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答封贡

俺答封貢發生於隆慶四年(1570年),是明朝少數以非軍事手段解決與外族敵對關係的事件。明朝中央內閣官大臣張居正高拱,以及地方上的總督王崇古大同巡撫方逢時,趁把漢那吉與其祖父、韃靼首領俺答因家事爭執而降明的機會,與韃靼達成了封貢及互市的協議,結束了近二百年的敵對狀態。明朝又藉機剷除趙全漢奸,削弱了韃靼內部的組織力。從此直到明朝滅亡,明朝與蒙古之間絕少爆發大規模戰爭。[1]

俺答汗

背景

把漢那吉俺答的孫兒。自那吉之父鐵背台死後,他就被俺答的妻子克哈團所照顧。那吉成年後,又為他娶妻比吉。那吉其後又娶了他姑母的女兒三娘子。不幸地,俺答又相中他的外孫女三娘子,打算納三娘子為妻。把漢那吉不滿並與阿力哥等十餘人,趕到大同萬里長城邊界要求大同巡撫接見。在宣大總督王崇古堅持下明朝受降,並厚待之,俺答期後追至,得知那吉未死,大喜,著手談判營救。

明朝態度

韃靼戰力雖強,但文化不高,因此在明初一直未成氣候。但在居於板升的趙全等幫助下,韃靼有了很強的組織力。趙全一幫「多略善謀……教虜疏計諜,校人畜,益習兵事」,由是令「諸鎮疲於奔命」[2]。他們如張居正言,當時明朝有兩患:「東患在屬夷,西患在板升。二患不除,我終無安枕之日!然西事稍易,宜先圖也」[3]。韃靼,在張居正眼中還不如趙全等人。對明政府而言,趙全的所為實際上是為韃靼創製成文的官制及法律,一旦成事,韃靼將會变成了拥有秩序的国家,从野蛮走向文明,並且可以不断吸收周围的部族和人民,扩张势力,成為中原的大患。因此明政府要求俺答「自當卑詞效款,或斬吾叛逆趙全等之首,盟誓於天」[4]。不過明政府對俺答封貢歸順,其實是沒有什麼把握,畢竟在與明朝的對抗中,俺答也絕少戰敗。

俺答處境

俺答畢竟最愛這個孫子把漢那吉,因此他才會直奔至大同索人。俺答對於那吉降明,不斷有「日夜恐中國戕其孫」[5]的感覺。而明朝對於「討漢奸」的要求,在孫子安危面前也變得細小:「我不為亂,亂由全等。今吾孫降漢,是天遣之合也。天子幸封我為王,永長北方,諸部孰敢為患……彼受朝廷厚恩,豈敢負耶?」[6]。而且,在俺答角度,他們入侵明朝北邊其實也只為搶略。封貢稱臣,失去趙全一班軍師,雖有損戰力,但有互市在後頭,還可有大明這個大靠山,俺答絕對有利。互市之作用,在於安定外族之民:「故虜使於乞和之初,即有求討鍋布之懇。必須許以市易,以有易無,則和好可久,而華夷兼利」[7]。至此,俺答實無反對之理。

結果

俺答封貢於次年隆慶四年(1570年)成事,俺答收捕赵全和李自馨等九人引渡明朝,第二天明朝送把汉那吉出境。赵全等人被执送京师,凌迟处死。

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過貿易獲得中國資源。而對中國的好處是明朝到滅亡為止,的確不用兵革。雖北邊亦有說「俺答既入貢,邊防大馳,軍餉皆入帥囊。啗寇之外,間以遺京。近邊之卒,餒瘠無復有生理。而板升生齒日繁,強硬無賴,議者憂之」[8],但在大明的歷史上,至少已經達到止戰之效,因此俺答封貢,實為成功。

参见

参考文献

  1. 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王祟古>,頁5843。
  2. 談遷著,《國榷》,卷66,頁4149。
  3. 徐孚遠等編,《皇明經世文篇》,<與薊遼總督謀俺答板升之始>,卷20,頁436。
  4. 徐孚遠等編,《皇明經世文篇》,<答王鑑川策俺答之始>,卷20,頁437。
  5. 谷應泰著,《明史記事本末(9)》,頁20。
  6. 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王祟古>,頁5840-5841。
  7. 徐孚遠等編,《皇明經世文篇》,<為北虜納款執叛求降疏>,卷19,頁673-674。
  8. 夏燮編,《明通鑑》,卷65,紀65,<穆宗隆慶五年>,頁2548。

Template:明朝历代盛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