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野兔

臺灣野兔学名,英文名:),臺灣特有種兔屬動物,體長30-40公分,尾長5-6公分,耳朵的長度則有8-10公分,體型小於中國野兔,有紅色的眼睛。原本來自歐亞大陸,在臺灣海峽形成後,因長期地理隔離而開始獨自演化,已具不同的外部性狀與基因組合,成為臺灣特有亞種。其分布範圍包括全臺低海拔丘陵地、河岸草生地、耕地、沙地等。牠們身型較家兔纖細,四肢較長,跳躍奔跑能力較強,也較早熟。外耳殼呈長橢圓狀,具有一身淡褐色的毛皮及明顯的大門牙,大門牙後方還有兩顆小門牙,無犬齒。剛出生的幼兔已全身有毛,且能張開眼睛,幾分鐘後就能夠奔跑。夜行性,通常單獨活動,僅初生幼兔會隨著母兔出現。會挖地道於穴道中居住。以植物嫩芽、嫩葉為食,傍晚至清晨是他們的覓食時間,過去主要分布於海拔500公尺以下的農墾地、草生地、海岸防風林等地,但由於土地過度開發,目前已移至高冷的山區,且數量有減少的跡象。[1][2]

台湾野兔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兔形目 Lagomorpha
科: 兔科 Leporidae
属: 兔属 Lepus
种: 中國野兔 L. sinensis
亚种: 台湾野兔 L. s. formosus
三名法
Lepus sinensis formosus
Thomas, 1908

一般台灣民眾在野外或郊外拾獲台灣野兔的案件其實不少,90%以上的案例都是拾獲新生幼小兔,但由於對台灣野兔缺乏認知又或者說無法分辨拾獲野生動物與拾獲寵物的差異,因此許多民眾在發現的第一時間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大多先撿回家才上網求援,導致錯失了母兔回巢接小兔的黃金時刻[3]

以保育觀點而言:無論是學術界或研究機構均不鼓勵民眾飼養原生種的野生動物當寵物,非研究目的飼養,除了私心的滿足之外對台灣野兔族群而言毫無意義,保育的目的在維持野生動物自然生態樣貌並保持中高低階層食物鏈的完整度。以飼養觀點而言:台灣野兔是尚未馴化的動物,這裡指的馴化是指生體構造與身理演化,而非單純個性馴化,目前並無資料顯示市售寵物兔飼料、牧草以及過度精緻化的蔬果對於野兔的生存健康是否有幫助,人類能給予的獸醫師臨床資源與醫療也相當有限,真的要養請認養飼養寵物兔而非台灣野兔。


與寵物兔(家兔、穴兔)的差異

野兔與家兔在正統生物學的分類上是同科(兔科)、但不同屬(穴兔屬、野兔屬),兩者間的染色體數目並不一樣,所以在理論上台灣野兔並無法與家兔直接交配生產下一代,或偶有下一代通常也會因基因不完全而早夭或無法生存。野兔與家兔關係並不是如黃金獵犬與拉布拉多間的關係、甚至比獅子老虎間的關係都更遠;而是比較接近人類與黑猩猩間的關係,所以請不要再把兩者當作同一種動物囉!

野兔從一出生開始就與寵物兔完全不同,野兔一出生時就有了毛髮,並且在短時間內迅速開眼並爬出巢穴四處探險,這與寵物兔(家兔)新生時無毛髮且要一周後才開眼並移動是有非常大的差異的!台灣野兔並非穴兔屬所以並不會像家兔一樣挖地洞躲藏,所以野兔以灌木叢為巢穴。

過去獲舊資料中有人認為野兔一年只生一胎,但其實野兔也是屬於四季生產的都多產動物,但礙於生存環境壓力,野兔每胎的產仔數會約2-4隻左右遠比家兔的4-8隻要來的少。

野兔 vs 家兔

  • 生物分類不同 (兔屬 vs 穴兔屬)
  • 染色體不同 (24對 vs 22對)
  • 出生模樣不同 (長毛+開眼 vs 無毛+閉眼)
  • 築巢習性同 (躲藏 vs 挖洞)
  • 產子數不同 (較少 vs 較多)

參見條目

  • 臺灣動物特有種列表

參考資料

  1. 機靈的台灣野兔, 臺灣國家公園, 內政部營建署
  2. 臺灣野兔, 墾丁國家公園, 內政部營建署
  3. . time.rabbit.org.tw. [2020-05-1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