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高原

亚美尼亚高原亞美尼亞語俄語:)亦名亚美尼亚高地,是中亚北部三大内陆高原中最高且位于中央的高原。[1]安纳托利亚高原位于亚美尼亚高原以西,它从爱琴海沿岸低地缓缓升起,平均高度约3,000英尺(910[1]进入亚美尼亚高原后,平均高度陡升到3,000~7,000英尺(910~2,130[1]亚美尼亚高原的东南方向是伊朗高原,其海拔高度剧降至2,000~5,000英尺(610~1,520[1]高加索山脈延伸到亞美尼亞高原的東北部。亞美尼亞高原的西南面是上美索不達米亞

亚美尼亚高原
Հայկական Բարձրավանդակ
土耳其-伊朗边界的亚美尼亚山脉
国家 亚美尼亚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伊朗土耳其
最高點 阿勒山
 - 海拔 5,165 m(16,946 ft
 - 坐标 39°43′N 44°16′E
面积 400,000 km²(154,441 mi²
卫星图

鐵器時代,這個地區以烏拉爾圖(或者其他類似的稱呼 Urartu,Uruatri,Urashtu)的名字而為人知。在上古時期,它被稱為“大亞美尼亞”,是亞美尼亞人的歷史中心地區,是與亞美尼亞人有關的四個地緣政治地區之一,另外三個是小亞美尼亞索芬,和科馬基尼[2][3] 今天的亞美尼亞人是印歐族群胡里安人,和烏拉爾圖人的混血後裔。[4]

自公元1040年代以來,高原一直受到幾個突厥族,還有波斯的薩法維王朝的統治。東亞美尼亞的大部分地區從16世紀開始就受到薩法維王朝的統治,在1828年被俄羅斯帝國併吞,後來再併入蘇聯,而西亞美尼亞的大部分地區則由鄂圖曼帝國統治,後來併入土耳其。高原分為西部和東部地區,由亞拉拉特山所在的亞拉拉特山谷界定。亞美尼亞的西部通常被稱為東部安那托利亞地區,東亞美尼亞被稱為小高加索

歷史上這個地區主要居住著亞美尼亞人,以及少數民族如亞述人,喬治亞人,希臘人,猶太人,還有伊朗人。在中世紀,阿拉伯人,特別還有土庫曼人,和庫爾德人大量在亞美尼亞高原定居。該地區西半部的基督徒人口在1915年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中被滅絕,同時期的當地還發生較小規模的亞述人種族大屠殺,以及信仰基督教的希臘人種族大屠殺

今天,東半部主要居住於亞美尼亞人,阿塞拜疆人,和喬治亞人,而西半部則主要居住於阿塞拜疆人,庫爾德人(包括雅茲迪人),土耳其人和扎扎人,還有少數的亞述人。

地理

亞美尼亞高原是阿爾卑斯帶的一部分,是從本廷山脈一直延伸到馬來半島的亞洲山脈的一部分。高原的總面積約為40萬平方公里。[5] 從歷史上看,亞美尼亞高原曾是巨大的火山活動現址。[6] 這個地區最近的地質上的火山作用導致了大型火山形成,一系列的地塊地質構造運動,形成了高原的三個最大湖泊:塞凡湖凡湖,和爾米亞湖[7] 亞美尼亞高原有豐富的水資源。[8]

亞美尼亞高原山脊軸線的中心,從西到東橫穿西亞美尼亞,被稱為前托魯斯山脈[9] 在西部,前托魯斯山脈從托魯斯山脈中央(在奇里乞亞)向北延伸,跨越亞美尼亞高原的中部,與托魯斯山脈東部(在亞美尼亞)平行,往東到亞拉拉特山為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繪圖。
亞美尼亞高原及高加索山脈

亞美尼亞高原大部分位於當今的東部安那托利亞地區,還包括伊朗西北部,亞美尼亞全境,喬治亞南部,和阿塞拜疆西部。[5] 它的東北部也被稱為小高加索,它是亞美尼亞文化的中心。[10]

歷史

主要文章:史前亞美尼亞亞美尼亞歷史,和安納托利亞歷史

根據H. F. B. 林區(1901年)的資料,亞美尼亞高原的自然邊界及其周邊地區。

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間,這個地區通常會生產為數不少的銅,青銅,和鐵的工具,及小裝飾品,並用來和鄰近金屬不足的地方進行交易。[需要引用] 傳統上認為,這裡也可能是伊甸園存在的地區之一。[11]

亞美尼亞高原被稱為“鐵器時代的重鎮”,因為它似乎是公元前第二個千禧年的晚期鐵器時代鐵器冶煉首次出現的地點。[12] 在鐵器時代的初期,烏拉爾圖王國(Kingdom of Van)控制了這個地區的大部分,直到他們被米底王國奧龍特王朝推翻為止。

吉爾伽美什史詩中,所描述阿拉塔的土地在,可能就是亞美尼亞高原。[13]

亞美尼亞高原

在整個古典古代和中世紀,數個世紀以來,亞美尼亞高地都是安息帝國薩珊王朝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哈里發國激烈互相競爭的領土。[14] 從近代的早期開始,這地區就直接受到薩法維王朝的統治。伊朗薩法維王朝與主要對手鄂圖曼帝國之間激烈競爭了數百年,爆發了無數次戰爭,直到17世紀上半葉,鄂圖曼帝國最終在鄂圖曼-薩法維 1623-1639 年戰爭中獲勝,繼而兩個帝國簽署《祖哈卜條約》,由鄂圖曼帝國佔領高原上包括西亞美尼亞在內的大部分地區[15] ,而構成高地另一個主要部分的東亞美尼亞地區,直到19世紀被割讓給俄羅斯帝國之前,一直是留在伊朗人手中。在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帝國經過了兩個多世紀,約4次重大戰爭,從原宗主國伊朗的卡扎爾王朝取得對高加索和東亞美尼亞的控制權[16],因此鄂圖曼帝國占領的高原上的西亞美尼亞,成了和俄國勢力範圍對峙的邊界,。

區域政治地圖,中央情報局資料,2002年

根據理查德·霍瓦尼西亞(Richard Hovannisian)的說法,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是“對亞美尼亞人民的有形滅絕,並且抹除了他們曾經生活在亞美尼亞高原這一高地上的證據,而肇事者方面不久就將其命名為東部安納托利亞” 。[17] 從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鄂圖曼帝國解體以來,它一直是土耳其,伊朗和蘇聯的邊界地區,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它是亞美尼亞,還有是喬治亞和阿塞拜疆的部分領土。[13]

中世紀:土耳其和波斯人的征服

塞爾柱土耳其人於1040年代首次抵達亞美尼亞高原,向西擴展征服領土,並繁衍和居住在安納托利亞半島,直到最終鄂圖曼帝國於1299年宣告立國為止。[18] 塞爾柱人在曼齊刻爾特戰役中對於拜占庭帝國的勝利迎來了亞美尼亞歷史上最具災難性的四個半世紀。亞美尼亞大多數人苦於遭受不間斷的破壞,但亞美尼亞親王魯本一世率領一些亞美尼亞人離開高原,逃往奇里乞亞山區,在那裡他們建立了不在土耳其人攻擊範圍內的新的公國(即魯本尼德王朝)。[19]

亞美尼亞的麻煩始於塞爾柱帝國,但後頭還有更多的災難。在13世紀初期,隨著各族人民從蒙古帝國的猛攻中逃離,高地再次受到移入的葛邏祿人和花剌子模人的騷擾。不能分辨基督教伊斯蘭教蒙古族於1235年到達高原。隨著蒙古人來臨,亞美尼亞人成為自拜占庭–薩珊人戰爭中劃分領土以來的第一次,成為整個“東方”的一部分。蒙古帝國被認為是阿拔斯王朝薩珊帝國,和塞爾柱帝國的繼任者,蒙古族最終皈依伊斯蘭教,並在阿塞拜疆建立了王朝。[19]

在1410年,這個地區由黑羊王朝統治,直到1468年為止。黑羊王朝土庫曼人的遊牧民族文化破壞了亞美尼亞的農業生活方式。 1468年,白羊王朝土庫曼人上台。他們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502年,之後由薩法維帝國統治。鄂圖曼帝國給予亞美尼亞人自治的權利(請參考米利特)幾十年後,在1514年才直接控制高原地區。薩法維德王朝在查爾迪蘭戰役敗於鄂圖曼帝國,高原由鄂圖曼人控制,他們任命庫爾德人的部族治理高原的地方行政事務。到1516年,奧斯曼帝國征服了所有以前的亞美尼亞領土,包括奇里乞亞。[20]

動物和植物

杏被羅馬人稱(Prunus armenicus,亞美尼亞李,the Armenian plum),並從亞美尼亞高原帶到歐洲種植。[1]

著名山峰

凡湖阿克塔瑪島遠望阿托斯山
Rank Mountain Elevation Location
1阿勒山5,137 公尺土耳其 阿勒省
2阿拉加茨山4,095 公尺亞美尼亞 阿拉加措特恩省
3敘普漢山4,058 公尺土耳其 比特利斯省
4卡普德朱克山3,906 公尺 亞美尼亞休尼克省 / 阿塞拜疆奧都巴德區
5阿弗林山(Mount Avrin)3,650 公尺 伊朗西阿塞拜疆省
6阿日達哈克山3,597 公尺 亞美尼亞格加爾庫尼克省
7克茲伯伽茲山(Mount Kezelboghaz)3,594 公尺 亞美尼亞休尼克省
8 阿托斯山3,515 公尺 土耳其凡省

另請參見

亞美尼亞歷史

亞美尼亞地理

参考文献

  1. Hewsen, Robert H. "The Geography of Armenia" in The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Volume I: The Dynastic Periods: From Antiquity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Richard G. Hovannisian (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p. 1-17
  2. Adalian, Rouben Paul. 2nd.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2010: 336–8 [2020-02-07]. ISBN 978-0810874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3. Grierson, Otto Mørkholm ; edited by Philip; Westermark, Ulla. Rep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75 [2020-02-07]. ISBN 05213950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7).
  4. Mallory, J. P.; Adams, Douglas Q. (编). . . Fitzroy Dearborn. 1997.
  5. .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6).
  6. Volcanoes, their structure and significance Thomas George Bonney - 1912 - Page 243
  7. Emerald Network Pilot Project in Armen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ouncil of Europe.
  8. Der Völkermord an den Armeniern, Nikolaĭ Oganesovich Oganesian - 2005- Page 6
  9. Strabo. . H. G. Bohn. 1856: 260.
  10. Barbara A. West. .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47 [20 September 2011]. ISBN 978-0-8160-710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
  11. Mesopotamian Trade. Noah's Flood: The Garden of Eden, W. Willcocks, H. Rassam pp. 459-460
  12. Lang, David M. Armenia: Cradle of Civiliza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70, pp. 50-51, 58-59.
  13. Encyclopedia of the Peoples of Asia and Oceania, By Barbara A. West, 2009, p. 47
  14. Peimani, Hooman. . 2009 [26 December 2014]. ISBN 97815988405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2).
  15. Holding, Deirdre. . September 2014 [26 December 2014]. ISBN 97818416255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2).
  16. Dowling, Timothy C. . 2014-12-02 [26 December 2014]. ISBN 97815988494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8).
  17. The Armenian Genocide: Cultural and Ethical Legacies - Page 3, by Richard G. Hovannisian - 2011
  18. Ghaplanyan, Irina. . Routledge. 2017-11-01 [2020-02-07]. ISBN 978-1-315-2826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2).
  19. Bryce (Viscount), James Bryce; Toynbee, Arnold. . Gomidas Institute. 2000 [2020-02-07]. ISBN 978-0-9535191-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2).
  20. Adalian, Rouben Paul. . Scarecrow Press. 2010-05-13 [2020-02-07]. ISBN 978-0-8108-74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