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紫
簡歷
何紫1938年生於澳门,三歲時隨母親移居香港,不幸遇上香港淪陷,其父慘被日軍捉去作針藥試驗後死亡。1959年於培僑中學畢業後在該校任職教師三年[2],自1970年代開始在《華僑日報》撰寫文章,描述當時的兒童在生活上和學習上遇到的各種挑戰。這些短篇後來結集成為《40兒童小說集》、《兒童小說新集》、《兒童小說又集》等書,從1980年代開始一直伴隨着當地的兒童成長,對香港的基礎教育有極深遠的影響。
何紫在1981年創辦山邊社,擔任社長及總編輯,主要出版兒童及青少年讀物,絕大部分由他親自審稿、排版、設計和督印。同年,他又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推動香港兒童文學,並擔任該會的創會會長,任內曾創辦「香港兒童文學節」及提倡設立「兒童文學創作獎」[3] 。
1986年,何紫有感香港沒有供青少年閱讀的文學雜誌,於是創辦《陽光之家》月刊,由阮海棠擔任編輯。
1990年底,52歲的他確診患上末期肝癌,他一向不煙不酒,相信癌病是長年累月下身體發出的警號。在病患期間仍寫下《我這樣面對癌病》、《少年的我》、《成長路上的足印》、《給中學生的信》、《給女兒的信》、《做個好爸媽》、《心版集》、《何紫情懷》等多部著作。1991年7月,他與妻子接受洗禮,終於同年11月放下筆桿,安息主懷。何紫去世後,山邊社重編了《何紫兒童小說系列》。
何紫的寫作風格是:散文
by 金星小千
何紫與青少年問題
何紫在他的小說裡,多次提及1970年代的青少年問題。當中主要有黑社會開始摻入校園,“踢”學生“入會”,並要求他們向家人或同學勒索。故事中的學生因為不知怎樣抗拒,所以主動要求學校或補習社把他們退學。老師當時苦於沒有其他辦法,亦只能照辦。這些文章對當時社會產生很大的迴響,亦間接促使警方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直到現在,警方仍不時派“臥底”進學校就讀,以方便瞭解黑勢力在校園的活動。
另一個問題,是“不良刊物”對學童的身心發展。當中,他主要針對的是《小流氓》及一批“跟風”的出版物。在1970年代初期,小流氓非常受歡迎:一方面他寫實的反映諸如觀塘、秀茂坪等各新市鎮的真實一面,二來幾個主角勇於挑戰地方土豪惡霸的“鬥心”亦為當時社會低下階層所欣賞。然而,它亦帶來不少社會問題:一來故事對暴力及色情極力渲染,把對方「打爆」、打死都是等閒之事,亦宣揚以暴易暴,而當中的女性不時亦只身穿三點式或內衣褲,而且不時都被打傷。另一方面,當時有不少小學生閱讀過這本漫畫之後,利用三位角色對付壞人的方法,或仿照壞人對待故事內其他角式,以對待家人或同學。這些行為包括:逼人飲尿、把對方的頭塞進馬桶內、鞭打甚或毆打之類。何紫多次在故事內責斥這些“不良刊物”,或讓故事中的老師把不良刊物張貼在課室黑板上讓學生評論,或把故事中寫下結局,讓讀者得以反省。
何紫與教育改革
何紫在故事中亦提及不少對當時香港教育的期望及改革建議,當中有不少都曾經實行。例如:何紫在一篇講述父母如何教子女處理一些“布縮水”之類的“奸商數學問題”,曾建議用一些吸引小朋友的卡通人物的生活小問題來取代,以提高學童的學習動機。這見解現時在香港都被普遍採納。不過,亦有家長或教師指這種做法會使學習與生活脫節,並提倡回復當年的教學方式。這從一本志堅出版社出版的數學練習從1970年代風行至今達40多年,並一直被香港多家“名校”的老師支持而可見一斑。另外,他的部份故事亦被收入今日香港中、小學的中國語文科讀本內。
主要作品
- 《40兒童小說集》(1973年1月)
- 《兒童小說新集》
- 《兒童小說又集》
- 《何紫作品選》
- 《我的兒歌》
- 《童年的我》
- 《少年的我》
- 《我這樣面對癌病》
- 《成長路上的足印──何紫獻給少年的新小說》
- 《給中學生的信》
- 《曬棚糖黏豆》
- 《兒童小說精選集》
- 《月兒彎彎像什麼》
相關獎項
- 全國紅領巾推薦讀物
- 小說《別了,語文課》
- 香港「中學生好書龍虎榜」
- 《童年的我》
-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 《少年的我》
相關條目
- 山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