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愿

刘仁愿, 字士元雕阴郡大斌县(今陕西绥德一带)人,参加过唐灭百济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家世

据《元和姓纂》载,雕阴刘氏西晋时为“右贤王豹之后,绥州代为豪酋”。

  • 高祖,散骑常侍,宁东将军,徐州大中正,彭城穆公。魏孝武帝西迁长安时,随同徙居关内。
  • 曾祖:刘平,镇北大将军,朔方郡守,绥州刺史,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彭城郡开国公。
  • 祖父:刘懿,周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随使持节,绥州诸军事、绥州摠管、绥州刺史,雕阴郡开国公。
  • 父亲:刘大俱,唐使持节同、绥二州摠管,廿四州诸军事,绥州刺史,寻迁都督,左武卫将军,右骁卫大将军,胜、夏二州道行军总管,冠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上柱国,别封彭城郡开国公。

生平

刘仁愿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起家为弘文馆学士。他胆气过人,一次陪同唐太宗游猎,徒手格杀猛兽,受到太宗的赞赏。并下诏任命他为内供奉。贞观十九年(645年),刘仁愿参加了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战争,班师回朝后,以功勋超拜上柱国,别封黎阳县开国公,擢授右武卫凤鸣府左果毅都尉等职。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刘仁愿任行军子总管,随英国公李勣征讨薛延陀,安抚九姓铁勒部落。回军后,改授右卫中郎将,依旧任内朝供奉。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刘仁愿再次任子总管,领军征战辽东高句丽,因事被免官除名。但不久又被授为右武卫神通府左果毅都尉。

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即位后,受命去铁勒抚慰,并频繁去辽东侦察敌情。

永徽五年(654年),刘仁愿授葱山道行军子总管,随卢国公程知节征讨阿史那贺鲁,回师后跟从唐高宗巡幸洛阳

显庆元年(656年),迁左骁卫郎将,次年再次去铁勒抚慰。四年(659年),入吐谷浑及吐茠劳军。

显庆五年(660年),授嵎夷道行军子总管,随邢国公苏定方百济,俘虏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等以下官员七百馀人。刘仁愿被任为都护,留下与新罗王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镇守百济都城泗沘城。唐朝在百济设立熊津都督府,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但在渡海时病亡。百济旧将僧道琛、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起兵反抗唐军,围攻刘仁愿于府城。高宗任命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统军,与新罗兵一起援救刘仁愿,并击退围攻百济军,与城中的刘仁愿会合。百济军遣使往高句丽及倭国请求援兵,唐朝也再次派出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兵过海援助,于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帅陆军以进,刘仁轨另率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前往白江,会合陆军同时攻打周留城。刘仁轨遇倭兵于白江口,爆发白江口之战,唐军四战皆捷,烧毁敌军船只四百余艘,百济王扶余丰脱身逃走,其宝剑被缴获。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等,率众及倭军并耽罗国使,向唐军投降。百济再次被平定。孙仁师与刘仁愿率军还朝,刘仁轨领一部分兵留下镇守。不久刘仁愿率新军渡海,与旧镇兵交接镇守事务。刘仁愿到达百济后,检校熊津都督刘仁轨极力劝说刘仁愿,要求自己继续留守百济。刘仁愿不愿违抗皇帝命令,坚决要求换防,刘仁轨只好上书高宗,才得到允许。

唐刘仁愿纪功碑

现树立于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大院。

参考

  • 《旧唐书》
  • 《全唐文》
  • 《金石萃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