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抽杀律

十一抽杀律英語:拉丁語decem的意思是“”)是罗马军队中,对叛乱或者大规模临阵脱逃的部队施以集体惩罚的一种手段。采用十一抽杀律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部队中的恐慌与怯战心理,坚定士兵们作战的决心。但事实上,十一抽杀律往往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由于士兵们直面其战友被自己人而非敌人屠戮,因而士气低落或对自己的指挥官失去信任。由于属于集体惩罚措施,十一抽杀律并不常见[1]

适用范围

执行十一抽杀律的情况可能包括(视情况而定,并不是每次都执行)且不限于:

  • 叛乱、哗变
  • 大规模溃败或临阵脱逃
  • 丢失军旗、军徽

执行方式

要被处以十一抽杀律的部队将被分为每十人一组进行抽签,被抽中者将被处死,方法通常是用石头砸死或者用棍棒和曲柄輪殺死。幸存者将只能在罗马军队驻地外过夜而不能受到罗马军队的保护。同时其口粮也不再是小麦,而变为了通常是用以喂食牲口的大麦[2][3]

执行十一抽杀律时,被处罚部队的全体成员都需要参与抽签,因此无论当事人的军衔或者之前获得过何种荣誉,也无论他们是否参与了叛乱或从战场上逃脱,都有可能被选中而处死。

使用案例

发生在前471年的罗马共和国的早期战争之一-罗马人沃尔斯奇人的战斗,是现存最早有关十一抽杀律的文献记载之一[1]

在前71年,克拉苏又在于斯巴达克斯战争中恢复了此一制度。有学者将战争的胜利归因于十一抽杀律[4][5]。据说他总共杀了约4000名兵士,以表示“他比敌人更可怕”[6]

在对帕提亚作战中,马克·安东尼也曾下令执行过十一抽杀律[2][3]。此外,恺撒也曾被传闻在对庞培的作战过程中,对第九军团处以十一抽杀律,但被普遍认为是讹传[7][8],恺撒只是将該軍團全部解散[9]

1917年法军镇压大哗变时,曾经用十一抽杀律处决了部分哗变部队。[10][11]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安東尼·畢沃爾的《斯大林格勒》之记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曾有苏联红军的师长对所有溃退回预备队界限的士兵进行“十一抽杀律”:他向每十个逃兵中的一人之面部进行射击,直至其手枪弹药用尽[12]

参考文献

  1. Sara Elise Phang.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24–125 [2008-12-26]. ISBN 05218826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英语).
  2. Eleanor Goltz Huzar. .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9: 178 [2008-12-26]. ISBN 08166086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 (英语).
  3. Stephen Dando-Collins. . . John Wiley and Sons. 2008: 56 [2008-12-26]. ISBN 04702245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英语).
  4. . [200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5).
  5. . [200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10).
  6.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7 (中文).
  7. . [200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6) (英语).
  8. Adrian Goldsworthy.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407. ISBN 0300120486 (英语).
  9. 苏维托尼乌斯. . . 张竹明 王乃新 蒋平译. 商务印书馆. 1996: 34. ISBN 7100022029 (中文).
  10. . [201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9).
  11. . [201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4).
  12. Antony Beevor. . Viking. 1998: 117. ISBN 0140249850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