过杨州能惯否,刘郎盏底劝须宽。


唐坰,字林夫,汴梁人,祖籍杭州钱塘。唐询子。熙宁初赐进士出身,为崇文校书除太子中允,同知谏院。工书,行笔无家法,而近类蔡君谟(襄)。学书知古人笔意,少所许可,甚爱苏书。苏轼曰:“唐林夫以书遗余云:有唐永禅师、欧阳渤海、褚河南、张长史、颜鲁公、柳少师书,为我评之。林夫书过我远矣,而反求於予何哉?”。[9]


唐介,字子方,唐肃之从侄。江陵府江陵人,祖籍杭州余杭,北宋著名谏臣。唐介从小深明大义,德行高尚,幼时父亲卒于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贫困,集资相助,他谢绝不取。后应试,中进士,自此深得朝廷器重,步步高升。他为官清正廉明,与同朝包拯一样刚正不阿。宋神宗时拜参知政事(副相),后因生背疽而死,终年60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质肃”。唐介以“直声动天下“,朝臣皆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10]

好友梅尧臣赠唐介诗《送唐待制子方北使》:

  王命来天外,阏氏坐帐中。仪虽聘邻国,礼岂异和戎。汉使方持节,胡人自带弓。唯应沙漠凛,不减谏臣风。


唐淑问,字士宪,汴梁人,原籍江陵府江陵,御史中丞唐介长子,北宋官吏。中进士,官至殿中丞。神宗以其家世,提升为监察御史里行,并教以谨家法,务大体。[11]

参考文献

  1. 杨臣诤萧良有龙文鞭影
  2. 龙文鞭影》上卷十三·元 傲倪昭谏,茂异简言。金书梦珏,纱护卜藩。童恢捕虎,古冶持鼋。何奇韩信,香化陈元。徐干中论,扬雄法言。力称乌获,勇尚孟贲。八龙荀氏五豸唐门。张瞻炊臼,庄周鼓盆。疏脱士简,博奥文元。敏修未娶,陈峤初婚。长公思过,定国平冤。陈遵投辖,魏勃扫门。孙琏织屦,阮咸曝裈。晦堂无隐,沩山不言
  3. 《后汉纪》:《续汉书》:太常颍川唐珍为司空,中常侍唐衡弟,历任司隶、太常、司空。
  4. 鱼豢《典略》: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父慕衡势,为彧娶之。
  5. 《宋史·列传第六十二·唐肃》:唐肃,字叔元,杭州钱塘人。当钱俶时,始七岁,能诵《五经》,名闻其国中。后与孙何、丁谓、曹商游,学者慕之。举进士,调郿县主簿,徙泰州司理参军。有商人寓逆旅,而同宿者杀人亡去,商人夜闻人声,往视之,血沾商人衣,为捕吏所执,州趣狱具。肃探知其冤,持之,后数日得杀人者。后守雷有终就辟为观察推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历知闻喜、福昌县,通判陕州。召拜监察御史。或荐肃为群牧判官,真宗曰:「朕欲别用肃。」遂提点梓州路刑狱。迁殿中侍御史,入为三司户部判官,出知舒州。迁侍御史,为福建路转运使,判三司开拆司。再迁工部郎中、知洪州。寻为江南东路转运使,擢三司度支副使。奉使契丹,还,迁刑部。为龙图阁待制、登闻检院,知审刑院,卒。子询
  6. 《唐詢年譜》:《彭城集》卷三八《翰林侍讀學士給事中唐公墓誌銘》:唐氏,本魯北海人,自公五世祖徙家杭州。曾祖諱某,仕錢氏,爲鹽鐵巡官,累贈諫議大夫。祖某,衢州龍游縣令,累贈工部侍郎。考諱某,天章閣待制,贈尚書左僕射。
  7. 《家世旧闻》 陆游 彦猷侍读,质肃公无服兄弟。吴越之末,唐氏有名渭者,从其王归朝,得为王官,出领归州刺史,遂居荆渚,质肃公之祖也。名者,留居钱塘,侍读之祖也。
  8. 《宋史·列传第六十二·唐肃》:询字彦猷,以父任为将作监主簿。天圣中,诏许天下士献文章,应诏者百数,有司第其善者,询数人而已,诏赐进士及第、知长县。 询少刻励自修,已而不固所守,及知湖州。好畜砚,客至辄出而玩之,有《砚录》三卷。子坰,附王安石为监察御史里行,自有传。
  9.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唐坰》唐坰者,以父任得官。熙宁初,上书云:「秦二世制于赵高,乃失之弱,非失之强。」神宗悦其言。又云:「青苗法不行,宜斩大臣异议如韩琦者数人。」安石尤喜之,荐使对,赐进士出身,为崇文校书。上薄其人,除知钱塘县。安石欲留之,乃令邓绾荐为御史,遂除太子中允。数月,将用为谏官,安石疑其轻脱,将背己立名,不除职,以本官同知谏院,非故事也。
  10. 《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唐介》: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拱,卒漳州,州人知其贫,合钱以赙,介年尚幼,谢不取。擢第,为武陵尉,调平江令。民李氏赀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岳守捕其家,无少长楚掠,不肯承。更属介讯之,无他验。守怒白于朝,遣御史方偕徙狱别鞫之,其究与介同。守以下得罪,偕受赏,介未尝自言。 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介为人简伉,以敢言见惮。每言官缺,众皆望介处之,观其风采。神宗谓其先朝遗直,故大用之。然居政府,遭时有为,而扼于安石,少所建明,声名减于谏官、御史时。比疾亟,帝临问流涕,复幸其第吊哭,以画像不类,命取禁中旧藏本赐其家。赠礼部尚书,谥曰质肃。子淑问、义问,孙恕。
  11. 《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唐介》:淑问字士宪。第进士,至殿中丞。神宗以其家世,擢监察御史里行,谕以谨家法、务大体。淑问见帝初即位,锐于治,因言:「中旨数下,一出特断,当谨出纳、别枉直,使命令必行。今诏书求直言,而久无所施用,必欲屈群策以起治道,愿行其言。」初,诏侍臣讲读。淑问言:「王者之学,不必分章句、饰文辞。稽古圣人治天下之道,历代致兴亡之由,延登正人,博访世务,以求合先王,则天下幸甚。」河北饥,流人就食京师,官振廪给食,来者不止。淑问曰:「出粟不继,是诱之失业而就死地也。」条三策上之。

参考书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