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高邑縣(今河北省柏鄉縣),年間移治鄴縣(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漢代州域範圍大致是今日的河北省西南部一帶。

名稱由來

「冀州」一詞的出現始於春秋以後,大體指陝西省與山西省南北向的黃河、山西省與河南省東西向的黃河、河北省與山東省東北向流入大海的黃河,被黃河三面所圍繞的大片區域。[1][參 1]因為古代帝王曾在此處立國建都,遂成中國之號。[參 2]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冀州即其一。[註 1]《尚書·禹貢》載:「冀州既載。」《周禮·職方》:「河內曰冀州。」《釋名》載:「冀州取地為名,有險易,帝王所都。」《太康地記》曰:「冀近其氣,相近也,其地自太行,東至碣石、王屋、底柱。」《呂氏春秋》云:「兩河之間為冀州,正北方。」《爾雅·釋地》云:「兩河間曰冀州。」

西漢冀州刺史部

西漢時,領趙國、魏郡、廣平郡、鉅鹿郡、信都郡、河間國、清河郡、真定國、常山郡、中山國10個郡國。

東漢冀州刺史部

東漢時,領魏郡、鉅鹿郡、常山國、中山國、安平國、河間國、清河國、趙國、勃海郡9個郡國。

出處

  1. 《漢書》:「河內曰冀州:其山曰霍,藪曰揚紆,川曰漳,浸曰汾、潞。」
  2. 顧炎武《日知錄‧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後人因之遂以冀州為中國之號。」

注釋

  1. 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

參考資料

書籍

  • 司馬遷,《史記》,維基文庫
  • 班固,《漢書》,維基文庫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司馬彪,《續漢志》,維基文庫
  • 陳壽,《三國志》,維基文庫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年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地圖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1991年,曉園出版社。ISBN:9571201987
  • Google地圖

參見

  1. 《禹貢㑹箋·卷一》蔡傳曰「冀州三面距河,兖河之西、雍河之東、豫河之北」箋按爾雅兩河間曰冀州,蓋言南河東河也,此言三面距河者,東河之西、南河之東、南河之北,其實一也,徐士彰曰「其在今日河流徐邳,而九河故地乃為漳衛入海之道」則冀之東北無復河水之繞,而所謂三面濱河者蓋舊跡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