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貝克勒
亨利·貝克勒[註 1](法語:,1852年12月15日-1908年8月25日),法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与居里夫妇一同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亨利·貝克勒![]() Henri Becquerel | |
---|---|
![]() | |
出生 | 1852年12月15日![]() |
逝世 | 1908年8月25日![]() | (55歲)
居住地 | ![]() |
国籍 | ![]() |
母校 | 巴黎理工大学 法国国立桥梁与公路学校 |
知名于 | 放射性 |
奖项 | ![]()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学家 |
机构 | 法国国立艺术与工艺学校 巴黎理工大学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
博士生 | 瑪麗·居禮 |
受伦琴发现X-射线的启发,貝克勒在研究鈾和鉀的雙硫酸鹽的磷光现象。他讓這兩樣材料曝露於陽光,然後用黑紙把曝光過的材料和感光底片包在一起。一段時間后,沖洗底片,底片上顯示出鈾晶體的影像。貝克勒推测:「材料所發出的磷光射线能穿過不透光的紙張」。剛開始時他以為是晶体吸收太陽的能量,然後發出X射線。
在1896年2月26日和2月27日,貝克勒本打算把包好的鈾和感光底片曬太陽,但巴黎多云,阳光时断时续,没有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于是他把材料送回抽屜避光保存。之后几天都是阴天,也未能进行阳光激发实验。到了3月1日他沖洗底片,因为阳光激发的时间不长,所以他预计磷光强度会很弱,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想不到卻看到非常清晰的影像,使他大為驚訝。进一步的实验显示:鈾不需要外來的能源如陽光也能發射輻射,因此他發現了放射性,從材料中自發的發出輻射。

貝克勒发现放射性的底片
注释
- 法语人名Becquerel在现代人名翻译中译作“贝克雷尔”,但在指该物理学家时约定俗成译作“贝克勒尔”。
参考资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