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波勒極小期

史波勒極小期是在1420年至1570年(亦有一說是1450年至1550年)的一個太陽活動低潮期。這段發生在開始觀測太陽黑子之前的現象,是經由分析與太陽活動有強烈關聯的樹木年輪碳-14含量確定的,並以發現者德國天文學家古斯塔夫·史波勒命名之。

如同之後的蒙德極小期一樣,史波勒極小期也與氣候相符合,當時的溫度低於平均溫度。這種關連性引發了低太陽活動性導致全球性產生低溫致冷機制的假說,但是太陽活動與地球氣候變化的具體機制並未能建立起來。

Wilfried Schröder出版對北極極光的觀測報告顯示在史波勒極小期的太陽週期是活躍的(參見:Wilfried Schröder,地質年報,1994)。

太陽活動的詳情請參見:太陽活動.

在13世紀的維京沉積物遺蹟和在17世紀的"小冰河期"引起蒙德極小期有400年週期的爭議,而史波勒極小期也符合這個數值。果真如此將會對目前的全球暖化造成衝擊性的爭議(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溫室效應)。無論是支持或反對全球暖化的論點,都獲多或少的必須要考慮與這個400年(或更長時間)週期活動間的關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