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視

側視是使用周邊視覺查看暗淡物體的一種方法。它包括不直接看物件,看起來有點側向一邊,但仍繼續集中注意於該物件上。在通俗天文學中討論過這個問題,但只有少量嚴謹的研究有量化的效果。然而,這種技術與眼睛的構造特性有關。

宣稱這種技術對天文學家查看大但微弱的星雲和星團最有效。通過技術的發展,有些觀測者報告增益達到3-4個星等(15:1至40:1);但也有報告說沒有明顯的改善。

還有一些從古至今的技術證據,因為亞里斯多德似乎報告曾經觀測到現今被稱為M41的星團[1]

它也與你是右側視還是左側視有所關聯,最有效的方向是將物件置於視野的鼻骨側,這將避免物件的影像在視野瞬間方向一側約15度的盲點位置成像的可能。所以右眼觀測最好偏向右側,而左眼觀測時則偏向左側。有些人也宣稱以偏向上取代偏向下會有較好的效果。最好的做法是經由實驗,找出自己眼睛的最佳位置。

類似的技術被稱為搖鏡,這是輕微的移動望遠鏡,讓物件在視野的範圍內來來回回的移動。這項技術是基於視覺系統對動態的物體比靜態更敏銳的事實。

生理學

側視的功能是因為在中央凹(眼睛中心的一個小區域)那兒幾乎沒有桿細胞:在昏暗的光線下檢視黑色和白色的細胞。中央凹主要是錐細胞,其功能是檢測明亮的光線和色彩,在夜間通常沒有作用。這種情況會使夜間的中央敏感度不足,導致視力下降。基於Osterberg(1935))早期但有爭議的工作,桿細胞的密度在偏離視覺中心20度之處達到最大值, Fulton(2005)目前以交替取代了Osterberg的解析[2]。由於細胞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連的方式,這個區域很敏銳,但視力隨著接近中心越下降。

美國加州大學(1974年)解釋眼睛的解析力能夠解決細節,但視力從偏離視場中心線0.6度迅速下降。相較於視線0.6度的半徑內,在10度半徑已經衰退了4倍。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2016-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8).
  2. http://sightresearch.net/pdf/3description.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ulton, J. T. (2005) Section 3.2.2, Chapter 3, Processes in Biological Vision"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