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份姑媽宮

八份姑媽宮位於臺灣臺南市西港區港東里,曾稱懿德宮,供奉「鄞、何、李、紀」四仙姑[註 1][2][4]。該廟相傳是南瀛五大香之一的西港香發源地,直到1823年曾文溪大水導致該廟香火沒落,才轉由西港慶安宮接辦[4]

八份姑媽宮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西港區港東里八份1-2號[1]
創建年份 明萬曆八年(1579年;廟方沿革碑說法)[2]
主神 仙姑娘媽
八份姑媽宮新刻的下馬碑與西港刈香發源地紀念碑

沿革

立廟由來

根據廟方所立的〈沿革〉碑之說法,該廟創建於明萬曆八年(1579年),之後在萬曆卅九年(1610年)、崇禎十五年(1642年)、永曆卅一年(1677年)等年重修[2]。日治時期的《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該廟是創建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左右[5][1],不過康熙年間的《諸羅縣志》已有此廟的記載[註 2][3]。此外廟方沿革碑則稱咸豐十一年(1861年)是該廟第八次重修,此次重修並將廟名改為「懿德宮」[2]

發展

仙姑娘媽
舊廟遺跡

姑媽宮相傳因為神威顯赫,清廷因而賜與樟木製成的「下馬牌」[註 3]與木製「聖旨牌」,但下馬牌據說在道光三年(1823年)的水災中被沖走[4][3]。而西港香的起源據說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有位姑媽宮陳姓信徒,在曾文溪「十八欉榕凹湖仔」發現一艘王船,並將之迎回姑媽宮[4][3]。此後每三年一科舉行遶境,即是早期的西港香活動[4][3]。然而道光三年的大水重創姑媽宮與廟境聚落,舉行祭典發生困難,自此改由西港慶安宮接辦[4][3]

此外根據廟方沿革碑的說法,該廟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設有社學[2]。之後在雍正二年(1724年)、乾隆廿一年(1756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過[2]。道光年間的大水後,該廟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而後咸豐十一年(1861年)再修並更名「懿德宮」[2]。進入日治時期後,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再次重修[2]

民國67年(1978年),姑媽宮在今址重建,並於民國72年(1983年)落成[3]。舊廟遺址在廟前,有一棵大榕樹貫穿[3]。民國107年(2018年)舉行西港香時,姑媽宮的仙姑娘媽首次被邀請參與「南巡」遶境[6]。據西港慶安宮的說法,是因為追本溯源,為感念過去八份姑媽宮主辦西港香的貢獻,所以迎請仙姑娘媽隨同南巡[6]

其他

朱府將軍爺

八份姑媽宮原本組有金獅陣,在乙未抗日時姑媽宮的金獅陣也加入抗日行列[3]。但據說金獅陣成員在出征時都會請示該廟的「二太子」日軍的位置,不過二太子總故意指反方向,所以每次出征都沒有遇到日軍,全員無傷回來[3]。後來因怕遭日方掃蕩追究,便將金獅頭藏到姑媽宮南營前的三角埤池底,日治時期有一次在疏濬三角埤爛泥才又挖了出來[3]

姑媽宮廟供奉有一尊「朱府將軍爺」,是民國72年(1983年)重建後神明降駕指示要求增祀[3]。又據說姑媽宮舊廟廟前原有一座八角亭,亭柱寫有對聯「循吏本醇儒名垂竹帛,孤忠成大節氣壯山河」,《南瀛古厝誌》一書認為該對聯與鄭成功有關,且該位「朱府將軍爺」可能與被賜姓「朱」的鄭成功有關[3]

註釋

  1. 又稱「仙姑娘媽」、「姑媽婆」[2]。一說是三十六天罡裡僅有的四位女神[3]
  2. 《諸羅縣志》卷十二:「姑媽廟在安定里東保。不知所祀何神。今為社學。」
  3. 廟方沿革碑寫說是乾隆帝在乾隆廿一年(1756年)所賜[2]

參考來源

  1. . 文化資源地理系統.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16-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2. 陳主游. 〈沿革〉碑. 玉敕開基姑媽宮重建委員會. 1983
  3. 黃明雅(作)、黃明惠(攝影). .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7-06: 頁122─135. ISBN 957-00-9731-0.
  4. 陳桂蘭.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頁174、203、204. ISBN 978-986-04-3023-3.
  5. 相良吉哉. 嘉邑城隍廟2002年3月再版. 臺南市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1933-08-18: 頁113 (日语).
  6. 楊金城. . 自由時報. 2018-05-09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