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俄語: 1881年-1969年)。前苏联领导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国务活动家,苏联元帅(1935年),曾于史達林死后出任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7年。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Климент Ефремович Ворошилов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任期
1953年3月15日-1960年5月7日
蘇共總書記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前任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继任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蘇聯陸海軍人民委員
任期
1925年11月6日-1934年6月20日
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阿列克謝·李可夫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
前任米哈伊爾·瓦西利維奇·伏龍芝
继任職位改為蘇聯國防人民委員
蘇聯國防人民委員
任期
1934年6月20日-1940年5月7日
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
前任新職位
继任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第14-21届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正式成员
任期
1926年1月1日-1960年7月16日
个人资料
出生(1881-02-04)1881年2月4日
 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利西昌斯克
逝世1969年12月2日(1969歲-12歲-02)(88歲)
 蘇聯莫斯科
民族俄羅斯族
国籍 俄罗斯帝国
 蘇聯
政党苏联共产党
获奖
签名
军事背景
服役俄羅斯帝國陸軍
蘇聯紅軍
服役时间1903年-1953年
军衔蘇聯元帥
指挥列寧格勒軍區
莫斯科軍區
北高加索軍區
蘇聯紅軍
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戰
俄國內戰
波蘇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冬季戰爭
列寧格勒圍城戰
蘇德戰爭

生平

伏罗希洛夫出生于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赫涅耶(今乌克兰卢甘斯克州利西昌斯克)镇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1903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4月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与终生挚友斯大林结识。

1917年参加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11月,担任彼得格勒委员,与捷尔任斯基一起从事肃反委员会的组织工作。1918年与斯大林参与了察里津战役,因指挥不当遭俄共布中央指责。在1919年3月召开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伏罗希洛夫作为军事反对派的一员遭俄共布中央定罪。因丢失哈尔科夫遭革命法庭起诉。

1921年出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1924年改任莫斯科军区司令,1925年11月至1934年6月任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和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至1940年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29年中东路事件期间坐镇赤塔设置野战总部。1935年11月,首批荣膺苏联元帅军衔。

1940年起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国防委员会主席,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武装力量统帅部成立,伏罗希洛夫成为大本营成员。6月30日苏联国防委员会成立,伏罗希洛夫被任命为委员。7月10日,为了改善和加强对苏联武装力量的领导与指挥,统帅部改组为以斯大林为主席的总统帅部。8月8日,斯大林被任命为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总统帅部改名为最高统帅部,伏罗希洛夫仍为大本营成员。7月10日,伏罗希洛夫被任命为西北方向总指挥部总司令,统一指挥北方方面军、西北方面军及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的作战。

战后1945年至1947年,伏罗希洛夫前往匈牙利,负责组建匈牙利共产党政权。后历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即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1953年--1960年),苏联共产党中央主席团委员。后被赫鲁晓夫打成反党分子。

伏罗希洛夫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获得列宁勋章8枚,红旗勋章6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他1957年曾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受到中共领导人空前热烈的欢迎。逗留廣州時,下榻廣東迎賓館的新二號樓[1]

1969年12月2日,伏罗希洛夫在莫斯科逝世。

外部連結

前任: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53-1960

继任: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 琴台客聚:南寧會議後發制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香港文匯報 2006-04-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