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史 (秦漢行政區)

內史原本為周代官名,秦代時延襲,並掌管治理京畿地區(即京師[1],後逐漸掌握地方行政,並軟此而成為地方行政區名。秦內史地位相當於西漢時的三輔(即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治所咸陽[2]。漢初分置為渭南郡河上郡中地郡,至高帝九年(前198年)合為內史。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左、右內史。漢武帝時右內史改置京兆尹,左內史改置左馮翊、右扶風。

秦朝的內史

行政區劃

綜合近人譚其驤馬非百后曉榮的考証,秦內史轄縣可考者有41縣:

  • 咸陽縣
  • 頻陽縣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年)置。(《史記·秦本紀》)
  • 重泉縣秦簡公時置。(《史記·秦本紀》)
  • 寧秦縣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取陰晉,更名寧秦。(《史記·秦本紀》)
  • 下邽縣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以邽戎地置。(《史記·秦本紀》)
  • 高陵縣秦孝公置。(《元和郡縣志》卷二)
  • 藍田縣秦獻公六年(前379年)置。(《史記·秦本紀》)
  • 杜縣: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置。(《史記·秦本紀》)一說後改名杜陽。
  • 芷陽縣
  • 雲陽縣
  • 廢丘縣
  • 斄縣:秦孝公時置。(《元和郡縣志》卷二)
  • 美陽縣:秦昭王時置。(《元和郡縣志》卷二)
  • 臨晉縣:舊稱大荔,為晉邑。秦厲共公六年(前471年)取其地改名。(《元和郡縣志》卷二)
  • 懷德縣
  • 郿縣:秦縣。(《元和郡縣志》卷二)
  • 戲縣
  • 商縣
  • 雍縣:秦縣。(《元和郡縣志》卷二)
  • 櫟陽縣: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置。(《史記·六國年表》)
  • 鄭縣: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置。(《史記·秦本紀》)
  • 麗邑縣: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置。(《史記·秦始皇本紀》)
  • 翟道縣
  • 槐里縣
  • 旬邑縣
  • 合陽縣
  • 杜陽縣
  • 好畤縣
  • 汧縣
  • 漆縣
  • 上雒縣
  • 衙縣
  • 夏陽縣:初名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更名。(《史記·秦本紀》)
  • 戈陽縣
  • 武城縣
  • 虢縣:秦武公滅西虢置。(《元和郡縣志》卷二)
  • 酆縣
  • 船司空縣
  • 胡縣
  • 陳倉縣:秦縣。(《元和郡縣志》卷二)
  • 徵縣:秦縣。(《國語》韋昭注)

王蘧常認為秦內史轄縣尚有長安縣麃縣陽陵縣鄠縣盩厔縣陝縣宜陽縣黽池縣丹水縣新安縣等等。

郡守

  • 內史匽,前309年見在任[3]
  • 內史肆(?─前238年),因嫪毐之亂被車裂。
  • 蒙恬(前221年─?),因取田齊之功而任職,後改調伐匈奴
  • 內史騰,秦始皇時在任死。

西漢的內史(渭南郡、內史、右內史)

行政區劃

郡守

  • 渭南郡
    • 周苛(前206年),遷御史大夫。
    • 周昌,漢初。
    • 杜恬(前203年─?)
  • 內史
    • 董赤(前166年─?)
    • 鼂錯(前157年─前155年),遷御史大夫。
    • 寧成(前140年),坐罪下獄。
    • □印(前140年)
    • 石慶(前139年)
    • 石編(前138年)
    • 鄭當時(前137年─前136年),貶為詹事。
    • □充(前135年─?)
  • 右內史
    • 番系(前130年─?)
    • □賁(前125年)
    • 汲黯(前124年─前120年),後免。
    • 義縱(前119年─前118年)
    • 王鼂(前117年)
    • 蘇縱(前116年─?)
    • 李信成(前113年─?)
    • 王溫舒(前107年─前106年)

注釋

  1. 《漢書·百官公卿表》。
  2. 據《漢書·地理志》。
  3. 見四川出土的《青川木牘》原文。

参考文献

    • 王蘧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ISBN:9787532528158
    • 楊善群補,《秦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ISBN:9787532538607
    • 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3年4月,ISBN:666671995-6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ISBN:97875097057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