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之聲

全球之聲是一個國際性的網站,開放給各國部落客公民記者追蹤及報導。它的內容概括了世界上各個角落的博客。

全球之聲
成立時間2004年, 貝克曼網路與社會中心
目標新聞學
服務地區
全球
網站globalvoicesonline.org

它是一個非營利的全球公民媒體計劃,創建者為伊丹·查克曼麗貝卡·麥康瑞,在哈佛大學法學院貝克曼網路與社會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贊助下成立,在2004年十二月正式成為各國部落客的集結處。2008年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為一個獨立非營利組織。不一定要有專家的專業性,而是用平凡人的觀點看到周遭的世界,以此建立的平台,是與其他翻譯介紹國際資訊的網站最大不同之處。

宗旨和方法

  • 第一,全球之聲的宗旨是:授權給可以連接兩種語言或文化的社群,即所謂的橋樑博客。[1]它有一群地域性的編輯者,負責從多樣化的部落格圈中,聚集並選擇一些有趣的對話。它的內容也著重於那些未能被充分表達的聲音的非西方地區,範圍從阿富汗辛巴威。我們可以從全球之聲的首頁上看到各國話題,例如:〝剛果部落客在討論他們2006年的選舉〞或是〝約旦和阿拉伯部落客在回應2005年丹麥動畫的爭議〞。使用者也可以選取特定地區、議題或月份等選項,選擇自己有興趣閱讀的話題。
  • 第二,為了達成第一個宗旨,開發相關的工具和資源。其中一個主要的資源管道,是和主流媒體保持密切且互助得利的關係:要讓大家注意到那些被忽視的視角,最好的方法就是藉由主流媒體。全球之聲認為,此舉能讓大眾貼近生活或得知更為真實的事情,而不是要與傳統媒體產業為敵。

路透社曾在2006年一月時,給予全球之聲一個未設上限的補助金。[2]除此之外,全球之聲因對革新新聞界有貢獻,2006年被授予創新媒體大獎。

多語言計畫

2007年,將全球之聲網站的公民報導從英文翻譯成其他語言的計劃形成了,稱為多語言計畫[3]此計畫靠著自願翻譯者的幫忙,跨越語言的藩籬,擴展有別於英文的其他語言。截至目前為止,有42個進展中的翻譯網站,雖然各是自主經營,但他們也是相互連鎖的社群。

參考資料

  1. Clark Boyd, "Global voices speak through blog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BC, April 6, 2005.
  2. Mark Sweney, "Reuters partners in comment blo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Guardian (UK), April 13, 2006.
  3. Chris Salzberg, "Translation and Participatory Media: Experiences from Global Voic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ranslation Journal, July 200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