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塞·华金·佩雷斯·马斯卡亚诺

何塞·华金·佩雷斯·马斯卡亚诺西班牙語:1801年5月6日-1889年7月1日),智利律师、外交官、第6任总统[1]

何塞·华金·佩雷斯·马斯卡亚诺
José Joaquín Pérez Mascayano
第6任智利总统
任期
1861年9月18日-1871年9月18日
前任曼努埃尔·蒙特·托雷斯
继任费德里科·埃拉苏里斯·萨尼亚图
个人资料
出生(1801-05-06)1801年5月6日
西班牙秘魯總督轄區圣地亚哥
逝世1889年7月1日1889-07-01 (aged 88)
智利圣地亚哥
政党国家党
配偶Tránsito Flores de la Cavareda
签名

總統生涯

1859年,智利内战结束之后,曼努埃尔·蒙特·托雷斯总统为了安抚自由党人,指定佩雷斯为总统继承人,在1861年7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佩雷斯作为唯一的候选人被一致推举为总统,9月18日蒙特总统卸任,佩雷斯正式就职总统,1866年以88%的选票(191票)获得连任。佩雷斯的当选不但标志着智利开始向自由主义的转变,而且开始了权力的变更。议会逐渐加强了对总统权力的制约,从而开始了议会时代。

他执政期间,大赦政治犯,有助于国家经过1851年和1859年两次内战后的团结,同自由党人结盟,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863年在圣地亚哥设立消防局,1868年规定蓬塔阿雷纳斯为自由港。同年,改良主义者特别是青年人成立了“改革俱乐部”,来促进国家政治的改革。在这期间,政府通过了新的商业法。佩雷斯政府时期,由于农业、矿业、商业和南方伐木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明显好转,从首都通往国内其他城市的铁路和公路的建设都有了很大进展,加上农村治安力量的加强,形成了交通便利、邮政安全的局面。智利南方的电报发送已延伸至纳西缅托等地。在国民教育方面,以增设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课程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由于经济发展,智利人口不断增加。据1865年人口普查,全国有181.9万多人,其中78%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其余40万人口生活在城市,圣地亚哥就有17万。佩雷斯执政末年,在自由党、激进党等反对党要求下,实行了一项政治改革,规定共和国总统在宪法规定的5年任期届满后,不得立即再度连任,从而结束了到佩雷斯为止先后四位总统都连任两届的历史。

智利在很早以前便对阿塔卡马地区提出主权要求,1863年,当时属于玻利维亚滨海省发现了大量的硝石矿和鸟粪,这个地区开始有了极大的商业战略性,为了解决这个地区的主权问题,智利和玻利维亚进行了谈判,1866年,玻利维亚总统马里亚诺·梅尔加雷霍与智利政府签订了边境条约,划定南纬24度为两国边界线,将阿塔卡马地区的鸟粪开采权租让给智利公司。条约规定,凡在南纬23度至25度之间地区发现和开采的物产,为两国共同所有;这条界限模糊不清,为日后硝石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1863年4月,一支西班牙舰队抵达智利瓦尔帕莱索访问,访问期间双方相处十分融洽,但该舰队抵达秘鲁后,其指挥官以在秘鲁的西班牙人受到庄园主不公正待遇为由,试图干涉秘鲁内政,要求秘鲁政府按照西班牙的要求解决问题,遭秘鲁政府拒绝后,西班牙舰队占领了秘鲁的钦查群岛,封锁了部分太平洋沿岸港口,试图迫使秘鲁就范,西班牙舰队在秘鲁的所作所为在智利国内引起轩然大波,1864年9月27日,西班牙炮舰在智利洛塔港加煤时,他遂宣布煤炭为战略物资,不得出售给交战国家,同时暗中派军队支援秘鲁抵抗西班牙,1865年9月17日,西班牙舰队到达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港,要求智利鸣响礼炮21响致敬,佩雷斯认为这是西班牙对智利的侮辱,拒绝了其挑衅性要求,同时于9月25日对西班牙发动了钦查群岛战争。1866年1月,秘鲁与智利结盟,对西班牙宣战。不久之后,秘鲁、智利、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四国签订攻守同盟条约,共同抗击西班牙侵略。当年3月31日瓦尔帕莱索遭到炮击,智利随即进行报复,开始大量生产和进口武器装备,还使用了新式的潜水艇袭击了西班牙军队。1866年5月2日,西班牙舰队向秘鲁卡亚俄港发动攻击,但之后却遭到了几艘装备精良的秘鲁战舰的强力反击,西班牙舰队伤亡惨重,丧失了战斗力,被迫逃离太平洋,返回国内,战争结束。这场抗击西班牙的战争最终在四国共同的努力下,取得了胜利。

卸任總統後的生活

1871年9月18日何塞·华金·佩雷斯任满卸任,1872年他成为智利国务委员会成员,1873年3月,佩雷斯再次当选为参议员,当年6月1日正式就任参议员职务,1873年6月2日至1875年6月2日他担任参议院议长,1882年6月1日卸任参议员职务。

參考資料

  1. . Historia Política Legislativa del Congreso Nacional de Chile. Biblioteca del Congreso Nacional de Chile. [12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