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休克

对于人类冷休克反应可能是浸入非常冷的水中[1] 例如掉到薄冰下的水里。 寒冷的直接冲击造成非自主性吸入,如果在水中就会导致溺水。而由于血管剧烈收缩,冷水可以引起心脏病的发作[2] ,此时心脏必须更努力地将相同体积的血液泵入整个身体,对于心脏病患者而言,额外的心脏负担可能会导致心脏病的发作。非自主性吸入水 (并因此而溺水) 可能是过度换气的结果,不过仍有一些人能通过身体和心理的调节在非常寒冷的水中游泳[1]

冷休克反应是生物突然遇冷的生理反应,特别是冷水。

暴露在冷水中并造成低体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突然。一个人刚落入冷水中至少能够存活30分钟,不过前提不被淹死,而进行必要的行动的能力(比如自救)在十分钟后大幅下降(因为身体会保护性的切断“非必须”的肌肉供血。[1]

生理反应

生理反应导致暂时呼吸困难

防止冷休克

通过生理调节减少冷休克反应, 其中部分人天生更适合在寒冷水中游泳。 适应方式为以下内容:

  1. 身体脂肪绝缘层覆盖四肢和躯干而不超重[1]
  2. 能够忍受浸在冷水中而没有非自主性休克或精神恐慌[1]
  3. 抵御颤栗的能力[1]
  4. 提高新陈代谢的能力(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血液温度略高于正常水平)
  5. 相对晚的中心和周边体温的下降(包括进入无意识)

通过这些方式,冬季游泳运动员可以避免一开始就发生冷休克并且在长时间的冷水暴露下存活下来。 然而, 人体并不适合长时间处在冷水中:维持血液温度(通过游泳或调节代谢反应)的斗争在30分钟或更短时间后会变得很疲劳[3]

微生物的冷休克

对于微生物,当细胞遇到环境温度急剧下降时,可被诱导许多基因表达,同时触发冷休克反应(cold shock response).生成的冷休克蛋白包括促旋酶、核酸酶和核糖体结合蛋白,它们能直接或间接与DNA、RNA及核糖体相互作用,从而减少大分子合成。由冷激诱导的蛋白质在细胞内能增加可混溶的溶质产生,从而有助于细胞质中分散冰的形成。如果环境温度接近冰点时,这一催化的冰晶格对细胞成分(如膜)的损伤比非晶型冰要小。[4]

参考

  1. . The science of sport. www.sportsscientists.com. 29 January 2008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2. Staff. . Beyond Cold Water Bootcamp. Canadian Safe Boating Council. [8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3. Janský, L.; Janáková, H.; Ulicný, B.; Srámek, P.; Hosek, V.; Heller, J.; Parízková, J. . Pflügers Archiv :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96, 432 (3): 368–372. PMID 8765994. doi:10.1007/s004240050146.
  4. Weber, M. H.; Marahiel, M. A. . Science Progress. 2003, 86: 9–75. PMID 12838604.

来源

资料出处

  • 《BLOCK微生物生物学(原书第11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