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色

代表色,為代表某一事物的顏色。

學校和體育

1836年英國劍橋牛津兩間大學的划船賽首次使用了大學代表色,劍橋大學划船隊使用藍色作為代表,最初藍色的使用權僅限划船社,但1884年劍橋大學辯論協會認為該校其他運動也使用此顏色,至1912年成立了正式的委員會決定誰可以享有使用藍色的榮耀[1][2]杜倫大學也在1830年代選用宮廷紫作為學士袍的顏色,並在1883年,他們允許壘球隊穿紫色外套[3][4]曼徹斯特大學則在1905年開始用栗色作為球隊代表色[5]

發展至今,代表色常用在校服球衣旗幟、文宣等等,有凝聚成員、提振士氣等功能[6]。大多數學校和球隊都有兩個或三個代表色,以免在比賽時和對手重復。

政治

國家和政黨常有各自的代表色。在西方,以顏色來代表並彰顯特定國家一事始於古羅馬時期,當時羅馬城邦的代表色為紫色。國家代表色有時源自國旗,而國旗的顏色大多關係到各國的歷史以及建國精神,如法國的藍・白・紅德國的黑・紅・金三色旗,便是國旗和國家代表色兩者間相互關聯的例子之一[7]

政黨或政治團體的顏色常出現在政治集會中,例如黃巾之亂黃衫軍黃絲。不同國家類似立場的政治團體常用相同的顏色作為代表色,例如代表環保的綠黨、代表左翼的紅色、代表基督教民主主義的橙色、代表自由主義右翼自由意志主義的黃色。[8][9][10][11]

偶像文化

在日韓偶像文化中,多數藝人(藝人團體、團內成員、個體戶)會擁有自己的代表色,又被稱做「應援色」、「成員顏色」。這些藝人的應援色、粉絲名通常由官方制定或統一公佈,官方也會售賣與其藝人應援色相同顏色的手燈、螢光棒或其他相關代表物[12][13]。在大型的演唱會中(例如群星演唱會、慈善公益演唱會),偶像可以透過應援色找到自己粉絲所在位置,對偶像和粉絲來說意義重大。當舉行單獨演唱會時,全場粉絲會利用應援色為偶像製造一大片同色區塊來助陣,這項文化也透過日韓流行讓中國都跟著有了應援色。

參考資料

  1. . The Field. 7 April 2015 [11 June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2. Christopher Thorne. (PDF). Cambridge University Blues Committee. 10 July 1996 [2020-07-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6).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status=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3. . Durham University Journal (Durham University). 26 May 1883, 5 (9): 108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4. . Durham University Journal (Durham University). 14 May 1898, 13 (4): 83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5. . Archives Hub. Jisc. [11 June 2019].
  6. . www.princeton.edu. [2016-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8).
  7. 闫雪主编. .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 2015.08: 48–52. ISBN 978-7-80237-784-4.
  8. Min Reuchamps. . Routledge. 17 December 2014: 140. ISBN 9781317634720.
  9. Adams, Sean; Morioka, Noreen; Stone, Terry Lee. . Gloucester, Mass.: Rockport Publishers. 2006: 86. ISBN 159253192X. OCLC 60393965.
  10. Kumar, Rohit Vishal; Joshi, Radhika. . SCMS Journal of Indian Management. October–December 2006, 3 (4): 40–46. ISSN 0973-3167. SSRN 969272.
  11. Cassel-Picot, Muriel "The Liberal Democrats and the Green Cause: From Yellow to Green" in Leydier, Gilles and Martin, Alexia (2013)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in Britain and Ireland. Cambridge Scolars Publishing. p.1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SBN 9781443852838
  12. . [2013-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13. .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1).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