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

在商业和金融中,供应链是一个组织,人员,活动,信息和资源的系统,涉及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 供应链活动涉及将自然资源,原材料和组件转换为成品并交付给最终客户。[3] 在复杂的供应链系统中,用过的产品可能会在残值可回收的任何位置重新进入供应链。 供应链链接价值链。[4]

总览

典型的供应链始于对自然资源的生态,生物和政治调控,然后是人类对原材料的提取,并包括多个生产环节(例如,组件的构造,组装和合并),然后转移到多个层次规模不断缩小,地理位置越来越偏远的存储设施,最终到达了消费者手中。

因此,供应链中遇到的许多交易是在不同公司之间进行的,这些公司试图在其利益范围内最大化其收入,但对供应链中其他参与者的知识或兴趣可能很少或根本不了解。最近,协作提供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松散耦合,自组织的业务网络被称为扩展企业。

作为展现自身道德准则的一部分,许多大公司和全球品牌都将行为守则和相对的指南整合到其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中。依据这些道德准则,这些公司对供应商(设施,农场,清洁,食堂,安全等分包服务)提出了相对应要求,并通过社会审核确认他们是否符合要求。供应链缺乏透明度被称为神秘化(Mystification),这样的行为使消费者无法了解其所购买物品的来源,并可能导致不遵守社会责任的行为。供应链经理需要不断地审查以确保其对资源的最佳定价,而当面对一些缺乏透明度地资料时,这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成本基准测试是确定行业内竞争价格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为谈判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帮助其制定其战略并降低总体支出。

模型

有存在许多种供应链模型可以同时处理供应链管理(SCM)的上游和下游因素。由行业协会和非营利性组织供应链委员会(现已成为APICS的一部分)开发的SCOR(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已成为定义供应链管理范围的跨行业事实上的标准。 SCOR可以用于衡量整个供应链地表现。它是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参考模型,范围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5]它包括交货和订单履行绩效,生产灵活性,保修和退货处理成本,库存和资产周转率以及评估供应链整体有效绩效的其他因素。

全球供应链论坛引入了另一种供应链模型。[6]该框架建立在八个具有跨职能和跨公司性质的关键业务流程之上。每个流程均由跨职能团队管理,其中包括来自物流,生产,采购,财务,营销和研发的代表。虽然每个流程都与关键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交互,但是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的流程形成了供应链中的关键链接。

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QC)流程分类框架(PCF)SM是一种高级的,与行业无关的企业流程模型,使组织可以从跨行业的角度查看其业务流程。 PCF由APQC及其成员组织开发,作为一种开放标准,旨在通过流程管理和基准测试促进改进,而不论其行业,规模或地理位置如何。 PCF将运营和管理流程组织为12个企业级类别,包括流程组以及1,000多个流程和相关活动。

在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环境中,John Snow,Inc.开发了JSI公共卫生集成供应链管理框架,该框架借鉴了商业部门的最佳实践来解决公共卫生供应链中的问题。[7]

管理

在20世纪80年代,术语供应链管理(SCM)被提出,以表达从最终用户到原始供应商[8]集成关键业务流程的需求。原始供应商是那些为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增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供应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公司和公司通过交换关于市场波动和生产能力的信息而参与到供应链中。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顾问基思•奥利弗(Keith Oliver) 1982年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使用了这个词,他被认为是这个词的发明者。早在1981年Alizamir等人就使用了[9][10][11]这个术语

如果所有相关信息对任何相关公司都是可访问的,那么供应链中的每个公司都有能力帮助优化整个供应链,而不是基于局部优化进行次优化。这将导致更好的整体生产和分销计划,这可以削减成本,并提供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最终产品,导致更好的销售和更好的公司参与的整体结果。这是纵向一体化(垂直整合)的一种形式。然而,已有研究表明,纵向一体化的动机和绩效效果因全球区域[13]的不同而不同。

整合供应链管理成功地在全球市场上导致了一种新的竞争,这种竞争不再是公司对公司的形式,而是一种供应链对供应链的形式。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包括配送能力、库存和劳动力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理论上讲,供应链寻求的是用最少的库存来满足需求和供应。优化供应链的各个方面包括与供应商保持联系以消除瓶颈;战略采购,在最低材料成本和运输之间取得平衡,实施准时制技术,优化生产流程;保持工厂和仓库的正确布局和位置以服务客户市场;并利用位置分配、车辆路径分析、动态规划和传统物流优化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配送效率。

“物流”一词适用于在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活动涉及到产品销售,而“供应链”另外包含生产和采购,因此有一个更广泛的关注,因为它涉及多个企业(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零售商)一起工作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1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公司选择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3PL)合作来外包供应链管理的物流方面。公司也将生产外包给合同制造商。[15]技术公司已经崛起,以满足帮助管理这些复杂系统的需求。

有四种常见的供应链模式。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还有供应链最佳实践框架。

供应链弹性

供应链弹性被定义为“企业对供应链中断所带来的变化保持警惕、适应和快速响应的能力”。[16]供应链弹性可以通过供应链的组织程度/健壮程度/敏捷程度来实现。[17][18]

有弹性的供应网络应及时调整其战略和运作,以适应影响其能力的风险[20]。通过企业间和个人间的协作,提高了供应链的弹性,支持更快地适应供应变化。[21]

这不是为了应对一次性的危机,或者只是为了拥有一个灵活的供应链。它是关于持续不断地预测和消除不连续点,不连续点的存在会永久性地损害以提供客户满意为主旨的价值主张。战略弹性的实现需要在产品结构、工艺流程以及企业行为方面上的不断创新。[22]

互联网所扮演的角色

在互联网上,客户可以直接联系分销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商的数量,从而缩短了供应链的长度。这样做的好处包括降低成本和加强合作。[23]

企业社会责任

2013年萨瓦尔大楼倒塌事故造成1100多名受害者,这类事件引发了全球供应链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讨论。Wieland和Handfield(2013)认为公司需要审计产品和供应商,供应商审计需要超越与一线供应商的直接关系。它们还表明,如果供应不能直接控制,能见度就需要提高,而智能和电子技术在提高能见度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最后,他们强调,与当地合作伙伴、整个行业和大学的合作对于成功管理供应链中的社会责任至关重要。[24]

农业供应链中的可追溯性

许多农业企业和食品加工商从小农那里获取原材料。在咖啡、可可和糖等特定行业尤其如此。过去20年[什么时候?在美国,有一种向更容易追踪的供应链转变的趋势。现在的公司不再购买经过几层收集者的农作物,而是直接从农民或值得信赖的收集者那里采购。这一变化的驱动因素包括对食品安全、童工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担忧,以及提高生产力和提高作物质量的愿望。[25]

法律

近年来,供应链安全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供应链往往受到全球和当地法规的制约。在美国,2010年出现的几项主要法规对全球供应链的运作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这些新规定包括进口商安全备案(ISF)[26]和认证货物检查程序的附加规定。

发展和规划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在当今市场上更容易获得替代产品,产品设计对产生需求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此外,随着有限的市场需求在公司之间的供应和竞争的增加,以及定价和其他营销因素的差别越来越小,产品设计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提供有吸引力的特点来产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生成被用来定义一个产品设计在创造需求方面有多吸引人。换句话说,它是产品设计通过满足客户期望来产生需求的能力。但是产品设计不仅影响需求的产生,还影响生产过程、成本、质量和交货期。产品设计直接影响相关的供应链及其需求,包括制造、运输、质量、数量、生产计划、材料选择、生产技术、生产政策、法规和法律。从广义上讲,供应链的成功取决于产品设计和供应链的能力,但反过来也成立:产品的成功取决于生产它的供应链。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由于产品设计决定了供应链上的多个需求,一旦产品设计完成,它就会驱动供应链的结构,限制了工程师生成和评估不同的(可能更划算的)供应链替代方案的灵活性。[28]

制造业

深圳市華強北的電子市場,很多電子零件的成品又能組裝成更複雜的成品,因此零售商有時也是供應商。
軍隊的供應鏈倉庫

制造业供应链由供应制造分销三部分组成:

  • 供应:关注何时,从何处以何种方式将原材料供给制造过程。
  • 制造:将原材料制成最终产品。
  • 分销:利用分销仓储零售网络将最终产品交付给客户 。

通常计划也被认为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它处理上述过程的货物和信息流的计划。

一个供应链可以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开始,直到客户的客户为止。

其它领域

如上所述,其他领域也可以将流程建立为链式模型。该概念有利地展示了各方之间的依存关系。比如说在信息技术系统中,程序或者组件就利用输入的数据为其他模块输出数据。

相關

参考文献

    [1] Wieland, Andreas; Wallenburg, Carl Marcus (2011). Supply-Chain-Management in stürmischen Zeiten (in German). Berlin: Universitätsverlag der TU. ISBN 978-3-7983-2304-9.

    [2]Grenville, Stephen (3 November 2017). "The first global supply chain". Lowy Institute. Retrieved 18 May 2018.

    [3]Kozlenkova, Irina; et al. (2015). "The Role of Marketing Channel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Retailing. 91 (4): 586–609.doi:10.1016/j.jretai.2015.03.003. Retrieved 28 September 2016.

    [4]Nagurney, Anna (2006). Supply Chain Network Economics: Dynamics of Prices, Flows, and Profits.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ISBN 978-1-84542-916-4. [5]"Supply Chain Council, SCOR Model".

    [6]"SCM Institute". scm-institute.org. Retrieved 22 January2018.

    [7]"Getting Products to People: The JSI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Public Health".

    [8]Oliver, R. K.; Webber, M. D. (1992) [1982]. "Supply-chain management: logistics catches up with strategy". In Christopher, M. (ed.). Logistics: The Strategic Issues. London: Chapman Hall. pp. 63–75. ISBN 978-0-412-41550-0.

    [9]Jacoby, David (2009). Guide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ow Getting it Right Boosts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e Economist Books (1st ed.). Bloomberg Press. ISBN 978-1-57660-345-1.

    [10]Andrew Feller, Dan Shunk, & Tom Callarman (2006). BPTrends, March 2006 - Value Chains Vs. Supply Chains

    [11]Blanchard, David (2010).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est Practices (2nd ed.). John Wiley & Sons. ISBN 978-0-470-53188-4.

    [12]Alizamir, S., Alptekinoglu, A., & Sapra, A. (1981). Demand management using responsive pricing and product variety in the presence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Working paper, SMU Cox School of Business.

    [13]Durach, Christian F.; Wiengarten, Frank (2019-10-31).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d national collectiv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07543. doi:10.1016/j.ijpe.2019.107543. ISSN 0925-5273.

    [14]"eShipGlobal - Ship. Connect. Deliver". eShipGlobal. Retrieved 22 January 2018.

    [15]Selecting a Third Party Logistics (3PL) Provider Martin Murray, about.com

    [16]Ambulkar, Saurabh; Blackhurst, Jennifer; Grawe, Scott (2015-01-01). "Firm's resilience to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Scale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33-34: 111–122. doi:10.1016/j.jom.2014.11.002. ISSN 0272-6963.

    [17]Wieland, Andreas; Wallenburg, Carl Marcus (2013-05-17). "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al competencies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 relational 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43 (4): 300–320. doi:10.1108/IJPDLM-08-2012-0243. ISSN 0960-0035.

    [18]Durach, Christian F.; Wieland, Andreas; Machuca, Jose A. D. (2015-03-02). "Antecedents and dimensions of supply chain robustnes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45: 118–137. doi:10.1108/IJPDLM-05-2013-0133. hdl:10398/9123. ISSN 0960-0035. [19]"Supply Chain Strategy Development" Retrieved 2014-3-25.

    [20]Durach, Christian F.; Machuca, José A. D. (2018-10-01). "A matter of perspective – 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38 (10): 1866–1887. doi:10.1108/IJOPM-03-2017-0157. ISSN 0144-3577.

    [21]"The Four Levels of Supply Chain Maturity". 27 August 2013. Retrieved 22 January 2018.

    [22]Willke, Helmut; Willke, Gerhard (2012). Political Governance of Capitalism: A Reassessment Beyond the Global Crisi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SBN 978-1-78100-619-1.

    [23]"What Is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in Supply-Chain Management in B2B?". Retrieved 2017-08-24.

    [24]Wieland, Andreas; Handfield, Robert B. (2013). "The Socially Responsible Supply Chain: An Imperative for Global Corporation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17 (5).

    [25]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2013), Working with Smallholders: A Handbook for Firms Building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online).

    [26]"Archived copy" (PDF).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on 2011-10-22. Retrieved 2011-06-13.

    [27]"Archived cop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1-06-16. Retrieved 2011-06-13.

    [28]Gokhan, Nuri Mehmet; Needy, Norman (December 2010). "Development of a Simultaneous Design for Supply Chain Proces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roduct Design and Supply Chain Configuration Problem" (PD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22 (4): 20–30. doi:10.1080/10429247.2010.11431876.

    [29] 此内容以本条目英文维基内容为参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