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热辽军区

冀热辽军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下辖的一个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4年7月指示,1944年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晋军区冀中军区冀察军区、冀热辽军区等4个二级军区。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副司令员詹才芳,副政委李楚离,参谋长彭寿生,政治部主任李中权。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冀热辽部队大反攻,使得冀热辽军区的作战区域极大扩张(详见冀察热辽军区词条)。1947年4月1日,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改为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冀热辽军区改为冀察热辽军区

历史

冀东暴动

1938年7、8两月,在八路军第四纵队配合下,中国共产党在冀东发动了有20万人参加的武装抗日暴动,并组建了拥有10万人枪的冀东抗日联军(1938年7月-1938年10月)。“抗联原计划成立6个总队,结果成立了39个总队,再加上一些独立大队,仅抗联系统就有7万多人的全副武装部队,属于国民党和杂牌军的有3万来人。”

  • 司令高志远
  • 副司令李运昌 洪麟阁(战斗中牺牲)

八路军第四纵队留下三个小支队在冀东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 冀东八路军军政委员会(1938年10月-1939年9月)
  • 书记:苏梅
  • 成员:陈群 包森 单德贵 赵立业 周文彬
  • 第一支队 支队长陈群 政治委员苏梅 参谋长苏甦 政治部主任周文彬
    • 一总队 总队长 田明远
    • 二总队 总队长 魏国臣
    • 三总队 总队长 张清华
  • 第二支队 支队长包森 政治部主任姜林
    • 一总队 总队长赖邦 教导员薛辉荣
    • 二总队 总队长 王正军
    • 三总队 总队长 张仲三
  • & 四总队 总队长 刘永生
  • 第三支队 支队长单德贵 政治委员赵立业
  • (下辖5个大队,包括盘山独立大队)

冀东抗日联军随八路军第四纵队西撤平西整训,途中失败,只有1400多人返回冀东:

  • 冀东抗日联军(1939年春——1939年6月)
  • 司令李运昌
  • 政治部代主任陈荻
  • 第三总队总队长张志超,副总队长王化一
  • 第四总队总队长孔庆同
  • 第五总队(1个中队)中队长杨鹤轩,指导员姚庚言
  • 第十二总队(1个中队)中队长王兴武
  • 第十三总队总队长刘锡彤,政治主任谷

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

1939年8月,中共北方局晋察冀军区决定不再派主力进军冀东,主要靠冀东自身的武装力量建立多块小块根据地,逐步形成大片;同时决定冀东部队统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冀东党组织为冀热察区党委冀东区党分委(简称“冀东区党分委”)。第十三支队在北宁路以南、还乡河两岸、遵化和冀东西部平原抗日,发展到2000人。

  • 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1939年9月——1940年6月)
  • 司令员李运昌
  • 政治委员李楚离
  • 副司令员包森
  • 参谋长曾克林
  • 政治部主任刘诚光
  • 第一总队总队长赖邦,教导员薛辉荣
  • 第二总队总队长王正军,教导员张树先
  • 第三总队总队长郑紫明 副总队长张仲三,教导员杨春垠
  • 第四总队(后改为七总队)总队长刘永生,教导员娄 平
  • 第五总队总队长江士林,教导员于禾
  • 第六总队总队长王化一,教导员王文
  • 第七总队总队长耿玉辉
  • 第八总队副总队长傅兴
  • 第九总队副总队长李振中,副总队长高小安,教导员孟 桢
  • 单德贵独立第三支队:支队长单德贵 政治委员刘德彪,参谋长周家美
  • 盘山地区八路军政治处主任王少奇,总支书记娄平
  • 盘山地区八路军随营学校 负责人娄平(兼)

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召开扩大的干部会议,认为:冀东虽初步形成两大块游击区,但基本区仍处于东西部被日伪军分割状态,玉田县大部分地区还没开辟,只有蓟县与遵化县边界局部地区可作为东西部之通道,整个基本区成葫芦形状,今后任务是把东西两块游击区连成一片。为摧毁刚刚建立起来的冀东区东、西两块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5月5日起,日伪军集中4000多兵力进行“扫荡”。

  • 一路千余兵力,从迁安县和喜峰口出动,“扫荡”丰滦迁地区。
  • 一路千余兵力,从遵化、玉田、丰润三县出动,“扫荡”丰玉遵地区。
  • 在冀东的西部地区,2000多日伪军“扫荡”蓟平密地区。
  • 驻伪满地区的日伪军及驻伪蒙疆地区的日军第二独立混成旅,也集结兵力到长城线上,与华北方面日伪军相配合,对“满洲国”与冀东交界地区反复进行“讨伐”。

日伪军在发动“扫荡”进攻同时,修筑碉堡和公路,增设据点,企图分割、封锁冀东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此时,分散在游击根据地的游击队,英勇顽强的展开反“扫荡”斗争。自1940年5月5日至6月10日,冀东军民在反“扫荡”斗争中,与日伪军作战47次,毙伤日伪军1500多人。在反“扫荡”的严重关头,1940年夏初第十二团主力从平西抵达冀东,由冀东区党分委书记兼政委李楚离和十三支队参谋长曾克林率领开赴冀东,即刻投入反“扫荡”斗争。

冀东军分区

由于游击区和武装力量的扩大,为适应冀东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1940年7月25日,撤销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番号,成立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仍归冀热察挺进军指挥。冀东部队整编,原来9个游击总队,一部分充实第十二团,大部分编成第十三团。单德贵独立支队于年底编入第十三团。整编后,第十二团在东部地区活动,第十三团在西部地区活动。从此,冀东地区初步实现了由多股小股游击队发展成大股游击队的计划。同时,在各县、区着手建立基干游击队,以支持地方工作和配合两个主力团作战。

  • 冀东军分区(1940年7月——1944年底)
  • 司令员 李运昌
  • 政治委员 李楚离
  • 副司令员 包森
  • 参谋长 曾克林
  • 政治部主任 刘诚光
  • 第十二团 1939年秋去平西整训的抗联队伍和八路军第一支队,经过整训,于1939年底在平西根据地按八路军序列编成第十二团。1940年1月,由团长陈群率先遣队返回冀东。
    • 团长陈群(先)/曾克林(后兼)
    • 政治委员 刘诚光(兼)
    • 参谋长欧阳波平
    • 政治处主任 曾辉
    • 总支书记 何宜之
    • 一营 营长杨作霖/欧阳波平/杨树元/周家美,教导员杨思禄(先)李振中(后)
    • 二营 营长江士林(先)杨思禄(后),教导员于禾
    • 三营 营长邓文彪 教导员曾辉 :在北部山区与兴隆县活动。1942年8月,三营部撤销,七连改为临抚昌的第七地区队,八连改为路南的栾乐昌的第八地区队,九连到西北部改为地区队
  • 第十三团
    • 团长兼政委 包森(兼)
    • 副团长单德贵
    • 政治处主任洪涛
    • 总支书记娄平
    • 一营 营长苏然,教导员李满盈
    • 二营 营长钟奇,教导员王文
    • 三营 营长耿玉辉
  • 教导队周家美/欧阳波平/杨春垠主持

为了加强领导,冀东区党分委于194年底分设东、西两个地委,东部地委书记周文彬,西部地委书记李子光(后为赵观民)。 1940年12月,冀东区党分委在盘山召开会议,部署全面工作。在军事方面,要求继续加强两个主力团的军政训练,迅速发展县、区游击队,广泛组织民兵,频频出击消灭日伪军,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

1941年5月,主力团“大战红五月”,作战200余次。其中玉田县渠梁河一战,毙伤日伪军近400人。冀东八路军打出了威风,小股日伪军不敢轻举妄动。为提高军队素质,军分区成立了营级规模的教导队,训练主力团连排级干部和游击队领导干部。部队向正规化发展。

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

为了精简机构,减轻群众负担,1942年2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撤销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冀东区党分委。1942年3月,冀热察区委员会冀东区党分委及其下设的冀东区东部、西部两个地委改为中共晋察冀边区第十三地方委员会(亦称冀东地委)及其下设的东部分委员会、西部分委员会;冀东军分区改称第十三军分区;同时设晋察冀边区第十三专署。第十三地委机关无固定驻地,随游击战争的开展在冀东各地游动,所属党员2万多名,该地委直接受晋察冀分局领导。

  • 晋察冀军区十三军分区(1943年-1944年底)
  •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运昌
  • 副政治委员李楚离
  • 参谋长彭寿生
  • 政治部主任李中权
  • 副参谋长才山
  • 第十一团
    • 团长赵文进
    • 政治委员苏林彦(兼)/焦若愚(后兼)
    • 副团长田心
    • 副政治委员吴宗鹏
    • 政治处主任吴宗鹏(先)/娄平(后)
    • 参谋长苏然(兼)/关旭(后)/杨树元(后)
    • 政治处副主任杨春垠
    • 第三地区队
      • 区队长赖邦(先)/苏然(后)
      • 政治委员王晓生(先兼)/杨雨民(后兼)
      • 副区队长曹致福
      • 副政委葛春生(葛振武,先)/郑维家(后)
    • 第九地区队:十二团九连改编
      • 总支书记郝福鸿(后)
      • 区队长 赖邦
      • 政治委员 陈东(兼)
      • 副区队长 翟文彬
    • 第三地区队(1944年5月由第三、九区队合并)
      • 区队长 赖邦(先)/刘凤梧(后)
      • 副区队长 翟文彬
      • 副政委 郑维家
    • 第四地区队
      • 区队长 李兴
      • 副政委 张圻之
    • 第十地区队
      • 区队长 冯寿天(先)/龙水文(后)
      • 政治委员 艾群(兼)
      • 副区队长 邢成
  • 第十二团
    • 团长 曾克林
    • 政治委员 曾辉
    • 参谋长 王珩
    • 政治处主任 程陆天
    • 第七地区队:十二团七连改编。临抚昌联合县
      • 区队长 罗文/马骥
      • 政治委员 罗文(兼)/刘光禄(兼)/张化东(后兼)
      • 副区队长 马骥
      • 副政委 张兴民
    • 第八地区队:八连改编。在路南的栾乐昌联合县。
  • 第十三团
    • 团长 舒行
    • 政治委员 李子光(兼)
    • 参谋长 陈云中(先)/关旭(后)
    • 政治处主任 王文
    • 第二地区队
      • 区队长 李满盈
      • 政治委员 谭志诚
      • 总支书记 曾乃(先)/彭城(后)
    • 第五地区队
      • 区队长 师军
      • 政治委员 王勃(兼)/冯东(后兼)
      • 参谋长 王振东(后为副区队长)
    • 第六地区队
      • 区队长 龙水文
      • 政治委员 占中(兼)
      • 副区队长 曹致福
      • 总支书记 贾铁林(先)/张多树(后)
  • 第一地区队(直属)
    • 区队长 张鹤鸣
    • 政治委员 丁振军(兼)
    • 副区队长 高小安
    • 副政治委员王晓生
  • 第四地区队(直属):1944年5该队分别编入第十一团、十区队、新编四区队
    • 区队长 田心(后)
    • 政治委员 焦若愚(兼)
    • 副政治委员 娄平
  • 军政学校
    • 校长李运昌(兼)(大队部主持日常工作)
    • 大队长 王化一(先)/赵兰洲(后)
    • 教导员 吴明(先)/季林(后)
  • 供给部
  • 卫生部 政委王少奇,副部长贾明
  • 教导队(1944年2月并入军政学校)
    • 队长 赵兰洲
    • 教导员 武明
  • 警卫营(原为第十二团第二营)
    • 营长 杨思禄
    • 副营长 贾子华

1942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东北工作的战略方针,晋察冀分局派赵濯华张化东杨雨民(黄云)到冀东工作。1942年12月,赵等到达冀东后,成立了冀东区东北工作委员会(简称“东工委”),李楚离兼书记(后为李运昌兼),赵濯华任副书记,张化东任组织委员,杨雨民任宣传委员。“东工委”专门负责向东北进行战略派遣,为将来大反攻做准备。

1942年4月、9月,冀东军民连续粉碎日军对冀东实行的第四、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使基本区的大部得到恢复,并开辟了新区。年底,经调整行政区划,十三地委领导两个地分委及其下属的7个联合县委、4个联台县工委。1943年7月,十三地委改建为中共冀热边特别区委。1942年10月,日伪发动了以沟壕堡垒政策为主的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对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基本区进行疯狂的“扫荡”。冀东反扫荡的方针是“敌进我进,开辟新区,以外线作战配合基本区反扫荡”。1943年2月第一次冀东恢复基本区战役历时5个月。基本区的大部得到恢复,并开辟了新区。这时,冀东抗日根据地人口达到363万,地域扩展到长城以北、热河边境地区。

根据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决定,1943年7月第十三地委改称中共冀热边区特别委员会(简称冀热边特委),同时撤销晋察冀边区第十三专署的建制,建立冀热边区行政公署(简称冀热边行署),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特委书记兼行署主任、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特委机关驻迁西县上水峪、下水峪和丰润杨家铺一带,主要活动在迁西、迁安、兴隆、玉田、丰润等县,下设第一至第五5个地委、专署、军分区。

冀热辽军区

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抗日战略反攻需要.中共中央于1944年7月28日发出《关于晋察冀边区划为4个区党委和军区的指示》在冀东建立冀热辽区党委和冀热辽军区。1944年9月,晋察冀分局决定,中共冀热边特委扩建为中共冀热辽区委员会.受晋察冀分局领导。此时,冀热边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已经发展到南抵渤海之滨,北达朝阳、赤峰,酉临潮河,东到辽宁西部的广大地区。1945年1月,冀热辽区党委成立。机关驻蓟县、玉田、遵化、丰润、迁西县一带,下属地委按照晋察冀边区统一编排的名称序导,第一至五地委依次改称晋察冀边区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地委。

  • 冀热辽军区(1945年1月——7月)
  •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李运昌
  • 副司令员 詹才芳
  • 副政治委员 李楚离
  • 参谋长 彭寿生
  • 政治部主任 李中权
  • 副参谋长 才山/王亢
  • 第十四军分区:辖区为京东、京东北。包括平谷、通县、三河、香河、顺义、蓟县、密云、滦平、承德、兴隆
    • 司令员 舒行
    • 政治委员 李子光(兼)
    •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曾雍雅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黄文
    • 第十三团
      • 团长 陈云中(先)/师军(后)
      • 政治委员 王文
      • 副团长 王振东/曾冠民
      • 政治处主任 郎冲
      • 总支书记 彭诫(先)/郎冲(后)
    • 第十六团
      • 团长 师军(先)/陈云中(后)/李梅溪
      • 政治委员 李满盈/刘达奇
      • 副团长 曾广珍
      • 参谋长 杜敏
      • 政治处主任 曾乃
      •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 李光远
    • 丰滦密支队:1948年8月下旬编入新五团。
      • 支队长周德礼(1945.7-)
      • 副支队长 蔚贵福
      • 政治委员 冯东(兼)/江卓
      • 副政治委员 李利民/杜莹
    • 承兴密支队
      • 支队长 陶永忠
      • 政治委员 李守善(兼)
      • 副政治委员 郎冲
    • 三通香支队
      • 支队长 李梅溪
      • 政治委员 宋林(兼)
      • 副政治委员 彭城(先)李光远(后)
    • 三通顺支队
      • 支队长 李海峰
      • 政治委员 王光远(兼)
      • 副政治委员 王纯
    • 平三蓟游击队
    • 第五十四团 抗战后组建
      • 团长 石安
      • 副政治委员 王纯
    • 第五十五团 抗战后组建
      • 团长 杜敏
      • 政治委员 陶永忠
      • 副政治委员 赵树岩
  • 第十五军分区:冀东的北部长城内外,含蓟县、兴隆县、承德县、遵化县、迁安县、丰润县、滦县、青龙县、平泉县。
    • 司令员 赵文进
    • 政治委员 杨文汉(兼)
    •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任昌辉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林茂源
    • 第十一团
      • 团长 杨树元(后调十二团)/杨思禄
      • 政治委员 娄平(未到职)/郑维家
      • 副团长 吴文华/赵兰洲
      • 政治处主任 周文乃
      • 总支书记 周文乃
    • 第十七团
      • 团长 吴华
      • 政治委员 曹致福
      • 参谋长 仇凌云
      • 政治处主任 杨春垠
      • 总支书记 张多树
    • 遵化县支队
    • 迁青平支队
      • 支队长 永朝生
      • 政治委员 郝福洪
      • 副支队长 韩少敏
    • 蓟遵兴支队
    • 迁滦丰支队
    • 遵化县基干队
    • 承兴支队
    • 青平支队
    • 第五十团 抗战后组建
      • 团长兼政治委员 张守礼
    • 第五十一团 抗战后组建
      • 团长 永朝生
      • 政治委员 郝福鸿
      • 副团长 韩少敏
  • 第十六军分区:滦河以东
    • 司令员 曾克林
    • 政治委员 徐志(兼)
    • 副司令员 李道之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唐凯
    • 参谋长 王珩
    • 副参谋长 罗文
    • 第十二团
      • 团长 杨树元
      • 政治委员 程陆天
      • 副团长 马骥
      • 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 刘光涛
      • 参谋长 李忠志
    • 第十八团
      • 团长 周家美
      • 政治委员 吴宗鹏
      • 副团长兼参谋长 宋维藩
    • 临抚昌支队:1944年成立。支队长李成华,政委张兴民
    • 滦乐昌支队:1944年成立
    • 卢抚昌支队
    • 迁卢青支队
    • 第五十二团 抗战后组建
      • 团长 吴作全
      • 政治委员 陈东(先)/吕怀玉(后)
    • 第四十七团 抗战后组建
      • 团长 宋维藩
      • 副团长 李成华
      • 副政治委员 张兴民
    • 第六十一团 抗战后组建
      • 团长 袁冠武
      • 政治委员 魏 轩
      • 副团长 赖茹波
  • 第十七军分区:滦河以西且路南
    • 司令员 李雪瑞
    • 政治委员 李海涛(兼)
    • 副司令员 张鹤鸣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曾辉
    • 参谋长 肖全夫
    • 第十四团
      • 团长 张鹤鸣(兼)/胡克仁
      • 政治委员 赵靖远
      • 副团长 刘守仁
      • 参谋长 朱孜敬
    • 滦卢支队
    • 昌乐支队
    • 丰滦支队
    • 唐滦支队
    • 第四十八团 抗战后组建
      • 团长 刘守仁
      • 政治委员 李文光
      • 副团长 张小川
    • 第四十九团 抗战后组建
      • 团长 朱俊功
      • 政治委员 刘光禄(先)/皋峰(后)
    • 第六十团 抗战后组建
      • 团长 张子川
      • 政治委员 侯全志
    • 第四十六团 抗战后组建
      • 团长 龙水文
      • 政治委员 赵平
  • 第十八军分区:冀东的南部地区,含丰润县、玉田县、遵化县、宁河县、武清、宝坻、香河等。
    • 司令员 何能斌
    • 政治委员 焦若愚(兼)
    • 副司令员 田心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李振声
    • 参谋长 曹诚
    • 第十五团
      • 团长 邢成
      • 政治委员 王恕吾
      • 副参谋长 张志超
    • 丰玉遵支队
    • 丰玉宁支队
    • 武宝宁支队
    • 香宝武支队
    • 玉蓟宝支队
  • 第十九团(特务团)
    • 团长 杨思禄
    • 副团长 贾子华
    • 参谋长 郭春霖
    • 政治处主任 向军
    • 第五十六团
      • 团长 李兴
      • 政治委员 张圻之
    • 第五十七团
      • 团长 张羽
      • 政治委员 戈亚明
    • 第五十八团
      • 团长 贾本维
      • 政治委员 张甲学
    • 第五十九团
      • 团长 杨正春
      • 政治委员 黎晓(兼)
      • 副团长 刘永元
      • 副政治委员 周洪波
    • 第十四团
      • 副团长 贾子华
      • 参谋长 郭春霖
      • 政治处主任 向 军
  • 军政学校 校长李运昌(兼)

1945年5月31日,平北地委组建中共热河西部地区工作分委,刘书亭任书记,李守贞任办事处主任。同时平北军分区组建热西支队,王亢任支队长,吴涛任工分委副书记兼支队政委。1945年7月,晋察冀军区《关于冀察深入开展热西南工作指示》指出:“平北宜将伪满洲军自独石口至四海全线挤过长城,积极进逼,向热河西南部扩大解放区。”第十团、第十三团与几个县支队编入热西支队。

抗战胜利后挺进东北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部队迅即分三路进军热河、辽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

  • 冀热辽军区挺进东北指挥部组成(1945年8月)
  • 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李运昌
  • 军区副参谋长 王亢
  • 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 王晓生
  • 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董永清
  • 西路(第十四军分区)
    • 司令员 舒行
    • 政治委员(地委书记兼) 李子光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黄文
    • 第十三团
      • 副团长 曾冠民
      • 政治处主任 郎冲
    • 北进第一支队:第十三团团长师军、政委王文率第二、第三两个连及3个武工队组成北进支队
      • 支队长(十三团团长) 师军
      • 政治委员(十三团政委) 王文
  • 中路(第十五军分区)
    • 司令员 赵文进
    • 第十一团
      • 团长 杨思禄
      • 政治委员 郑维家
      • 副团长 赵兰洲
      • 政治处主任 周文乃
    • 第五十一团
      • 团长 永朝生
      • 政治委员 郝福鸿
      • 副团长 韩少敏
  • 东路(第十六军分区)
    • 司令 曾克林
    • 政治委员(地委书记兼) 徐 志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唐 凯
    • 参谋长 王珩
    • 第十二团
      • 团长 杨树元
      • 政治委员 程陆天(未去)
      • 副团长 马 骥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刘光涛
      • 参谋长 李忠志
    • 第十八团
      • 团长 周家美
      • 政治委员 吴宗鹏
    • 第四十七团:临抚昌支队改编
      • 团长 宋维藩
      • 政治委员 张兴民
      • 副团长 李成华
    • 卢抚昌支队 (第六十一团)
      • 支队长 袁冠武
      • 政治委员 魏轩
      • 副支队长 赖茹波
    • 朝鲜支队 支队长 李益星
  • 第十七军分区 副司令员 张鹤鸣
    • 第四十六团:滦乐昌支队改编。一说由第17分区特务连、(节振国)工人大队和3个县大队为基础编为6个连组建。
      • 团长 龙水文
      • 政治委员 赵平
    • 第十五团
      • 团长 邢成
      • 政治委员 王恕吾
  • 特务营(原军区直属第十九团一部分组成)
  • 军政学校(由军区军政学校干部组成两个团架子)

至9月上旬,收复热河省。在收复热河省反功作战过程中,8月27日.中共中央电示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用大力迅速巩固热河、察哈尔两省进行各种工作,要立即组织热河与察哈尔两区党委。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9月20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在承德成立中共冀热辽区委员会热河分委员会,规定“热河分委受冀热辽区党委领导,但与中央局得建立直接电台联系”。1945年9月设立冀热辽区委辽西地委、唐山市委。1945年10月至11月间中共热河分委一度归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11月,全区设82个县.有人口1900万。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鉴于该地区处于进军东北三省的特殊重要战略地位及冀热辽区党委组织领导范围过大,根据中共中央决定,1945年11月9日,在原冀热辽解放区建立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冀热辽分局,热河、辽宁分别单独建省委,中共热河分委改建为中共热河省委员会,冀热辽区党委及热河省委均受冀热辽分局直接领导。同时,原中共冀熟辽区委员会所属的辽南、辽西地委划归辽宁省委领导。这时的冀热辽区党委组织活动范围仅限冀乐地区,下属5个地委及1个市委。12月19日,中共中央电示:冀热辽区党委改称中共冀东区委员会。

所辖地委、专署、军分区

第十四军分区

司令员何能彬(兼),政委李子光

第十五军分区

司令员李雪瑞,政委傅西河。1943.7-1944.4、1945.1-12,两次组建。

1942年5月20日,冀东军分区决定调第十三团第一营一、二连和第三营第八连,以及部分地方游击队,于1942年7月正式组建冀东第十一团。赵文进为团长,吴宗鹏任副政委兼政治主任,苏然任参谋长,翟文斌任副参谋长,段雄飞为特派员。团辖4个步兵连和1个特务连共500余人。1943年10月5日,第十一团为避日伪军锋芒,从遵化的鲁家岭地区转移到迁安彭庄、三屯营、撒河桥一带。适值冀热边特委、行署和军分区的机关亦驻在附近的东水峪村、西水峪村(化名天津)。翌日即遭日伪军万余人的远途奔袭。日伪军连续发动猛烈攻击。为保卫冀热边领导机关的安全,第十一团全体指战员英勇奋战,在山头上、沟壑中、坟堆旁展开了白刃战。其中第四连在团通讯队队长宋英奎、团队列参谋刘静之的带领下,打得尤为艰苦顽强,激战一天都顾不上吃饭。东水峪保卫战中,四连长上午就牺牲了,代理指挥的是排长李建(廷)勋,任务是率先向西南方向冲锋,吸引敌人注意力,掩护军区指挥机关向东北突围。四连是面向重兵冲杀,牺牲极大,代理连长李建(廷)勋壮烈牺牲。傍晚,趁日伪军疲倦不堪,掩护领导机关分路突围,从李家峪出冷口,转移到长城北。1944年4月,第十一团建制:

  • 团长赵文进 政委吴宗鹏 政治处副主任杨春垠 参谋长关旭 侦察参谋郑锡文 队列参谋刘静之 教导参谋李怀章 书记员李建 组织干事郭廉班 宣传干事刘连 技术书记张仲谋 特派员段相龙 测图员赵金忠 特教员王兆阳 张振生 管理员魏光甫 徐福田 总支书记张继章 医生吴存笑 经济员裴庆林 运输班长戴文久 情报队长吴宝祥 曾绍兴 赵文宝(团机关共24人)
  • 供给处代主任 张铭 副指导员杨雨亭 会计冠(翟)化民 郭振江 见习会计赵化民 李润 崔玉书 军宝员 贾增吉 采买员刘义东 国珍 郭永春 通讯员赵云海 张百山 张建国 交通员王连生等六人 被服厂于汉臣以下6人 炸弹厂郑九江以下10人 修械厂3人共(供给处39人)
  • 卫生队队长谢云汉 政指王深 副队长李文林 文书张寿臣 司务长张宝峰 司药毕铁存 交通员金泽中以下6名 通讯员于江以下2名 运输员黎玉镯 第一卫生所所长王承德 调剂张贯君 (共10人) 第二卫生所所长刘连峰 调剂魏振甲(共10人)训练班郝秀恩(2人) 卫生队共37人
  • 通讯队队长宋英奎 副指王海阵 支书钱绍民 文书尹万津 司务长李口政 第一排 第二排 情报队 侦察员26名 情报员16名 交通员24名 共104人。
  • 第一连:连长 秦宝仓 指导员贾九如 副连长刘广文 支书汪立存 文书刘玉勤 通讯员张国生等4人 侦查员李鸿斌等8人 卫生员李鸿勤 司务长王健勋 保卫员郭旅伦 第一排 第二排 第三排 机枪班
  • 第二连 连长:何子桥 指导员:张占文 副连长:钱仁晋
  • 第三连:连长:杨济民 副连长:王好 指导员:马久才 副指导员:何成龙 文化教员:赵 ?? 司务长: 杨曾水 卫生员:常国林 第一排 第二排 第三排
  • 特务连:连长:耿兆江 指导员:李口藩 副指导员:张贺新 文化教员:赵春明 第一排 第二排 第三排 重机排
  • 游击一队:队长:任利德 副:张德福 指导员:郭玉红 副:李姬龙
  • 游击二队:队长:张士宗 副: 杨?三 指导员:国玉江
  • 军政学校 四队 :队长:王一夫 指导员:刘连 司务长:蒋永 通讯员:阎和 采买员:姚德元

总计重机枪2挺,轻机枪14挺,掷弹筒3支,没有迫击炮。第十一团趁着在遵化南部打开局面的有利时机,于1944年5月,进驻丰润上下水路一带进行整编。奉命兼任第五地区队主力。调第四区队长田心任第十一团副团长,调第四区队第二连编入十一团,调第十二团第一营营长杨树元接替关旭任团参谋长,调第四区队副政委娄平任团政治处主任,任命第五地区委书记焦若愚兼第十一团政委。新编第四、十区队隶属于第十一团,李兴任第四区队队长,冯寿天(后为龙水文)任第十区队队长。

第十六军分区

司令员曾克林,政委王延春

第十六地方委员会分委员会(1945.5-8)

1940年10月,为进一步扩大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冀东区党分委决定在滦河西岸以青龙山为基地建立中共迁(安)滦(县)卢(龙)联合县工委和行政办事处。工委书记李海涛(李文)、办事处主任张振宇。主要任务是向北宁铁路两侧发展,为开辟滦河以东和铁路以南奠定基础。1941年8月初,冀东区党分委举行第三次扩大会议,总结了夏季反“扫荡”失利的经验教训,为坚持冀东抗日游击战争,扩大武装抗日的回旋余地,会议作出了“积极向外发展,开辟新区”的决定,在迁滦卢联合县开辟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力量逐步向南、向东发展。1941年11月,冀东区党分委和冀东军分区对滦东隐蔽形式的开辟作了部署,派冀东大暴动时滦东的领袖人物高敬之到迁滦卢联合县任工委书记,主要负责向滦东发展;原在那里的办事处主任张振宇负责向铁路南发展。冀东基本区打治安军战役胜利对滦东地区的开辟影响很大。特别是1942年1月20日,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参谋长兼十二团团长曾克林率部强攻迁安县杨店子据点,消灭治安军300多人,拔掉了这个据点。此后又先后拔除了商家林、樊各庄、油搾等几个据点,为东渡滦河扫清了障碍。1942年5月,迁安县滦河东岸地区普遍建立了村政权,滦河东至青龙河西开辟出五六个乡的范围。青龙河东一部分村庄也有了抗日活动。1942年8月18日冀东地委《关于(滦)河东工作的决定》,1942年10月组建了中共迁(安)卢(龙)抚(宁)昌(黎)联合县工委和行政办事处,高敬之为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全面负责滦东地区的开辟工作,迁滦卢联合县建制撤销。在已开辟的地区进行了基层党组织和村政权的建设工作。建党贯彻隐蔽慎重的发展方针。村政权一律是“两面政权”,即每村建立办事员,为抗日村政权的负责人,同时保留保长的名义,以应付日伪。办事员多是经过教育忠心抗日的伪保长担任;少数也有另设办事员的。到1943年春,滦河以东,洋河以西,南至北宁铁路,北到长城,共建9个总区。北宁铁路以南建迁卢抚昌联合县路南办事处,总共辖700余村庄。冀东地委鉴于滦东已由初期的小块游击区,逐步发展为跨长城内外的大块游击区,于1943年3月15日作出了《对滦东工作的决定》,肯定了用很短的时间把滦东开辟出来的成绩,指出了群众工作还很差,地区也不够巩固等问题,明确规定了把滦东开辟的游击区逐步发展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工作方针和具体政策。1943年6月,整个滦东局势发展很快,抗日烽火已遍及北宁铁路南北和长城内外。南起渤海之滨,北到凌源,西靠滦河,东至绥中的前所,大块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已与冀东基本区联在一起,武装力量除主力部队第十二团以外,还拥有3个县的基干队和各区游击队共300多人,民兵已发展到万余。1943年7月,设立冀热边第三地委和第三专署(亦称滦东地委、专署),徐志任地委书记,高敬之任专员,长城以北地区凌青绥联合县工委、办事处,工委书记先为张化东(兼),后为刘光路,办事处主任信修;长城以南建临抚昌联合县,县委书记张化东、副书记彭莱、县长计明达迁卢抚昌联合县县委书记石堂,县长张士义


第十七军分区

司令员王耀南,政委王世煜

第十八军分区

司令员赵文进,政委焦若愚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