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
芝加哥(英語:)是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都市,為库克县縣治,同時是美國中西部的樞紐都市,东临密歇根湖,辖区内人口約272萬。其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為美国重要的铁路、航空樞紐,也是美国主要的金融、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服務該市的奥黑尔国际机场是美國第三繁忙的机场[4]。自1837年建市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之一。該市及其郊区组成的芝加哥大都市區,人口超过900万,是美国仅次于纽约、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2014年全球城市排名中排名第7位。
芝加哥 | |||
---|---|---|---|
市 | |||
芝加哥市 | |||
![]() | |||
| |||
綽號:風城、芝城 | |||
格言:拉丁語:(“花园中之城”) | |||
![]() 在芝加哥都市区和伊利诺斯州的位置 | |||
![]() ![]() 芝加哥 在美国的位置 | |||
坐标:41°52′55″N 87°37′40″W | |||
国家 | ![]() | ||
州 | ![]() | ||
县 | 库克县、杜佩奇县 | ||
定居 | 1770年代 | ||
建市 | 1837年3月4日 | ||
語源 | 迈阿密-伊利诺伊语: (“鸭蒜”) | ||
政府 | |||
• 类型 | 市长议会制 | ||
• 市长 | 拉姆·伊曼纽尔 (D) | ||
• 市议会 | 50名市参议员 | ||
面积 | |||
• 市 | 234.0 平方英里(606.1 平方公里) | ||
• 陸地 | 227.2 平方英里(600 平方公里) | ||
• 水域 | 6.9 平方英里(20 平方公里) 3.0% | ||
• 市區 | 2,122.8 平方英里(5,000 平方公里) | ||
• 都會區 | 10,874 平方英里(30,000 平方公里) | ||
海拔 | 597 英尺(182 米) | ||
人口(2017年估计)[1][2] | |||
• 市 | 2,716,856人 | ||
• 排名 | 美国第3位 | ||
• 密度 | 11,864.4人/平方英里(4,447.4人/平方公里) | ||
• 都會區 | 9,522,434 | ||
时区 | CST(UTC−06:00) | ||
• 夏时制 | CDT(UTC−05:00) | ||
電話區號 | 312、773、872、847、224 | ||
FIPS代码 | 17-14000 | ||
GNIS专用ID | 428803 | ||
網站 | www | ||
[3] |
「芝加哥」的各地常用別名 | |
---|---|
日語漢字 |
地名由來
與許多美國都市名稱類似,「芝加哥」的名稱源自印第安人。其最早源自法語對邁阿密-伊利諾語「shikaakwa」一詞的轉寫,指一種洋蔥的近緣種。
芝加哥常被当地华人简称为芝城,常见的别名則包括“风城”()等[5]。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时又称为“白城”。
歷史
18世纪前,现在的芝加哥地区是伯塔瓦托米(Potawatomi)印第安人的世居地。1770年代時,拥有黑白血统的海地商人杜萨布尔(Jean-Baptiste Pointe DuSable)来到这里,他是第一个外来的定居者,他娶伯塔瓦托米人为妻,并在这里开设这一地区第一家货栈。1803年,美国陆军在此建立迪尔伯恩要塞,后在1812年的迪尔伯恩要塞屠杀中被毁。1816年,伯塔瓦托米和其他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与美国政府签订圣路易斯协定,让出土地。1833年8月12日,芝加哥镇成立,当时拥有350名居民。随着定居人口的增加,1837年3月4日这里成为芝加哥市。
19世紀
在它历史的第一个百年中,芝加哥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从19世纪初的空白起点增长到1900年已超过一百万。它是当时世界上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中唯一在一个世纪前还不存在的城市。
1848年沟通密西根湖和密西西比河的伊利诺伊-密西根运河建成,沟通两大水道之间的航运。同年,芝加哥的第一条铁路开始修建。自此,芝加哥开始成为连接美国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便捷的水陆运输极大地刺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吸引众多的外来者到此定居,其中包括大量的农村人口和新外国移民。1870年到1900年间,芝加哥的人口从29.9万猛增到170万。当地的制造业和零售业成为中西部经济的主宰力量,并很大程度的影响美国经济。

1871年芝加哥大火之后,芝加哥得到快速的重建并很快恢复增长。[6]在重建期间,这里产生世界上第一栋采用钢构架的摩天大楼,以此开始芝加哥不断创新的城市建筑陆续获得世界性的声誉。1893年,芝加哥主办哥倫布紀念世界博覽會,获得极大的成功,共吸引到2750万游客前来参观。[7]在此前一年,芝加哥大学也在此创建。
这时期的芝加哥被频繁的劳资冲突和混乱所困扰,其中包括1886年著名的干草市场暴乱。下层居民恶劣生活条件和各种社会问题引发一些象珍·亚当斯建立的霍尔馆(Hull House)一类的社会改革实验。芝加哥市也在城区规划和建设多个大型的城市公园。自1855年起,芝加哥就开始建设美国大城市中第一个完备的污水排放系统。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面貌和普通市民的生活条件。
20世紀至今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商业的发展,作为城市主要水源的密西根湖的边缘地带在此期间被严重污染。为解决饮水污染问题,市方在密西根湖里两英里处建设自来水厂的入水口,并通过水下管道将水引入城市的供水系统。可是这样的努力效果被证明是有限的,由于雨水可能把芝加哥河的污水带到入水口附近。1900年,这一问题终于得到彻底的解决。人们通过建设水位提升设施和闸门,将原本流入密西根湖的芝加哥河的流向倒转,使其转而向南流入伊利诺伊河。从此,城市的污水不再注入密西根湖。
1919年紅色夏季期間,在芝加哥發生過種族暴動。
1920年代禁酒令时期,芝加哥黑社会势力横行,产生芝加哥犯罪集團及其聯合創始人之一,綽號「疤面」(Scarface)的艾爾·卡彭等黑社会头子。这一期间,也开始有大量居住在南方的黑人迁入芝加哥和其他一些北方城市。1942年12月,世界上首次受控核反应试验在芝加哥大学成功,完成曼哈顿计划的关键一环。
1955年,前伊利诺伊州参议员理查德·J·戴利当选为芝加哥市长,此后担任此职位长达21年。1950年代起,中上层居民逐渐开始向城市郊区的迁移,导致城市中心很多地段的衰落和贫民化。这一期间,芝加哥曾主办1968年民主党全国大会,期間派警察暴力鎮壓場外的反越戰示威者備受爭議(1968年芝加哥民主黨全國大會示威)。任內建成标志性的希尔斯大厦、約翰漢考克中心、麦考密克会展中心和奥黑尔机场。
政府注重提升芝加哥的環境品質,实施一些复兴衰落街区,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沿湖和沿河城市景观的建設。
芝加哥于2009年申办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是败给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目前芝加哥的威利斯大廈(2009年7月16日前名為西爾斯大樓)為美國第二高的摩天大樓。僅次於紐約重建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
地理
地形

芝加哥位于伊利诺州的东北角,濒临密西根湖的西南端,地理坐标为41°53′0″N 87°39′0″W。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水系的分界线上。境内有两条河流,芝加哥河流经市中心,卡拉麦特河(Calumet River)则穿过城市南部的工业区。两条河流原来都流入密西根湖。20世纪初,为使芝加哥河的城市污水不继续污染密西根湖水,芝加哥河水流方向被倒转,通过运河向南汇入密西西比河水系。
依照美国调查署数据,芝加哥市总面积为606.1 km², 其中588.3 km²为陆地,17.8 km²为水面。水面大约占总面积的2.94%。
芝加哥附近地区的地形相当平坦,平均海拔高度为176 m。 最低海拔是湖岸的176 m,最高海拔为南部郊区垃圾掩埋场的224 m(41°39′18″N 87°34′44″W)。

气候
注:以下的正常值数据来自中途国际机场,极端数据来自国际交换站。
芝加哥气候代表美国中西部温带,属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与沿湖地区相比,内陆西郊的气温更极端,尤其在春季和初夏;有时,由密西根湖吹来的风导致市中心及其沿湖地区在春季保持10℃以下的气温(同时西郊可达30℃以上),于是所谓的“沿湖更凉爽”(cooler by the lake)而得名。冬季寒冷而漫长,潮湿,日照少,日最高气温低于0 °C(32 °F)的平均日数为41天,日最低气温低于−10 °C(14 °F)的平均日数为27天,低于−20 °C(−4 °F)的有2.9天;夏季相对炎热潮湿,日最高气温超过30 °C(86 °F)的日数年均有43天,35 °C(95 °F)以上的有4.6天。[8]最冷月(1月)均温−4.0 °C(24.8 °F),极端最低气温−33 °C(−27 °F)(1985年1月20日)。[8]最热月(7月)均温24.3 °C(75.8 °F),极端最高气温41 °C(105 °F)(1934年7月24日)。[8]年均降水量约993(39.1英寸);年极端最少降水量为564(22.22英寸)(1962年),最多为1,292(50.86英寸)(2008年)。[8]年均降雪量为94(37.1英寸);1920–21年的降雪量最少,积累降雪量只有25(9.8英寸),1978–79年的降雪量最多,积累降雪量为228(89.7英寸)。[8]无霜期平均为192天(4月14日至10月22日);可测量降雪平均期为11月16日至3月28日。[8]
芝加哥(中途国际机场),1981年–2010年正常值,1928年至今极端数据气候平均数据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 19 (67) |
24 (75) |
30 (86) |
33 (92) |
39 (102) |
42 (107) |
43 (109) |
39 (102) |
38 (101) |
34 (94) |
27 (81) |
22 (72) |
43 (109) |
平均高温℃(℉) | −0.3 (31.5) |
2.1 (35.8) |
8.2 (46.8) |
15.1 (59.2) |
21.2 (70.2) |
26.6 (79.9) |
29 (84.2) |
27.8 (82.1) |
24.1 (75.3) |
17.1 (62.8) |
9.2 (48.6) |
1.8 (35.3) |
15.2 (59.4) |
平均低温℃(℉) | −7.7 (18.2) |
−5.7 (21.7) |
−0.6 (30.9) |
5.4 (41.7) |
10.9 (51.6) |
16.7 (62.1) |
19.7 (67.5) |
19 (66.2) |
14.2 (57.5) |
7.6 (45.7) |
1.4 (34.5) |
−5.2 (22.7) |
6.4 (43.5) |
历史最低温℃(℉) | −32 (−25) |
−29 (−20) |
−22 (−7) |
−12 (10) |
−2 (28) |
2 (35) |
8 (46) |
6 (43) |
1 (34) |
−7 (20) |
−19 (−3) |
−29 (−20) |
−32 (−25) |
平均降水量㎜(英寸) | 52.3 (2.06) |
49.3 (1.94) |
69.1 (2.72) |
92.5 (3.64) |
104.9 (4.13) |
103.1 (4.06) |
101.9 (4.01) |
101.3 (3.99) |
84.1 (3.31) |
82.3 (3.24) |
86.9 (3.42) |
65.3 (2.57) |
992.9 (39.09) |
平均降雪量㎝(英寸) | 29.2 (11.5) |
23.1 (9.1) |
13.7 (5.4) |
2.5 (1.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3 (0.1) |
3.3 (1.3) |
22.1 (8.7) |
94.2 (37.1) |
平均降水日数(≥ 0.01 in) | 10.7 | 8.8 | 11.2 | 11.1 | 11.4 | 10.3 | 9.9 | 9.0 | 8.2 | 10.2 | 11.2 | 11.1 | 123.1 |
平均降雪日数(≥ 0.1 in) | 8.1 | 5.5 | 3.8 | 0.7 | 0 | 0 | 0 | 0 | 0 | 0.1 | 1.8 | 6.7 | 26.7 |
来源:NOAA,[9][8][10] WRCC[11] |
芝加哥国际交换站(1981年–2010年正常值,1871年至今极端数据)气候平均数据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 19 (67) |
24 (75) |
31 (88) |
33 (91) |
37 (98) |
40 (104) |
41 (105) |
39 (102) |
38 (101) |
34 (94) |
27 (81) |
22 (71) |
41 (105) |
平均高温℃(℉) | −0.6 (31.0) |
1.8 (35.3) |
8.1 (46.6) |
15 (59.0) |
21.1 (70.0) |
26.5 (79.7) |
28.9 (84.1) |
27.7 (81.9) |
23.8 (74.8) |
16.8 (62.3) |
9 (48.2) |
1.6 (34.8) |
15.1 (59.1) |
平均低温℃(℉) | −8.6 (16.5) |
−6.6 (20.1) |
−1.6 (29.2) |
3.8 (38.8) |
9.1 (48.3) |
14.5 (58.1) |
17.7 (63.9) |
17.2 (62.9) |
12.4 (54.3) |
6 (42.8) |
0.2 (32.4) |
−6.3 (20.7) |
4.9 (40.8) |
历史最低温℃(℉) | −33 (−27) |
−29 (−21) |
−24 (−12) |
−14 (7) |
−3 (27) |
2 (35) |
7 (45) |
6 (42) |
−2 (29) |
−10 (14) |
−19 (−2) |
−32 (−25) |
−33 (−27) |
平均降水量㎜(英寸) | 43.9 (1.73) |
45.5 (1.79) |
63.5 (2.50) |
85.9 (3.38) |
93.5 (3.68) |
87.6 (3.45) |
94 (3.70) |
124.5 (4.90) |
81.5 (3.21) |
80 (3.15) |
80 (3.15) |
57.2 (2.25) |
937 (36.89) |
平均降雪量㎝(英寸) | 27.4 (10.8) |
23.1 (9.1) |
14.2 (5.6) |
3 (1.2)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5 (0.2) |
3 (1.2) |
20.8 (8.2) |
92.2 (36.3) |
平均降水日数(≥ 0.01 in) | 10.5 | 8.8 | 11.1 | 12.0 | 11.6 | 10.2 | 9.8 | 9.8 | 8.3 | 10.2 | 10.8 | 11.0 | 124.1 |
平均降雪日数(≥ 0.1 in) | 8.2 | 5.9 | 4.2 | 0.9 | 0 | 0 | 0 | 0 | 0 | 0.2 | 1.7 | 6.9 | 28.0 |
平均相对湿度(%) | 72.2 | 71.6 | 69.7 | 64.9 | 64.1 | 65.6 | 68.5 | 70.7 | 71.1 | 68.6 | 72.5 | 75.5 | 69.6 |
每月平均日照时数 | 135.8 | 136.2 | 187.0 | 215.3 | 281.9 | 311.4 | 318.4 | 283.0 | 226.6 | 193.2 | 113.3 | 106.3 | 2,508.4 |
可照百分比 | 46 | 46 | 51 | 54 | 62 | 68 | 69 | 66 | 60 | 56 | 38 | 37 | 56 |
来源:NOAA(1961–1990相对湿度与日照)[8][12][13] 芝加哥国际交换站,1871年1月–1925年12月31日在市中心各地,1926年1月1日–1942年6月30日在芝加哥大学,1942年7月1日–1980年1月16日在中途国际机场,1980年1月17日起在奥黑尔国际机场。[14][15] |
经济
芝加哥是美国GDP第3高的大都会区(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2010年GDP高达5320亿美元,2017年9月达6,705亿美元。同时该都市区也被评为美国发展最均衡的经济体[16]。它被万事达卡全球贸易中心指数(MasterCard Worldwide Centers of Commerce Index)评为全球最重要的商业中心的第四名[17]。此外,芝加哥都市区新增的企业数在2001年到2008年这七年有六年一直位居美国第一位[18]。而且该市的科技创新力也名列美国第三[19]。在2009年,该市被瑞银集团评为全球最富的城市的第九位[20]。
芝加哥也是全球最重要的一个金融中心,是美国第二大商业中心区[21]。有12家财富500强公司的总部设立在此,如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芝加哥股票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以及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和道琼斯指数在列的CME集团等[22]。由于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影响,该市也有其他多种多样的交易市场[23]。
该市有美国第二大的劳力市场—估计有425万的工作人员[24]。该市有12个全球500强的公司总部,以及17个财经500强的公司总部。军工巨头波音公司的总部于2001年搬到芝加哥[25][26],卡夫食品和麦当劳位于芝加哥的郊区,这三家公司都属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30大公司之列,聯合航空总部也位于芝加哥。
多個科技和運輸行业在该地的经济方面占据比较大的份额。几个医药制造和服务公司如百特國際和美國雅培的总部位于这里。通用电气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部门在该地设有分支机构。伊州和密歇根州为了通过五大湖运输货物,以及19世纪以来铁路的发展使得该地成为美国运输业的一大中心。在1840年代,芝加哥成为谷类作物的主要运输港口,在1850年代和1860年代,芝加哥港的猪肉和牛肉运输业得到了很大扩展。随着一些重要的肉类公司比如Armour and Company在该市的增多,为该地和美国创造了全球性的商机。尽管肉类加工业目前在该市的经济中已占很小的角色,不过芝加哥仍旧是这一产业的一大运输和分散中心。由于该地有大量消费者和许多大学毕业生,芝加哥也诞生了许多新兴的网络公司,如CareerBuilder、Orbitz、37signals、Groupon和Feedburner[27]。
19世纪晚期,芝加哥曾是自行车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Western Wheel Company采用沖壓制造程序并大量地减少了消耗[28]。在20世纪早期,芝加哥是汽车生产革命的组成部分,如生产出黃銅時代汽車的Bugmobile公司就成立于1907年[29]。现今Schwinn自行车公司总部也位于芝加哥。
芝加哥是一个主要的全球会展的举办地。该市主要的会展中心是麥考密克展覽中心(McCormick Place),它由四个连接的建筑组成,是美国最大和世界第三大的会展中心[30]。在每年举办会展的数量方面,芝加哥位列美国第三,居于拉斯维加斯和奥兰多之后[31]。
人口

调查年份 | 人口数量 | 变化幅度 |
---|---|---|
1840 | 4,470 | |
1850 | 29,963 | 570.3% |
1860 | 112,172 | 274.4% |
1870 | 298,977 | 166.5% |
1880 | 503,185 | 68.3% |
1890 | 1,099,850 | 118.6% |
1900 | 1,698,575 | 54.4% |
1910 | 2,185,283 | 28.7% |
1920 | 2,701,705 | 23.6% |
1930 | 3,376,438 | 25.0% |
1940 | 3,396,808 | 0.6% |
1950 | 3,620,962 | 6.6% |
1960 | 3,550,404 | −1.9% |
1970 | 3,366,957 | −5.2% |
1980 | 3,005,072 | −10.7% |
1990 | 2,783,726 | −7.4% |
2000 | 2,896,016 | 4.0% |
2010 | 2,695,598 | −6.9% |
自从1833年建立以来,芝加哥在前一百年的人口增长是全球最快的。人口最多的时候是1950年代的360万。
依2010年美国普查的数据显示[32],1,045,560个家庭中,共有2,695,598人生活在芝加哥。而在伊利諾州内,有超过一半的人生活在芝加哥大都会区内。芝加哥是美国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之一,在非裔美国人大迁徙(Great Migration)中黑人人口激增,且主要聚集在芝加哥的南部和西部地区。[33][34]具体人种构成如下:
- 45.0% 白人(其中31.7%不屬於西班牙語系白人)
- 32.9% 非裔人
- 28.9% 拉丁人(21.4%墨西哥人, 3.8%波多黎各人, 0.7%瓜地馬拉人, 0.6%厄瓜多人, 0.3%古巴人, 0.3%哥倫比亞人, 0.2%宏都拉斯人, 0.2%薩爾瓦多人, 0.2%祕魯人)
- 13.4% 其他
- 5.5% 亚裔人(1.6%為華人, 1.1%為印度人, 1.1%菲律賓人, 0.4%韓國人, 0.3%巴基斯坦人, 0.3%越南人, 0.2%日本人, 0.1%泰國人)
- 2.7% 多种族的美国人(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混血人)
- 0.5% 印地安人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機構的2008-2012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多於10,000人的族群組成有:[35]
- 塞爾維亞人: (300,730)
- 愛爾蘭人: (137,799)
- 波蘭人: (134,032)
- 德國人: (120,328)
- 義大利人: (77,967)
- 中國人: (66,978)
- 美國人: (37,118)
- 英國人: (36,145)
- 非洲裔美國人:(32,727)
- 俄羅斯人: (19,771)
- 阿拉伯人: (17,598)
- 歐洲人: (15,753)
- 瑞典人: (15,151)
- 日本人: (15,142)
- 希臘人: (15,129)
- 法國人 (except Basque): (11,410)
- 烏克蘭人: (11,104)
- 西印度群島人(except Hispanic groups): (10,349)
政府与议会
自1930年代以來市長一直由民主黨人出任。
文化与现代生活
冰上曲棍球
- 芝加哥黑鹰队 - 联合中心(NHL)(6次史丹利盃冠軍)
賽馬
- 梅伍德公园赛马场 (Maywood Park Race Track)
- 运动员公园赛马场 (Sportsmans Park Race Track)
軼事
芝加哥常被誤以為是伊利諾州的首府。在二次大戰中,這誤會還導致了奧馬爾·布拉德利將軍被短暫拘留。(參見麒麟作戰)
外地人常误以为伊州的首府是芝加哥,类似情形还有误以为休斯敦是德州的首府(奥斯汀)、纽约市是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底特律是密西根州首府(蘭辛)、洛杉矶是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甚至誤認為紐約是美國首都等等。许多美国人以此为“常识”,结果闹出笑话。二战中,德军伪装成美军渗透到盟军后方进行破袭,美军宪兵以美国人众所周知而外国人不大知晓的常识来询问甄别。一次,一个宪兵问五星上将奥马尔·纳尔逊·布拉德利将军伊州首府是哪个城市,将军回答说春田市,谁知宪兵竟以为将军答错而将其扣押。显然在该宪兵的常识里,大名鼎鼎的芝加哥理所当然是伊州的首府。
邻近地区
交通

大眾運輸系统
- 芝加哥交通管理局
- 芝加哥通勤铁路
机场
- 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主要機場,位於市中心西北方23公里處。有芝加哥交通管理局24小時營運的地鐵藍線連接市區,與芝加哥通勤鐵路(Metra)的北方中心服務線連接市區與郊區。
- 芝加哥中途国际机场:位於市中心西南方13公里處,有地鐵橘線連接市中心。
- 蓋瑞/芝加哥國際機場:位於市中心東南方40公里處,可為芝加哥的替代機場。有南岸線_(NICTD)連接市中心與郊區。
- 芝加哥羅克福德國際機場:位於市中心西北方85英里處,可為芝加哥的替代機場。
友好城市
國家 | 城市 |
---|---|
![]() | 阿克拉 |
![]() | 安曼 |
![]() | 雅典 |
![]() | 贝尔格莱德 |
![]() | 伯明翰 |
![]() | 卡萨布兰卡 |
![]() | 德里 |
![]() | 德班 |
![]() | 戈尔韦 |
![]() | 哥德堡 |
![]() | 汉堡 |
![]() | 基辅 |
![]() | 卢塞恩 |
![]() | 墨西哥城 |
![]() | 墨尔本 |
![]() | 米兰 |
![]() | 莫斯科 |
![]() | 大阪 |
![]() | 巴黎 |
![]() | 佩塔提克瓦 |
![]() | 布拉格 |
![]() | 沈阳 |
![]() | 上海 |
![]() | 多伦多 |
![]() | 维尔纽斯 |
![]() | 华沙 |
参考文献
- . U.S. Census Bureau. May 2013 [2013-12-05].
- . U.S. Census Bureau. March 2013 [201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1).
- . 美国地质局地理名称信息系统.
- http://factfinder2.census.gov/faces/tableservices/jsf/pages/productview.xhtml?src=bkmk
- Sarah S. Marcus. . The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of Chicago. [2009-04-19].
- Bruegmann, Robert (2004-2005). Built Environment of the Chicago Region. Encyclopedia of Chicago (online version).
- Chicago History. Chicago Convention and Tourism Bureau.
- . NWS Romeoville, IL. [2011-12-14] (英语).
- .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2013-03-12] (英语).
- . NWS Romeoville, IL. [2014-06-16] (英语).
- . Western Regional Climate Center. [2014-06-12] (英语).
-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03-18] (英语).
-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05-14] (英语).
- History of the Chicago and Rockford weather observation sites
- ThreadEx
- Moody's: Chicago's Economy Most Balanced in US (1/23/2003)PDF.Accessed from World Business Chicago.
- "London named world's top business center by MasterCard", CNN, June 13, 2007.
- Ron Starner. . Siteselection.com. [2008-03-11].
- . Washingtonpost.com. 2006-06-08 [2010-04-17].
- . City Mayors. [2010-11-06].
- (PDF). demographia. [2009-08-07].
- . CME Group. 2010-04-13 [2010-11-06].
- . Jpmorganchase.com. [2010-11-06].
- Chicago Market Outlook 2006 – Market CommentaryPDF (805 KB). CBRE – CB Richard Ellis.
- .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 GaWC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2009-04-29].
- P.J. Taylor; 等. . Research On Relations Between World Cities.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GaWC) Research Network: see Table 1. 2009 [2009-04-18].
- . FastCompany.com. 2010-02-19 [201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2).
- Norcliffe 2001, p 107
- Clymer 1950, p 178
- . Exhibitorhost.com. 1987-09-26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5, 2010).
- Chicago falls to 3rd in US convention industry (4/26/2006)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1-01.. Crain's Chicago Business.
-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Chicago city. Retrieved 06 March 2011.
- . www.encyclopedia.chicagohistory.org. [2019-10-04].
- . web.archive.org. 2008-06-15 [2019-10-04].
- Community Facts: First Ancestry Reported, Chicago city, Illinois. Retrieved October 1,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