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大行动

华沙大行动德語:)是納粹德國针对华沙隔都犹太人的驱逐和大规模屠杀行动的代号,开始于1942年7月22日。[2]大行动期间,犹太人在每天的围捕中受到恐吓,在隔都中游街至集合点车站广场集合。他们将要面临被纳粹委婉地称作“迁居东方”(德語:)的行程。犹太人们被送上拥挤不堪的大屠杀列车,前往特雷布林卡灭绝营[3]

华沙大行动
集合点的隔都在押者即将被驱逐。


华沙隔都在二战时期波兰地图上的位置,位于特雷布林卡灭绝营西南。
华沙在今日波兰的位置
别名德語:
地点德占波兰华沙
52.1446°N 20.5945°E / 52.1446; 20.5945
日期1942年7月23日—9月21日
事件类型驱逐至特雷布林卡处决,大规模射杀
参与组织党卫队
集中营特雷布林卡灭绝营
隔都华沙隔都
受害者26.5万波兰犹太人[1]

华沙到特雷布林卡处死的犹太人运输高峰出现在1942年的犹太节日圣殿被毁日(7月23日)到贖罪日(9月21日)期间。特雷布林卡的杀戮中心在几周前刚刚在华沙80公里外建成,专门为最终解决方案而建。特雷布林卡配备有伪装成淋浴间的毒气室,从而方便处理成批运来的人。由党卫队旅队长奥迪洛·格洛博奇尼克领导的运动(代号“莱茵哈德行动”)是德占波兰境内的犹太人大屠杀的关键部分。[4]

历史

华沙隔都是二战期间整个德占欧洲最大的隔都,超过40万犹太人挤在1.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每间房平均多达7.2人。[5]纳粹警察将隔都囚犯驱逐到特雷布林卡的行动大多通过列车实行,每辆列车上的受害者多达7,000人。[4]每天有两班人满为患的箱式车列车从集合点发车,第一班在清晨,第二班在下午。灭绝营在1942年7月23日至9月21日期间接收了大多数受害者。[6][7][8]“大行动”由华沙地区党卫队与警察领袖(1941年起)费迪南德·冯·萨莫恩-弗兰肯内格指挥。[9]

隔都生活的转折点发生在1942年4月18日,以党卫队的新一轮大规模处决为标志。

在那天之前,无论生活有多困难,隔都的居民都觉得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生存的根基,是建立在一个稳定而持久的基础上..... 4月18日,隔都生活的根基开始从人们的脚下移开..... 此时大家都明白,隔都要被清理了;但还没有人意识到,隔都的所有人都注定要去死。— 马雷克·埃德尔曼[10]

驱逐

1942年7月19日,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命令波蘭總督府党卫队司令弗里德里希-威廉·克吕格尔“在1942年12月31日之前重新安置总督府的所有犹太人”。[11]三天后的1942年7月22日,以 “重新安置专员”赫尔曼·赫夫勒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为首的德国党卫队召集隔都犹太人委员会,将 “迁居东方”的事宜告知委员会领导人亚当·切尔尼亚库夫。切尔尼亚库夫了解计划后自杀身亡,其职位由马克·利希滕鲍姆(Marc Lichtenbaum)继任。[12]隔都的居民并不了解“迁移”的实情。居民们直到1942年年底才明确了解,由负责管理他们的猶太區警察监督的这一驱逐行动,并不是为了迁居,而是为了送往特雷布林卡灭绝营[10]

1942年的“大行动”期间即将被送往灭绝营的犹太人。
即将被遣送的犹太人在集合点的围栏中等待。

1942年夏季的两个月内,约有25.4万 - 26.5万[1]关押在隔都的男女老幼被送往特雷布林卡处决。[2][13][14]大行动期间骇人的犹太居民死亡人数令其他行动望尘莫及:华沙隔都在第二年春天爆发起义并遭到清场,死亡人数达到5万,却仅为“大行动”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可以说华沙的犹太人口并非毁于最后的清场过程;与之相比,前一年夏天的灭绝行动的作用更为主要。[3]

向特雷布林卡运输犹太人的列车不间断地运行了近两个月。一节牲畜车厢装载100人,每天运送5,000至6,000人,包括医院的病人和孤儿院的儿童。1942年8月,著名的教育家雅努什·科扎克和孤儿们一同被遣送。他的波兰朋友和崇拜者为他提供了逃生的机会,但他选择和自己倾注心血的孩子们走向相同的命运。[15][16]到达特雷布林卡后,脱光衣服的受害者们被送入伪装成淋浴间的毒气室处死。一开始共有10间毒气室,每间处死200人,用一氧化碳作为毒气。[lower-alpha 1]1942年9月,新的毒气室落成,可以在2小时内杀死多达三千人。灭绝营区域禁止平民接近。[10][17][18][19]

隔都的悲惨结局是无法改变的,但假如有一个更强大的领导人带领,通向结局的道路可能会有所不同。毫无疑问,如果华沙隔都起义发生在1942年8月至9月,也就是还有30万犹太人的时候,德国人无疑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大卫·J·兰道[20]

剩余的犹太人中,有很多人决定参加战斗,其中有很多人得到了波兰地下组织的帮助。[21][22]犹太战斗组织波蘭語希伯來語)成立于1942年10月,负责抵抗未来的驱逐行动。组织由24岁的莫德哈伊·阿涅萊維奇领导。与此同时,波兰家乡军开始向隔都走私武器、弹药和补给,为将来的起义做准备。冯·萨莫恩-弗兰肯内格于1943年4月17日卸任,由党卫队和警察领袖 尤尔根·施特罗普接任。[23][24]施特罗普的上任是由于冯·萨莫恩-弗兰肯内格对隔都地下组织的进攻失利。

1943年4月24日,“大行动”负责人冯·萨莫恩-弗兰肯内格因无能而被希姆莱送上军事法庭,并被派遣到克罗地亚,死于游击队的伏击。[25]尤尔根·施特罗普因其 “杀戮迅速”(阿尔弗雷德·约德尔语)被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统帅威廉·凱特爾元帅授予一级铁十字勋章[26]战后被美国人判处死刑。他并未被美方处决,而是被移交给波兰当局再审判。在波兰他再度被判死刑,于1951年9月8日在自己的犯罪现场处决。

事件时间线

华沙大行动时间线[27]
1942年7月22日 德国人与穿着党卫队制服的乌克兰和拉脱维亚卫兵包围隔都围墙
7月23日 亚当·切尔尼亚库夫获悉每天会遣送六千名犹太人,随即自杀
7月23日 特雷布林卡灭绝营对犹太人的大规模毒气处决开始
8月6日 由于德国人的的赠粮,一天之内有1.5万名犹太人从隔都被驱逐到特雷布林卡。人们为了得到面包而排队好几天,等待遣送。每天两次的运输不能适应运输全部人的需求。[10]
8月13日-27日 53,750名华沙犹太人在15天内被送往特雷布林卡
9月6日-7日 纳粹在隔都街头杀死了超过1000人
9月6日至21日 行动的最后两周有4.8万名华沙犹太人被驱逐至灭绝营
9月21日 最后一批2,196名受害者被送往特雷布林卡。其中包括参与驱逐的犹太警察及其家属。[28]
9月30日 困在隔都的犹太人开始建造碉堡自卫

参见

脚注

注解

  1. 广为人知的氰化物毒气(齊克隆B)是后来才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引入的。

参考文献

  1. Holocaust Encyclopedia. (Internet Archiv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13-06-10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5). Deportations from Theresienstadt and Bulgarian-occupied territory among others.
  2. Shapiro, Robert Moses. . KTAV Publishing House, Inc. 1999: 35 [2020-05-04]. ISBN 978-0-88125-6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 the so-called Gross Aktion of July to September 1942... 300,000 Jews murdered by bullet of gas
  3. Urynowicz, Marcin. [Gross Aktion – Annihilation of Warsaw Ghetto] (PDF). Institute of National Remembrance (IPN) (波兰语).
  4. Kopówka, Edward; Rytel-Andrianik, Paweł, [Monograph, chapt. 3: Treblinka II Death Camp] (PDF), Dam im imię na wieki [I will give them an everlasting name. Isaiah 56:5] (Drohiczyńskie Towarzystwo Naukowe [The Drohiczyn Scientific Society]), 2011 [2013-09-09], ISBN 978-83-7257-496-1, (原始内容 (PDF file, direct download 20.2 MB)存档于2014-10-10) (波兰语), with list of Catholic rescuers of Jews imprisoned at Treblinka, selected testimonies, bibliography, alphabetical indexes, photographs, English language summaries, and forewords by Holocaust scholars.
  5. . www.ushmm.org.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6).
  6. (PDF). Yad Vashem.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1-23). Shoah Resource Center,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for Holocaust Studies. See: "Aktion Reinhard" named after Reinhard Heydrich, the main organizer of the "Final Solution"; also, Treblinka, 50 miles northeast of Warsaw, set up June/July 1942.
  7. Barbara Engelking; Warsaw Ghetto Internet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osted by Polish Center for Holocaust Resear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Fund for support of Jewish Institutions or Projects, 2006.
  8. Barbara Engelking, Warsaw Ghetto Calendar of Events: July 194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imeline. See: 22 July 1942 — the beginning of the great deportation action in the Warsaw ghetto; transports leave from Umschlagplatz for Treblinka. Publisher: Centrum Badań nad Zagładą Żydów IFiS PAN, Warsaw Ghetto Internet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06.
  9. . Jewish Virtual Library. 1946-02-24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4).
  10. Edelman, Marek. . The Warsaw Ghetto: The 45th Anniversary of the Uprising. Interpress Publishers.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5).
  11. Longerich, Peter. . OUP Oxford. 2012: 573 [2020-05-04]. ISBN 978-0-19-9592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12. Gutman, Israel.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94: 200 [2020-05-04]. ISBN 0-395-901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13. . 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1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14. (PDF file, direct download 75.2 KB). Yad Vashem. [2013-03-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03).
  15. Lifton, Betty Jean. . New York: St. Martin's Griffin. 1997 [2020-05-04]. ISBN 0-312-15560-3. OCLC 364076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16. . fcit.coedu.usf.edu.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9).
  17. Treblinka — ein Todeslager der "Aktion Reinhard", in: "Aktion Reinhard" — Die Vernichtung der Juden im Generalgouvernement, Bogdan Musial (ed.), Osnabrück 2004, pp. 257281.
  18. Court of Assizes in Düsseldorf, Germany. Excerpts From Judgments (Urteilsbegründung). AZ-LG Düsseldorf: II 931638.
  19. . The Nizkor Project, 19912008. 2012-02-24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20. {{cite book | last=Landau | first=David | title=Caged : a story of Jewish resistance | publisher=Pan Macmillan Australia | publication-place=Sydney | year=2000 | isbn=0-7329-1063-3 | oclc=49276431}
  21. . 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3).
  22. . www.ushmm.org.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2).
  23. Arens, Moshe. . The Jerusalem Post. May 2003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6).
  24. .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20-04-17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25. .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20-04-17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1). Source: Danny Dor (Ed.), Brave and Desperate. Israel Ghetto Fighters, 2003, p. 166.
  26. Gutman, Israel.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94: 203 [2020-05-04]. ISBN 0-395-901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27. .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20-04-17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2). Source: Holocaust Memorial Center
  28. Arad, Yitzhak.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97 [2020-05-04]. ISBN 978-0-253-2130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