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卜勒69c

克卜勒69c英語:[1][2][3][14],舊稱KOI-172.02K00172.02[5][10],是一顆已確認的太陽系外行星,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團隊發現,並於2013年1月7日公布[7][8]

克卜勒69c[1][2][3]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列表

藝術家箏筆下的克卜勒69c
母恆星
母恆星 克卜勒69[4][5][6][7][8][9][10] [11]
星座 天鵝座[12]
赤經 (α) 19h 33m 02.622s[4]
赤緯 (δ) +44° 52 08.00[4]
距離2700;[13] 1040.0[10] ly (827.84133259876 pc)
光譜類型 G4V[8]
軌道參數
半长轴 (a) 0.64+0.15
0.11
[4][5] AU
軌道離心率 (e) 0.14+0.18
0.1
[4][5]
公轉週期 (P) 242.4613+0.0059
0.0064
[4][5] d
軌道傾角 (i) 89.85+0.03
0.08
[4][5]°
凌日时间 (Tt) 150.867[4][5] JD
物理性质
半徑(r)1.71+0.34
0.23
[4][5] R
溫度 (T) 299+19
20
K(26+19
20
°C)[4] K
發現
發現時間 2013年1月7日[10]
發現者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團隊
發現方法 凌日法
發現地點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發表論文 研討會公布
數據庫參考
太陽系外行星
百科全書
data
SIMBADdata


行星性質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內的巡天區域。
克卜勒69c與地球的大小比較

克卜勒69c是一個系外超級地球,其半徑為地球半徑的1.7倍,即比地球半徑大70%。這顆行星環繞著一顆類太陽恆星克卜勒69。該恆星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4V。[5]這顆行星距離地球2,700 ly(830 pc),位於天鵝座[8]。克卜勒69c很可能是一個類地行星

這顆行星是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天文學家們是透過使用凌日法發現這顆行星。於2013年1月7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宣佈他們發現克卜勒69c凌日,並推論它可能是一個行星。[7][8]於2013年4月18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宣佈他們證實了這個發現。雖然天文學家們起初以為這顆行星是位於適居帶中,但後來他們發現這顆行星應該是一個“超级金星”,並且不適合居住。[11]


候選適居系外行星

作為一個候選適居系外行星,克卜勒69c的半徑大約是地球的1.54倍,並且環繞著類太陽恆星KOI 172公轉[5]。其軌道位置在該恆星的適居帶中,代表水可以以液態的狀態在行星表面存在[8]。最初,科學家指出,如果該行星的存在被確認,它將可能是外星生命的家園之一[8]。但是,最新的分析卻表明,该行星有可能是一颗“超级金星”,即更类似于金星而非地球,因而很有可能不适合生命生存。[15]

早期的分析认为该行星可能位于母恒星的适居带内,然而由于行星参数的不确定性,其表面的辐射通量的值有很大误差,大约为地球的1.91+0.43−0.56倍。如果取标称数值,则该行星並不在适居带内,尽管上述不确定度允许该行星有位于适居带内邊缘的可能性[16]。新近的分析表明该行星可能更像金星,很可能不适合生命生存[11][17]

克卜勒69

該系統的母恆星為克卜勒69(或稱為、、)[8]是一顆類太陽恆星,亦是表面溫度較太陽低的G型恆星[8]。其質量為太陽質量的0.810倍,半徑為太陽半徑的0.93倍,代表克卜勒69比太陽輕9%,窄7%。[1]其表面重力為4.40±0.15 cgs。其有效溫度為 5,638±168 K,而金屬量則為[Fe/H] = −0.29±0.15 dex。[18]作為對比,太陽的有效溫度為5778 K[19],而金屬量則為[Fe/H] = 0.0122 dex。[20]

母恆星和行星系統

克卜勒69c距離母恆星約0.762天文單位,軌道週期242日[8]。於2013年4月18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宣佈他們發現了兩顆行星環繞克卜勒69公轉。其中較接近母星的是克卜勒69b,而距離母星較遠的則是克卜勒69c。[1][2][3]克卜勒69c距離其母星約112,654,080公里(7000萬英里),軌道周期為242天。[8]作為對比,地球距離太陽約149,598,261公里(92,956,050英里)[21],軌道周期為365.25天。[22]

克卜勒69c的比較
行星系統:開普勒69行星系和太陽系的行星軌道比較
行星大小:開普勒69c、開普勒62e開普勒62f地球的大小和外觀比較

參見

參考資料

  1. Barclay, Thomas; et al. . arXiv. 17 April 2013 [18 April 2013]. arXiv:1304.4941v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7).
  2. Johnson, Michele; Harrington, J.D. . NASA. 18 April 2013 [18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3).
  3. Overbye, Dennis. . New York Times. 18 April 2013 [18 April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4. Staff. . 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January 7, 2013 [January 1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5. Staff. . CalTech. [January 1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3).
  6. Graham, Keith P. . CThreePO.com. 2008 [January 1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2日).
  7. Harrington, J. D.; Johnson, Michele. . NASA. January 7, 2013 [January 1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9).
  8. Moskowitz, Clara. . Space.com. January 9, 2013 [January 9,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9. Borucki, William J.; et al..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July 20, 2011, 736: 19 [January 12, 2013]. Bibcode:2011ApJ...736...19B. arXiv:1102.0541. doi:10.1088/0004-637X/736/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10. Johnston, Wm. Robert. . JohnstonArchive.com. October 2, 2011 [January 1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7).
  11. Kane, Stephen; et al. . arXiv. [2013-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7).
  12. Walker, John. . fourmilab.ch. April 4, 2003 [January 13,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5).
  13. Batalha, Natalie. . Facebook, Drbogdan. January 17, 2013 [January 17, 2013].
  14. . [2014-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6).
  15. L. Kaltenegger, D. Sasselov, S. Rugheimer. . 2013. arXiv:1304.5058v1 [astro-ph.EP].
  16. . [2013-08-18].
  17. . [2013-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7).
  18. Johnson, Michele; Harrington, J.D. . NASA. 18 April 2013 [18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3).
  19. Williams, D. R. . NASA. 2004 [2010-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5).
  20. Asplund, M.; N. Grevesse and A. J. Sauval. . Communications in Asteroseismology. 2006, 147: 76–79. Bibcode:2006CoAst.147...76A. doi:10.1553/cia147s76.
  21. Standish, E. Myles; Williams, James C. (PDF).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Commission 4: (Ephemerides). [2010-04-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2-05).
  22. Staff. . 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 2007-08-07 [200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3).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克卜勒69c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