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格·拉森

史迪格·拉森 瑞典語Karl Stig-Erland "Stieg" Larsson1954年8月15日-2004年11月9日)是一位瑞典記者作家,他定居在斯德哥爾摩,從事新聞工作,對右翼極端主義有著長久深刻的獨立觀察,[1]並以死後出版的犯罪小說《千禧年三部曲》聞名於世。

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
出生(1954-08-15)1954年8月15日
 瑞典謝萊夫特港
逝世2004年11月9日(2004歲-11歲-09)(50歲)
 瑞典斯德哥爾摩
職業記者小說家
國籍 瑞典
創作時期1990-2004
體裁犯罪小說驚悚小說
代表作千禧年三部曲
官方網站
http://www.stieglarsson.se/

拉森在2008年榮登全世界最暢銷作家第二名,僅次於卡勒德·胡賽尼。到了2010年3月,他的《千禧年三部曲》已經在超過四十個國家賣出了六千五百萬本,[2]也是首位在亞馬遜書店賣超過100萬本電子書的作者。[3]根據《出版者周刊》統計,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直搗蜂窩的女孩》是2010年全美最暢銷的書籍。[4][5][6]

生平與作品

早期生平

史迪格·拉森出生於瑞典北部大城謝萊夫特奧附近的謝萊夫特港,父親與外公在冶鍊廠工作,拉森小時候由於砷中毒,父親不得不離職,舉家遷往斯德哥爾摩,但是生活窘迫,只好將一歲大的他留給祖父母照顧,拉森直到九歲都與祖父母同住在西博滕省努舍市附近鄉鎮[7]。拉森的生前伴侶艾娃·賈布列松在《關於拉森和我,有些事我想告訴你》一書中提到,童年的生活經歷是拉森將小說處女作《龍紋身的女孩》部份所在地設定在北瑞典的動機,艾娃形容為「荒涼至極、鳥不生蛋的地方」。拉森與祖父母住在鄉村小木屋裡,他相當喜愛這個地方,在北瑞典冰雪紛飛的漫長冬季,他就靠越野滑雪板上下學。祖父50歲心臟病過世後,拉森就搬到大學城于默奧市與父母生活,他並不怎麼習慣城市生活。他的母親也因乳癌動脈瘤在1991年很早就過世了[8]

拉森名字的標準拼寫原是「Stig」,他有一位同名同姓的朋友不巧也叫史迪格·拉森(Stig Larsson),甚至比他還早成為知名作家,因此他在二十幾歲就改了名字(發音不變),以便與其有所區別。[7][9]

關於寫作

拉森在12歲生日的時候,父母送給他一台打字機當作生日禮物[7],但他首次嘗試的創作方向,不是犯罪小說,而是科幻。拉森從小就非常喜歡讀科幻小說,他從1971年起就活躍於瑞典科幻圈,1972年與陸恩·福斯格倫(Rune Forsgren)合編他的第一本科幻書迷誌《天體》(Sfären),到斯德哥爾摩參與了他的第一場科幻大會「SF•72」。整個1970年代,拉森發行過三十多期書迷誌,在1972到1974年間,他是幾份科幻書迷誌的主編或合作編輯,包括《天體》和《FIJAGH!》。拉森在他的第一份書迷誌上發表過早期少數的短篇故事,這些故事同時也投搞到其它半專業或業餘雜誌上。拉森在1977年搬到斯德哥爾摩,加入瑞典最大的科幻同好會「北歐科幻協會」(SFSF,Skandinavisk Förening för Science Fiction),1978到1979年成為協會委員,1980年擔任會長。

2010年六月初,瑞典國家圖書館發現了兩份拉森的短篇故事手稿以及一兩期書迷誌,這些材料早已捐贈給瑞典致力發展科幻協會的「阿瓦·艾普特夫特紀念基金會」(Alvar Appeltofft Memorial Foundation)。這次的發現被稱為拉森的「神秘創作」,引發大眾的好奇關注。[10]

記者生涯

拉森從事攝影工作期間,受到极左翼政治活動的吸引,加入社会党(共產主義工人聯盟)[11],編輯一份第四國際瑞典支部的托洛茨基主义期刊《Fjärde internationalen》,並定期為《國際》週刊(Internationalen)撰寫文章[12]。拉森1977年有段時間待在非洲厄利垂亞,為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的游擊隊訓練一支女兵部隊使用迫擊砲,後來因為罹患腎臟疾病而被迫放棄工作[13] 。返回瑞典後,1977年到1999年22年之間,他都在瑞典最大的通訊社「Tidningarnas Telegrambyrå」內擔任平面設計師[12]

拉森的政治理念與新聞經驗,引導他創立「瑞典博覽基金會」(Swedish Expo Foundation),類似「英國探照燈基金會」(British Searchlight Foundation),立會宗旨為「消弭校園及年青人之間的極右主義與白人至上文化」[14]。他在1995年擔立基金會雜誌《Expo》的主編。

獲獎紀錄


参考资料

  1. 「自1980年代直到2004年去世為止,拉森將大多數時間、精力與知性熱情都用在提出文獻證明極右派在瑞典的崛起,並針對他們對民主的威脅提出警告。」,丹·伯史坦:〈拉森的深層預感〉,載《龍紋身的女孩:最終解密》頁24,台北:寂寞出版,2011年12月初版
  2. Hassan, Genevieve. . BBC News. 25 December 2011 [12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2).
  3. . The Guardian. July 285, 2010 [2011-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31).
  4. . AbeBooks. 15 January 2009 [22 Sept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9).
  5. . The Economist. 11 March 2010 [19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6).
  6. Maryles, Daisy. . Publishers Weekly. 3 September 2011 [2013-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8).
  7. Petersson, Jenny. [The story about Stieg Larsson]. norran.se. [15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0月6日) (瑞典语).
  8. Gabrielsson, Eva,; Colombani, Marie-Françoise; Coverdale, Linda. . New York: Seven Stories. 2011.
  9. Forsman, Hans. [Stieg Larsson: He changed the spelling himself]. folkbladet.nu. [15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20日) (瑞典语).
  10. Itzkoff, Dave. . The New York Times. 8 June 2010 [2013-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0).
  11. "Steig Larss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ooksfactory.com, Books Of The World.
  12. . Stieglarsson.com. 9 November 2004 [5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30).
  13. Khaleeli, Homa. . The Guardian (London). 16 October 2010 [2013-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14. . Expo.se. 7 May 2010 [5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8月12日).
  15. Allen, Katie. . theBookseller.com. 2008-10-06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9).
  16. . [2011-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4).
  17. . Literaryawards.co.uk. [201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6).
  18. . Bouchercon.info. [201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5).
  19. . Bookreporter.com. [201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6).
  20. Hibbert, Katharine. . The First Post. 2009-09-30 [201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4).
  21. Donahue, Deirdre. . USA Today. 2010-12-23 [2010-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6).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