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萍蓬草

台湾萍蓬草学名:)为睡莲科萍蓬草属的植物,台灣特有種,英文名Yellow Water Lily,中文俗名又叫萍蓬草、黃睡蓮、水蓮花(臺灣話[1]、河骨、台灣川骨或白蘭地酒瓶。目前面臨瀕臨絕種的情況。

台灣萍蓬草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目: 睡莲目 Nymphaeales
科: 睡莲科 Nymphaeaceae
属: 萍蓬草属 Nuphar
种: 台灣萍蓬草 N. shimadae
二名法
Nuphar shimadae
Hayata, 1916

睡蓮科多年生浮葉性水生植物。最早的分類是和睡蓮同屬於睡蓮屬Nymphaea),之後分類到萍蓬草屬,是睡蓮科中唯一沒有熱帶種類的一個屬,也是萍蓬草類分佈的最南限。

發現歷史

最初為日本植物學者島田彌市(Y. Shimada)於1915年在新竹縣新埔所採獲。後來日本植物學者早田文藏(B. Hayata)於1916年在台灣植物圖譜(Icones Plantarum Formosanarum)中發表為新種,為了紀念採集者,便將種名命名為Shimadai。目前最初的模式標本(Isotype)保存在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中。

特徵

台灣萍蓬草的花期是一年四季,花朵有圓形的花梗,具有白色的長柔毛; 花朵的最外圍是帶綠色或暗紅色的萼片,花萼五枚,萼片約1.6公分長,0.8-1.2公分寬;往內一輪是花瓣,花瓣不甚明顯,花瓣為線形,約10枚,黃色,約5-6公厘長,1.5-2公厘寬,長相和雄蕊相近; 花瓣的內側即是雄蕊,約30枚,黃色,花藥約3公厘長,花絲約7公厘長,花藥明顯,和花瓣明顯區分開來; 中心的柱頭在頂端平展成盤狀,6-10裂,有些種類完全合生,紅色,全世界約20種的萍蓬草類,它是唯一有紅色的雌蕊,柱頭下方到子房的部位則會縮小像瓶頸一般,但有些種類則沒有。

浮水葉近於圓形,浮水葉,基部有一個V形的缺刻,約10-12公分長,7-10公分寬,下表面具有許多短毛;葉柄橫切面呈三角形,在基部有擴大成翼狀。

  • 果實與種子

果實為壺形,約2公分長,寬度1.5公分。種子卵形,草綠色,狀似綠豆,長約3-4公厘,2公厘寬。

  • 根、莖

台灣萍蓬草的根莖肥厚,呈圓筒狀,地下莖約在水底爛泥下一公尺深橫走,直徑可以到二公分,老熟的地下莖呈白色,直徑約三公分。

分布

臺灣萍蓬草分布在台灣中、北部低海拔沼澤或水池中,但因人為的開發建設使其瀕臨絕種。在臺北木柵動物園及宜蘭縣員山鄉的福山植物園可發現臺灣萍蓬草。在桃園一帶的少數池塘中也能發現。

由於台灣萍蓬草為台灣特有種及其瀕臨絕種的現況,因而被荒野保護協會選為代表其組織精神的象徵。

参考文獻

  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018年12月01日 [2020-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8)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