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方

劉立方1946年12月11日),出身台灣的美籍華裔海洋學家,研究海嘯、計算流體力學的專家,以發展COMCOT模式(Cornell Multi-grid Coupled Tsunami model)及COBRAS模式(COnstraint-Based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System model)聞名於海洋工程界及水利工程界,曾擔任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研究所主任,現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行政副校長(2016年)、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5年)、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16年)、美國康乃爾大學1912級工學講座教授。

劉立方
Philips L.F-Liu
出生1946年12月11日
臺灣
国籍 中華民國
 美國
母校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及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
麻省理工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博士
知名于海嘯研究、海嘯模式、計算流體力學、海岸工程等
奖项美国土木工程師協會傑出會員
Walter L. Huber 土木工程研究獎(1978年)
古根漢基金獎(1980年)
John G. Maffatt & Frank N. Nichol港口與海岸工程獎(1997年)
國際海岸工程獎(2004年)
德國洪堡研究獎(2009年)等。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海洋學家、流體力學專家、海嘯學者
机构康乃爾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研究所
新加坡國立大學行政副校長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
美國國家工程院
博士导师梅強中(Chiang_C._Mei)
博士生吳祚任(Tso-Ren Wu)
蔡丁貴(Tsay Ting-kuei)
蕭士俊(Shih-Chun Hsiao)
徐天健(Tian-Jian Hsu)等人

生平

劉立方於1968年獲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隨即考取公費留美,分別1971年及1974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及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及博士,師事水動力學者,亦來自台灣的梅強中教授。

畢業後,被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聘任助理教授一職。1979年升格為副教授,1983年正式升格為教授,1985年到1986年間,劉教授出任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副主任,至1987年,他擔任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本科生課程副院長,在擔任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期間,他亦擔任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水工實驗室、丹麥技術大學水動力學系、大阪市立大學等校的訪問學者

2007年4月被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水文科學研究所(2008年改名為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1])聘為中大國鼎講座教授。

2009年至2015年6月30日間,他擔任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主任,2015年被美國國家工程院延攬擔任院士一職,並擔任康乃爾大學1912級工學講座教授,2016年被台灣中央研究院延攬擔任院士一職,后又被新加坡國立大學聘為行政副校長一職至今。

研究

劉立方的研究興趣為海岸與海洋工程学,專攻海水波動理論、海啸動力學碎波過程、泥沙輸送過程、波浪與結構物相互作用等領域。他在康乃爾大学依據非線性淺水波理論(NLSW)研制的海啸數值模擬COMCOT被多國採用,開發海啸預警系统和海啸高風險區溢淹圖以及用以估算海嘯災害造成的損失。

劉立方研制的另一個數值模擬軟體COBRAS是建立在雷诺時間-平均方程(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 equations)的基礎上,也廣為國際採用為海岸結構工程初步設計的工具以及包括由山體滑坡引發的水波等的波浪與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工具。

獲得獎項及擔任會員

古根汉基金奖(1980年)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John G. Maffatt & Frank N. Nichol港口与海岸工程奖(1997年)
国际海岸工程奖(2004年)
德国洪堡研究奖(2009年)等獎

參考資料

  1. .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