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桥
协和桥(Pont de la Concorde)是法国巴黎一座跨越塞纳河的拱桥,介于协和广场的堤道(quai des Tuileries)(右岸)和奥赛堤道(quai d'Orsay)(左岸)之间。它在过去曾称为路易十六桥(pont Louis XVI)、革命桥(pont de la Révolution)、协和桥,波旁复辟时期(1814年)复称路易十六桥,1830年再度恢复协和桥名称,直至今日。附近有地铁的国民议会站和协和站。
协和桥 (1791) | |
---|---|
48°51′49″N 02°19′10″E | |
跨越 | 塞纳河 |
地點 | 法国巴黎 |
特性 | |
类型 | Jean-Rodolphe Perronet |
全长 | 153 |
寬度 | 18 |
开通日 | 1791 |
地圖 | |
协和桥(1932) | |
---|---|
48°51′49″N 02°19′10″E | |
跨越 | 塞纳河 |
地點 | 法国巴黎 |
特性 | |
类型 | Henri Lang |
全长 | 153 |
寬度 | 34 |
开通日 | 1932 |
地圖 | |
历史
1787年,建筑师Jean-Rodolphe Perronet受命建造新桥。计划开始于1755年,当时开始兴建路易十五广场(今协和广场),以取代此处的渡口。在动荡的法国革命中工程继续进行,利用了拆卸巴士底狱的石材建造,完成于1791年[1]。
1810年,拿破仑一世在桥的置于两旁安放法兰西第一帝国8位阵亡将军的雕像。波旁复辟时期改为12座巨大的大理石雕像,其中包括4名大臣Suger、苏利、黎塞留、柯尔贝尔,4名皇家将军(杜·盖克兰、贝亚德、孔代, 蒂雷纳子爵)和4名航海家勒内杜高依、迪凯纳、Suffren、图尔维尔。然而,这些雕像对于桥梁太过沉重,路易-菲利普一世将它们转移到了凡尔赛宫。
过桥交通变得十分拥挤,1930年到1932年,该桥加宽到原来的2倍。工程师德瓦尔和马利特仔细维护新古典主义建筑原貌。1983年最后一次修复。今天,这座桥是巴黎的道路交通要冲(环城大道的桥梁除外)。
参考资料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tructurae [en]: Pont de la Concorde (1791)
外部链接
- 維基共享資源中有關协和桥的多媒體資源
- (法文) Mairie de Paris
- (法文) Structurae : first brid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法文) Structurae : widening in 193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Satellite image on Google Maps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