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二雨災

六一二雨災是指香港於1966年6月12日多處因暴雨而引致嚴重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的災難,共引致64死48失蹤29傷[1]

北角明園西街山洪暴發,大量雨水將50多輛汽車沖至街口,並堆疊在一起
山泥由聶歌信山瀉下至司徒拔道景賢里,剛好途經的助理教育司羅宗淦及其3名家人喪生
干德道遮打堂山泥傾瀉
馬己仙峽道山泥傾瀉,導致一段山頂道路面崩塌,來往太平山山頂的通道被截斷,居民下山要徒步經小路才不致被困在山上
山頂纜車一段路基被沖蝕受損,服務暫停
中環大會堂演奏廳被泥水及雜物淹浸,經兩星期修復後才能重開

災難起因

1966年6月初,一道活躍的低壓槽徘徊於華南沿岸,廣東省沿岸一帶地區天氣持續不穩定。自6月4日起,香港已受到其相關連的雨帶影響,不穩定的天氣持續超過十天。九龍區方面,九龍塘喇沙小學一幅外牆在6月8日倒塌,活埋6人,16人獲救[2][3],遇害者包括一名外籍婦人及五名介乎12至16歲的男女學生[4]

6月初雨帶開始影響華南地區,北角一帶烏雲壓頂

災情

及至12日早上,一個強雷雨區影響香港,皇家香港天文台於當天上午6時至7時期間,錄得雨量108.2毫米,當時創下了6月份最高單一小時降雨量。(紀錄在2008年6月7日的8時至9時的145.5毫米雨量被打破) 當天的災情以港島區最為嚴重。當天早上七時許,北角明園西街山洪暴發,洪水從山腳沿明園西街向下湧,把大量停泊在明園西街的車輛沖走並壓毀,洪水直沖英皇道及糖水道,有行人及附近住宅低層居民被捲走[5];時任助理教育司羅宗淦也不能倖免,在司徒拔道寓所外失蹤,與其同行的岳母及兩名兒子亦一併活埋[6],當局經連日搜索,在翌日(6月13日)晚上7時45分才發現羅的遺體[7]中環愛丁堡廣場香港大會堂低座的音樂廳被洪水淹浸,市政局被迫把音樂廳關閉數天以便清理積水;港島區其中一個發電站和水泵亦被洪水毀壞,導致港島區部分地方的水電供應亦告暫停。連日全港發生多宗水浸、山泥傾瀉、泥石流、塌樹等事故,共導致64人死亡,災民人數超過6000人。

其他資料

1966年6月,由於華南沿岸持續受低壓槽影響,香港天氣不穩定及持續下雨;除26日外,天文台其餘29天均有錄得降雨量。結果,1966年6月整月雨量達962.9毫米,創下了當時6月份最高雨量紀錄(此紀錄已被42年後的2008年錄得的1346.1毫米打破)。

6月12日的豪雨,天文台錄得之降雨量刷新了以下6月份之紀錄:

  • 最高時雨量(108.2毫米,同時也是當時之最高時雨量,惟此紀錄先後被1992年5月8日的109.9毫米、2006年7月16日的115.1毫米及2008年6月7日的145.5毫米打破)
  • 最高日雨量(382.6毫米,此紀錄已被1998年6月9日的411.3毫米打破)

參見

參考資料

內文
  1. 何佩然. (PDF). 香港天文台. [June 2, 20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7-18).
  2. (繁體中文). 工商日報第五頁. 1966年6月9日.
  3. (繁體中文). 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一頁港聞一. 1966年6月10日.
  4. (繁體中文). 大公報第一張第四版. 1966年6月9日.
  5. (繁體中文). 大公報第一張第一版. 1966年6月13日.
  6. (繁體中文). 工商日報第四頁. 1966年6月13日.
  7. (繁體中文). 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二頁. 1966年6月14日.
來源
  • 山崩土淹話今昔——香港山泥傾瀉百年史(2005年11月出版,ISBN 9889853817)
  • 香港天氣常識及觀測(2007年4月出版,ISBN 9789628884926)
  • 當年今日》,亞洲電視,2008年6月13日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