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哈庚
卡爾·哈庚(英語:,1937年2月2日-),美国物理学家,羅徹斯特大學粒子物理學教授,在標準模型與對稱性破缺領域有諸多貢獻。1964年,他與傑拉德·古拉尼、湯姆·基博爾共同提出希格斯機制與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另外還有兩個研究小組也在同年獨立地提出類似結果,一組為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羅伯特·布繞特,另一組為彼得·希格斯。六位物理學者分別發表的三篇論文,[1][2][3]在《物理評論快報》50周年慶祝文獻裏被公認為里程碑論文。[4]2010年,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理論粒子物理學櫻井獎給他們,因為他們「詳細闡述,在四維相對論性規範場論裏,自發對稱性破缺的性質與向量玻色子質量的持續守恆生成。」[5]
卡爾·哈庚 | |
---|---|
出生 |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 | 1937年2月2日
居住地 | 美國紐約州匹茲福特鎮 |
母校 | 麻省理工學院 |
知名于 | 標準模型 對稱性破缺 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機制 |
奖项 | 櫻井獎 (2010年) 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粒子物理學 |
机构 | 羅徹斯特大學 倫敦帝國學院 |
哈庚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理論粒子物理學,特別是量子場論,這包括較高自旋場(higher spin field theory)的表述與量子化理論。近期,他又專注於可解二維理論、陳-西蒙斯場論(Chern-Simons field theory)、阿哈諾夫-波姆效應、卡西米爾效應等等論題。[5]
求學時期
哈庚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在那裏,他遇到古拉尼,兩人成為同窗好友與未來研究夥伴。1958年,哈庚獲得學士與碩士學位。之後,哈庚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是在量子電動力學領域。1962年,獲得博士學位。[6]
職業生涯
1962年,他申請成為羅徹斯特大學物理系研究助理。1965年,調升為助教授。1968年,提拔為副教授。1974年,晉升為正教授。1996年與1999年,他曾兩次獲得羅徹斯特大學物理系的「大學教學優良獎」。哈庚是美國物理學會院士,2008年,美國物理學會選聘他為「傑出評審」。[7][8]2012,瓦爾帕萊索大學頒予哈庚榮譽博士學位,表彰他對於粒子物理學與質量生成理論的重大貢獻。[9]
家庭生活
哈庚與妻子蘇珊育有三個兒子,克里斯汀、玖恩、傑森。[6]
參考文獻
- Englert, François; Brout, Robert.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4, 13 (9): 321–23. Bibcode:1964PhRvL..13..321E. doi:10.1103/PhysRevLett.13.321.
- Higgs, Peter.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4, 13 (16): 508–509. Bibcode:1964PhRvL..13..508H. doi:10.1103/PhysRevLett.13.508.
- Guralnik, Gerald; Hagen, C. R.; Kibble, T. W. B.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4, 13 (20): 585–587. Bibcode:1964PhRvL..13..585G. doi:10.1103/PhysRevLett.13.585.
-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0).
- . [201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8).
- MIT Technology Review - Hagen and Guralnik's award-winning physics work began during undergraduate days, Spring 2010
- . [201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6).
- . [201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8).
- . [201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30).
外部連結
- 哈庚個人網頁
- 2010年理論粒子物理學櫻井獎網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古拉尼、哈根、基博爾共同研究發展自發對稱性破缺與規範粒子理論的經過:The History of the Guralnik, Hagen and Kibbl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 and Gauge Particl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