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元帅列表
苏联的元帅军衔共分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同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
“军兵种元帅”与陆军步兵的军衔“大将”为同级军衔,所以军兵种元帅不应归入苏联元帅级军衔,而应归入将官军衔。
但苏联一度将大将军衔图案改为一颗大星,类似元帅的肩章图案布局,和军兵种元帅肩章图案布局类似,且大将也佩戴元帅星,故也有人认为大将也应属于苏联的元帅级军衔。
苏联时期,共先后授予1人“苏联大元帅”军衔,40人“苏联元帅”军衔,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13人苏联“军兵种主帅”军衔(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4人,装甲兵主帅2人),60人苏联“军兵种元帅”军衔(空军元帅25人,海军元帅9人,炮兵元帅10人,装甲兵元帅6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
第一级
苏联大元帅
照片 | 姓名 | 生卒年 | 晉升日期 | 備註 | |
---|---|---|---|---|---|
1 |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 | 1878年-1953年 | 1945年6月27日 | 斯大林拒絕正式認可此軍衔 | |
第二级 :苏联元帅及苏联海军元帅
立國至蘇德戰爭前
照片 | 姓名與生卒年 | 受銜時間 | 簡歷 |
---|---|---|---|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留赫尔 (1889–1938) |
1935年11月20日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一名士官,於1918年加入紅軍。於內戰中擔任西伯利亞地區的指揮官,是第一位紅旗勳章的受獲者。於1924至1927年期間擔任中國軍事顧問,化名加侖。後死於史達林的大清洗政治迫害運動中,直到1956年其名譽才平反。 | |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 (1883–1973) |
1935年11月20日 | 農民之子出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領導內戰和蘇波戰爭中的紅軍騎兵部隊。在1924至1937年期間擔任蘇聯騎兵部隊總司令。自1937年起擔任蘇聯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方面軍司令。1946年時為最高蘇維埃成員。 | |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1883–1939) |
1935年11月20日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一名軍官,於內戰期間負責對抗烏克蘭的白軍。於1925至1926期間擔任中國軍事顧問。1931年時擔任了蘇聯紅軍參謀總長職務和白俄羅斯軍區總司令。之後於大清洗中被處決,直到史達林去世後名譽才被平反。 | |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1893–1937) |
1935年11月20日 | 出身貧窮的沒落貴族家庭,一戰時為一名中尉。於1918年加入蘇聯共產黨,並於內戰中擔任軍長。自1920年的蘇波戰爭中作紅軍參謀軍官。在隨後幾年組織和改革蘇聯紅軍,於1925至1928年擔任參謀總長,在1936年又成為國防第一副人民委員。最後死於大清洗中。直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才得以平反。 | |
克里門特·葉弗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1881–1969) |
1935年11月20日 | 自1899年起開始參與勞工與政治革命活動,並在內戰中組織和指揮紅軍部隊,後在1927至1940年期間擔任蘇聯國防人民委員。在二戰期間曾指揮冬季戰爭前期的蘇軍和苏德战争時的列寧格勒方面軍,後於1945至1947年期間擔任匈牙利管制委員會主席。在史達林死後於1953至1960年期間擔任蘇聯國家元首—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於1966至1969年期間又成為了最高蘇維埃成員。 | |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1890–1950) |
1940年5月7日 | 農民之子,自1918年以來一直擔任蘇聯紅軍的砲兵指揮官。在1939年被任命為國防副部長,並在同年指揮了於波蘭和冬季戰爭的蘇軍。1942年時被降為少將,於1950年被史達林處死,直到1957年才平反。 | |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1882–1945) |
1940年5月7日 | 一戰期間為參謀軍官。在1918年成為蘇軍最高軍事委員會司令部作戰處副長,1921年擔任紅軍副參謀長。1942年時成為參謀總長。 | |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1895–1970) |
1940年5月7日 | 農民之子,以士兵身份參加了一戰,於1918年加入紅軍參與內戰,戰爭結束後相繼成為多個軍區司令。於1939年蘇聯與德國瓜分波蘭和冬季戰爭中擔當方面軍司令,1940年起擔任國防部人民委員,1941至1943年期間先後擔任多個方面軍司令,並擔任蘇聯總參謀部的要員。戰後成為白俄羅斯軍區總司令。 |
蘇德戰爭期間
照片 | 姓名與生卒年 | 受銜時間 | 簡歷 |
---|---|---|---|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1896–1974) |
1943年1月18日 | 一戰中為一名士官,於1918年加入布爾什維克。1937年時昇為軍長。於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擊敗日軍,在1941至1945年期間擔任各個方面軍的指揮官,包括莫斯科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和最後攻入柏林時,後還成為蘇聯佔領德國軍政府主席。於1955年成為蘇聯國防人民委員、1957年為蘇共中央委員會委員,但在同年中被撤除所有職務。 | |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1895–1977) |
1943年2月16日 | 牧師之子,一戰為一名軍官。於1919年加入紅軍,並參加了內戰。於1937年進入總參謀部任職,於1942年擔任總參謀長。於1945年指揮遠東軍擊潰日軍。於1949年至1953年擔任國防人民委員,1952年至1961年擔任蘇共中央委員會委員。 | |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 (1878–1953) |
1945年6月27日 | 喬治亞出身的革命家。自1917年開始在蘇聯布爾什維克中嶄露頭角,於1922年開始任黨中央總書記之職。於1920年代開始作為蘇聯的獨裁者,在1941至1953年間擔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41至1946年間又兼任蘇聯國防人民委員,並統帥三軍。1943年時任命自己為蘇聯元帥。 | |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1897–1973) |
1944年2月20日 |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一名士兵,之後加入了紅軍。1941時升為中將。於1941至1945年間指揮多個方面軍。於1945至1947年間擔任駐匈牙利與奧地利蘇軍的指揮官,後擔任陸軍總司令至1957年。於1955至1960年擔任了華沙公約組織武裝部隊總司令,以及東德境內蘇軍總司令。科涅夫亦為最高蘇維埃和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 | |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 (1897–1955) |
1944年6月18日 | 農民之子,於一次大戰期間擔任軍官,後加入紅軍。1936年進入了新成立的參謀本部軍事學院中,二次大戰期間指揮了多種單位與方面軍。戰爭結束後曾任蘇聯國防部總監察長。 | |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1896–1968) |
1944年6月29日 | 生於波蘭,父親為貴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軍。在俄國內戰時加入紅軍,於1930年代成為派往中國的軍事顧問團成員。自1937至1940年被捲入大清洗,受到嚴刑拷打,後被平反。不久後參加了苏德战争,成為軍團和方面軍司令。戰後被任命為波蘭元帥、波蘭國防部長(至1956年)。曾任蘇聯國防部總監察長。 | |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1898–1967) |
1944年9月10日 | 烏克蘭農民之子,以士兵身份參與了一次大戰。在俄國內戰中加入紅軍,在西班牙內戰中為蘇聯軍事顧問團成員。二戰期間曾擔任諸多指揮職位,參與了對德、對日戰爭。1956年時成為了陸軍總司令。1957年任國防人民委員。1946年起為最高蘇維埃成員,1956年時轉至蘇共中央委員會。 | |
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 (1894–1949) |
1944年9月12日 | 農民之子,於一戰中擔任軍官,在內戰和二次大戰中擔任參謀軍官和方面軍司令。戰後成為最高蘇維埃成員以及外高加索軍區司令。 | |
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 (1897–1968) |
1944年10月26日 | 農民之子、社會活動家,曾加入過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後加入蘇聯共產黨。內戰中曾為參謀軍官,後於1937年6月升任蘇軍副總參謀長、1939年任列寧格勒軍區司令,並設計冬季戰爭中蘇軍對芬蘭的進攻計畫,二戰期間則擔任軍團與方面軍司令職務。 |
冷戰
圖片 | 姓名與生卒年 | 受銜時間 | 簡歷 |
---|---|---|---|
拉夫連季·帕夫洛維奇·貝利亞 (1899–1953) |
1945年7月9日 | 阿布哈茲的農民之子。於1917年加入沙俄軍隊,1919年加入社會民主黨,1922年成為喬治亞秘密政治處主任,1934年擔任中央委員會委員,1938年任內務人民委員,1941年獲得「國家安全總政委」頭銜,1946年當選政治局委員和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1953年3月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與內務部長,同年6月26日被捕,12月23日被處決。 | |
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 (1897–1968) |
1946年7月3日 | 農民之子,反沙皇政府的社會活動家。自1918年加入紅軍。在內戰中擔任參謀軍官。193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二次大戰期間先後擔任了方面軍參謀長與總司令之職。1946至1949年期間任蘇聯駐德軍事政府總司令,1952至1960年任蘇聯軍事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1961至1968年擔任蘇共中央委員會成員。著有《軍事戰略》一書,提倡核武在戰爭中的作用,對蘇聯軍事思想頗有影響。 | |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1895–1975) |
1947年11月3日 | 公務員之子,1917年加入布爾什維克。1918年進入契卡工作。於1931至1940年期間擔任莫斯科市長,自1937至1941年擔任國家銀行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國防委員會主席,1947年起任蘇聯國防人民委員,後成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1957年在一次反對尼基塔·赫魯雪夫的未遂政變後失勢,於1958年9月被剝奪元帥軍階。 | |
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1897–1982) |
1955年3月11日 | — | |
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 (1904–1964) |
1955年3月11日 | — | |
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 (1903–1976) |
1955年3月11日 | — | |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1892–1970) |
1955年3月11日 | — | |
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 (1902–1985) |
1955年3月11日 | 農民之子。於1920年加入紅軍,1926年加入蘇聯共產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先後擔任軍長和軍團長;1960年時擔任了戰略火箭軍總司令,1962年任國防部副部長。 | |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 (1900–1982) |
1955年3月11日 | — | |
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 (1898–1972) |
1959年9月8日 | — | |
菲利普·伊万诺维奇·戈利科夫 (1900–1980) |
1961年5月6日 | — | |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克雷洛夫 (1903–1972) |
1961年5月6日 | — | |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斯基 (1912–1976) |
1967年4月12日 | — | |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 (1910–1984) |
1968年4月15日 | — | |
彼得·基里罗维奇·科舍沃伊 (1904–1976) |
1968年4月15日 | — | |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 (1906–1982) |
1976年5月7日 | — | |
德米特里·費奧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 (1908–1984) |
1976年7月30日 | — | |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1921–2013) |
1977年1月14日 | — | |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奥加尔科夫 (1917–1994) |
1977年1月14日 | — | |
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索科洛夫 (1911–2012) |
1978年2月17日 | — | |
謝爾蓋·費多羅維奇·阿赫羅梅耶夫 (1923–1991) |
1983年3月25日 | — | |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库尔科特金 (1917–1990) |
1983年3月25日 | — | |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1917–2014) |
1983年3月25日 | 於1972至1976年期間指揮蘇聯遠東軍區,後於1980至1985年間擔任蘇聯陸軍總司令。 | |
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 (1924-2020) |
1990年4月28日 | 農民之子。自1941年加入紅軍,於1944年加入蘇聯共產黨,於1962至1963年期間為駐古巴顧問團成員,於1972年晉升為上將,於1987年成為戈巴契夫的國防部長和蘇共中央委員會成員。亞佐夫還於1991年參與了失敗的「八一九政變」,因此被定罪服刑,直至1993年才被釋放,於2003年獲得平反。亞佐夫之後於1998年起擔任俄罗斯联邦国防部高級軍事顧問。 | |
第三级:軍兵種主帥
第四级:軍兵種元帥、大將、海軍元帥
“元帅星”证章
与西方国家向被授予元帅军衔者授予权杖的习惯不同,苏联向被授予元帅元帅军衔者授予“元帅星”证章。其章体系一枚外金内铂镶以钻石并用丝质绶带挂在颈项上的同心五角星证章。其中苏联元帅、苏联海军元帅的“元帅星”的直径略大于授予军兵种主帅、元帅和合成军大将的元帅星证章。并通过绶带的颜色去区别军兵种:
延伸閱讀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