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譙郡 (東晉)

譙國,後改稱譙郡南譙郡中國東晉時設置的僑郡

沿革

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車騎將軍、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諸軍事桓沖徙鎮姑孰[1],將譙國流民置於廬江郡境內的浣川,僑置譙國,屬僑置的豫州[2],後割地成實土,治山桑(今安徽省巢湖市東南)[3],領七縣:山桑、譙、銍、扶陽、蘄、城父、酇。晉安帝義熙十一年(415年),國除為譙郡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譙郡為南譙郡。永初三年(422年),分豫州淮東置南豫州,南譙郡改屬南豫州。宋文帝元嘉元嘉七年(430年),南豫州併入豫州,南譙郡改屬豫州。元嘉八年(431年),酇縣改屬歷陽郡。元嘉十六年(439年),分豫州復置南豫州,南譙郡改屬南豫州。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南豫州併入豫州,南譙郡改屬豫州。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分豫州復置南豫州,南譙郡改屬南豫州。[3]

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南豫州併入豫州,南譙郡改屬豫州;譙縣改屬廬江郡齊武帝永明二年(484年),分豫州復置南豫州,南譙郡改屬南豫州。永明七年(489年),潁川郡土斷,所領北許昌、曲陽二縣改屬南譙郡。又析置嘉平縣,省併銍縣,城父縣改屬梁郡。後又省併北許昌縣,城父縣還屬南譙郡。至齊末,南譙郡領六縣:山桑、蘄、扶陽、曲陽、嘉平、城父。[2]

梁武帝時,南譙郡移治蘄縣譙郡城(今安徽省巢湖市),改屬合州東魏孝靜帝武定末,因侯景之亂南梁南譙郡,領蘄、邵陵二縣。

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北伐,先後克北齊蘄城、譙郡城,取南譙郡。北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盡取南陳淮南之地,廢南譙郡及其所領邵陵縣,蘄縣改屬汝陰郡[4]

人口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南譙郡有4432戶、22358口。[3]

長官

譙國內史(405年-415年)

南譙太守(420年-432年)

  • 傅弘仁,北地人。[6]
  • 荀永,廣陵人。[7]

南譙太守(453年-579年)

  • 申寔,魏郡魏人。[8]
  • 劉景素,彭城人,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離任。[9]
  • 王廣之,字林之,沛郡相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離任。[10]
  • 孫奉伯,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離任。[9]
  • 王珍國,字德重,沛郡相人,齊高帝建元中在任。[11]
  • 呂文顯,臨海人,齊武帝永明中在任。[12]
  • 吳景安,秦郡人,南齊時在任。[13]
  • 王玄邈,字彥遠,下邳人,齊海陵王延興元年(494年)離任。[14]
  • 王靈秀,南齊後期在任。[15]
  • 馬仙琕,字靈馥,扶風郿人,齊東昏侯永元中在任。[11]
  • 張稷,字公喬,吳郡人,齊東昏侯永元二年(500年)在任。[16]
  • 蕭懿,字元達,蘭陵人,齊東昏侯永元二年(500年)領。[17]
  • 魚弘,襄陽人,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見任。[18]
  • 裴之高,字如山,河東聞喜人,梁武帝後期在任。[18]
  • 徐槾,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見任。[19]

國主

  • 譙敬王司馬恬,351年-390年在位,376年置僑國。
    • 譙忠王司馬尚之,391年-402年在位。
      • 譙王司馬文思(敬王孫),405年-415年在位,415年國除。
  • 南譙郡王劉義宣,433年-453年在位。

註釋及徵引文獻

  1. 《資治通鑒·卷一〇四·晉紀二十六》
  2. 《南齊書·卷十四·志第六》
  3. 《宋書·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4.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5. 《宋書·卷四十五·列傳第五》
  6. 《宋書·卷五十五·列傳第十五》
  7. 《南齊書·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二》
  8. 《宋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二十五》
  9. 《宋書·卷八·本紀第八》
  10. 《南齊書·卷二十九·列傳第十》
  11. 《梁書·卷十七·列傳第十一》
  12. 《南齊書·卷五十六·列傳第三十七》
  13. 《陳書·卷九·列傳第三》
  14. 《南齊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八》
  15. 《南齊書·卷七·本紀第七》
  16. 《梁書·卷十六·列傳第十》
  17. 《梁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七》
  18. 《梁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
  19.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