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龍特王朝

奧龍特王朝也以當地名稱 EruandidYervanduni亞美尼亞語: Երվանդունի)而為人知,他們是源自世襲的亞美尼亞貴族的一個世襲王朝 [1],是承續鐵器時代烏拉爾圖王國之後王朝的統治者。[2][3] 在公元前6世紀的斯基泰人米底王國入侵期間,奧蘭特人確立了對亞美尼亞王國的統治地位。

奧龍特王朝的成員在公元前6世紀,至至少公元前2世紀之間斷斷續續地統治亞美尼亞王國,首先是作為米底王國阿契美尼德帝國的代理君王或者總督,他們在阿契美尼德帝國崩潰之後建立了獨立的王國,並且後來成為索菲尼王國科馬基尼王國的君主,最終是臣服於羅馬帝國。 奧龍特王朝是連續統治古代亞美尼亞王國(公元前321 年–公元428 年)的三個王朝中的第一個。

歷史背景

奧龍特王朝統治下的亞美尼亞總督統治領土

歷史學家指出,該王朝起源於伊朗[4][5][6][7][8],並認為(儘管原因尚不明)這個王朝與宗主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者有家族的關係。[9][10] 在這個王朝存續的期間,奧龍特王朝人強調他們和阿契美尼德王朝人的血緣關係,來強化他們在政治上的合法性。[11]

奧龍特這個名字是伊朗起源的男性名字的希臘化形式,古亞美尼亞語寫為Երուանդ  (Eruand)。該名稱在希臘語中是 Ὀρόντης 。它與阿維斯陀語的關聯是Auruuant(勇敢,英雄)和中古波斯語 的關聯則是Arwand(現代波斯語  اروند  Arvand)。[12] 有些人認為這個名字是赫梯語的Arnuwanda的延續。這個名稱在古典文獻中的各種希臘語譯本都拼寫為Orontes,Aruandes,或是Ardoates。王朝的存在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它最初都城被證明是阿爾瑪維爾,隨後又遷到耶萬達沙特阿爾瑪維爾被稱為“奧龍特王朝的首府” –人們在那兒發現了一些希臘文字,但希臘文化阿爾瑪維爾的滲透似乎受到限制。[13]

直到今天,學者們仍在爭論奧龍特成立的確切日期,但是有一個共識,即發生在公元前612年左右,在斯基泰人米底王國摧毀了烏拉爾圖王國之後。

奧龍特王朝的國王和亞美尼亞的總督

公元前250年的奧龍特王朝領土

色諾芬在他的作品居魯士的教育中提到一位名叫提格蘭的亞美尼亞國王。他與居魯士大帝結盟,與他一起狩獵。 提格蘭米底王國阿斯提阿格斯稱臣納貢。他的大兒子也叫提格蘭。在米底王國巴比倫尼亞人之間爆發敵對行動後,提格蘭放棄了對米底王國的臣屬條約義務。作為阿斯提阿格斯的繼任者,居魯士要求向他以同樣方式稱臣納貢。 斯特拉波在他的《地理學》(xi.13.5)中證實了這一點。公元前521年,在岡比西斯二世逝世和巴迪亞(巴迪亞也被希臘人中稱為為Smerdis(斯梅爾迪斯))自立為王而發生的騷亂中,亞美尼亞人起而叛變。大流士一世派遣亞美尼亞人達達爾希(Dâdarši)弭平了叛亂,大流士一世後來用波斯人瓦米薩(Vaumisa)[14] 取代了達達爾希,瓦米薩在公元前521年5月20日擊敗了亞美尼亞人。大約在同一時間,另一名亞美尼亞人名為阿拉卡(Arakha)(阿拉卡的父親叫哈拉迪塔(Haldita)),自稱是巴比倫的最後國王那波尼德的兒子,並改名為尼布甲尼撒四世起而作亂,他的叛亂歷時不長,被大流士派遣的因塔福林(為大流士身邊位居重職的Bow Carrier執弓者)領兵所鎮壓。

公元前5世紀,來自亞美尼亞進貢者呈獻的,有獅鷲獸把柄的金屬水瓶


這些事件在貝希斯敦銘文中有詳細描述。波斯帝國完成行政重組後,亞美尼亞被改為由幾個總督治理。亞美尼亞人的總督經常與阿契美尼德王朝皇族通婚。這些總督提供了軍隊讓薛西斯一世在公元前480年入侵希臘。希羅多德說,薛西斯一世軍隊中的亞美尼亞人“就像弗里吉亞人一樣被武裝起來”。公元前401年,色諾芬與一大批希臘傭兵一起穿越亞美尼亞,作為“萬人僱傭軍團”的一部分。色諾芬提過兩個有奧龍特的名字的人,顯然他們都是波斯人。其中一個是貴族和高級軍官,來自王室家族,擔任薩第斯城堡的指揮官,他與年輕的小居魯士進行了戰爭,並試圖在庫納沙戰役之前將小居魯士出賣給於阿爾塔薛西斯二世,但被俘虜並被以軍法處死。另一個奧龍特則是,色諾芬的《長征記》對這個國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記載中森特里特斯河(Centrites)附近的地區受到阿爾塔薛西斯二世轄下的一名亞美尼亞總督,名為 奧龍特一世的保護,奧龍特的父親為 阿塔西拉斯,他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亞美尼亞總督。奧龍特一世率領着亞美尼亞人,還有阿拉羅德人(Alarodian,即為烏拉爾圖人)的部隊。提瑞巴茲(Tiribaz)被提起是擔任奧龍特一世治理下的亞美尼亞的 hipparchos(副總督),後來提瑞巴茲成為呂底亞(Lydia)的總督。


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奧龍特一世時期的金幣,在公元前362年


公元前401年,阿爾塔薛西斯二世把女兒蘿朵古聶(Rhodogoune)許配給奧龍特一世。科馬基尼王國國王安條克一世內姆魯特山的紀念碑上的兩個銘文中,一位被稱為Aroandes(阿塔西拉斯的兒子,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的女兒女兒蘿朵古聶的丈夫),這位Aroandes被認為是奧龍特王朝族裔統治科馬基尼王國的祖先,而且是他們的族譜可追溯到大流士一世狄奧多洛斯提到了另一個奧龍特,可能是同一人。在公元前362年是密細亞的總督,是小亞細亞總督群叛亂的領導人,由於他是貴族出身,以及他對國王的憎恨,很適合擔任這個領導人的任務。他被對權力的熱衷和陰謀詐欺所誤導,而背叛共謀的總督並將他們出賣給波斯國王。但是他的第二次叛亂,可能是由於他對國王的獎賞不滿足,發動了數次軍事攻擊,在新波斯國王阿爾塔薛西斯三世即位後仍然持續攻擊。在此期間,他還征服並佔領了帕加馬,但最終他還是與波斯國王和解。公元前 349年, 雅典人根據一項法令授予公民權利和金色的花圈給這位奧龍特。他在總督群叛亂期間在克勞佐梅尼福西亞,和蘭普薩庫斯的幾處都鑄造了許多錢幣。所有後來的奧龍特君王都是他的後代。大流士三世在公元前344年至336年接替奧龍特一世為亞美尼亞總督。亞美尼亞部隊在奧龍特一世和一位名為米史勞斯特(Mithraustes) 的指揮下參加了高加米拉戰役狄奧多洛斯提到奧龍特一世是古馬其頓將軍樸塞斯塔斯的朋友。亞美尼亞後來正式受馬其頓帝國統治,而馬其頓帝國則由亞歷山大大帝所領導。亞歷山大大帝擊敗奧龍特二世後,他任命了一位名叫米特蘭尼斯(Mithranes)的奧龍特族裔後人統治亞美尼亞。在亞歷山大去世後(公元前323年),在巴比倫達成協議,亞美尼亞被分配給涅俄普托勒摩斯治理,涅俄普托勒摩斯一直保留亞美尼亞直到他在公元前321年的戰爭中去世為止。約公元前302年,奧龍特後人將國都從阿爾馬維爾遷移到耶萬達沙特

從公元前301年開始,亞美尼亞被納入塞琉古帝國的勢力範圍,但它保持了相當大的自治權,保留了其本國統治者。根據波利艾努斯的說法,公元前227年,塞琉古帝國叛軍領袖安條克·伊厄拉斯跑去國王阿薩密斯(城市阿薩密薩塔的創建人)統治的亞美尼亞領土內避難。大約在公元前212年末,亞美尼亞被劃分為兩個王國,都是塞琉古帝國的附庸國:大亞美尼亞和亞美尼亞索菲尼王國(包括科馬基尼王國或稱小亞美尼亞)。塞琉古帝國安條克三世決定鎮壓當地王朝,並圍困阿薩密薩塔索菲尼王國科馬基尼王國的總督薛西斯投降並懇求安條克三世的寬恕,安條克三世因此接收了 薛西斯的主權。安條克三世將自己的姐姐安提阿古斯(Antiochis)嫁給薛西斯為妻。安提阿古斯後來謀害了薛西斯。大亞美尼亞由它的最後一個奧龍特蒂特統治者海達尼斯(Hydarnes)統治(參考斯特拉波的《地理學》 xi.14.15);他後來顯然是被安條克三世罷黜,然後將土地劃分,授給他的兩個將領阿爾塔什斯一世扎里爵斯(Zareh),這兩個人都自稱是奧龍特王朝家族的後裔。

科馬基尼王國內姆魯特山

內姆魯特山,東面平台的石像

內姆魯特山,在眾神雕像的對面有一排長長的基座,上面放著安條克一世科馬基尼王國)的希臘祖先的石碑。與這一排成直角排列的另有一排石碑,描繪了他的奧龍特氏族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祖先。在這些石碑中大流士薛西斯一世的雕像保存得很好。在每個石碑前是一個小祭壇。在其中兩個祭壇上發現了銘文。 安條克一世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確保所有人都意識到,由於蘿朵古聶公主與他的祖先奧龍特一世的婚姻,他與萬王之王大流士一世是有血緣關係。 蘿朵古聶的父親是波斯國王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公元前401年,由於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從奧龍特一世那兒得到他的軍事將領和在亞美尼亞總督的幫助,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得以擊敗試圖和他爭大位的弟弟小居魯士,他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奧龍特一世。他們的後裔,米特里達梯一世娶了塞琉古帝國的公主勞蒂斯

參考文獻

  1. David M. Lang. . Ehsan Yarshater (编).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510 [1983]. ISBN 9781139054942. doi:10.1017/CHOL9780521200929.016.
  2. Toumanoff, Cyril. .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63: 278ff.
  3. (亞美尼亞文) Tiratsyan, Gevorg. «Երվանդունիներ» (Yerevanduniner). Armenian Soviet Encyclopedia. vol. iii. Yerevan: Arme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77, p. 640.
  4. Garsoïan, Nina (1997). "The Emergence of Armenia" in The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Volume I, The Dynastic Periods: From Antiquity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Richard G. Hovannisian (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p. 46-47. ISBN 0-312-10169-4.
  5. Babaie, Sussan; Grigor, Talinn. . I.B.Tauris. 2015: 80. ISBN 978-1848857513. Iranian culture deeply influenced Armenia, and Iranian dynasties ruled Armenia during several important periods, including the Orontids (c. sixth century - c. early second century BCE) and Arsacids (54-428 CE).
  6. Garsoian, N. . http://www.iranicaonline.org/articles/tigran-ii. 2005. Tigran (Tigranes) II was the most distinguished member of the so-called Artašēsid/Artaxiad dynasty, which has now been identified as a branch of the earlier Eruandid [Orontid] dynasty of Iranian origin attested as ruling in Armenia from at least the 5th century B.C.E 已忽略未知参数|encyclopedia = (帮助); Edit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7. Allsen, Thomas T.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1: 37. ISBN 978-0812201079.
  8. Sartre, Mauric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3. ISBN 978-0674016835. The Commagene kings claimed to be descended from the Orontids, a powerful Iranian family that had ruled the area during the Achaemenid period. They were related to the Achaemenids who had built a kingdom (...)
  9. Allsen, Thomas T.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1: 37. ISBN 978-0812201079. The Orontid dynasty of Armenia (ca. 401-200), whose ruling house was of Achaemenid origin, originally administered the territory as satraps and later as independent kings.
  10. Payaslian, Simon. 1s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8. ISBN 1403974675. (...) albeit not clear, historians suggest dynastic familial linkages to the ruling Achaemenid dynasty in Persia.
  11. Payaslian, Simon. 1s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8. ISBN 1403974675. The Ervandunis certainly stressed their Achaemenian lineage to strengthen their political legitimacy.
  12. Schmitt 2002.
  13. Babaie, Sussan; Grigor, Talinn. . I.B.Tauris. 2015-03-30. ISBN 978-1-84885-751-3.
  14. https://www.livius.org/articles/person/vaumisa/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