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堆 (六堆)

右堆六堆之一,為朱一貴事件發生後到西元1895年的乙未戰爭之間存在於屏東平原的一自衛組織。

範圍

六堆分布圖

在清朝時為港西上里的瀰濃庄、中壇庄、金瓜藔庄、吉洋庄、龍肚庄、竹頭角庄、月眉庄、新威庄、高樹下庄、舊藔庄、東振新庄與港西中里的大路關庄。分別為日治時期美濃街轄下的美濃中壇金瓜寮吉洋龍肚竹頭角杉林庄月眉六龜庄新威高樹庄高樹舊寮東振新鹽埔庄大路關十二個大字。另外還有清朝時港西上里武洛庄的下武洛

組織

每堆設總理與副總理各一名外,持旗之正副旗手二人、率隊之正副先鋒二人、專司聯絡的長幹一人、專司備糧事務的督糧一人。[1]

轄庄沿革

光緒年間

瀰濃庄、中云庄、竹子門、大埔庄、新圍庄、大路關、竹頭背、龍肚庄、牛埔子、新庄仔、新寮庄、武洛庄、九芎林、柚仔門等十四庄。[2]

日治初期

美濃、新寮、中壇、蔡葵、龍肚、大路關、竹頭背、莿仔腳、新大路關、九芎林、柚子林、隘丁寮、新圍、老匠寮、楠梓仙、下武洛、上武洛、莿桐坑、板(叛)產、崁頂、新庄仔、大埔、九塊厝、鹽樹下[註 1]、力社、八老爺、苦瓜寮[註 2]等二十七庄。[3]

昭和年間

瀰濃、牛埔仔、埤頭下、山下、中壇、三降寮、上下竹圍、柚仔林、石橋仔、南頭河、龍肚、木瓜坑、橫山、竹頭角、九芎林、金瓜寮、上下清水、吉洋、上下九寮、上下溪埔寮、大埔、月眉、新威、東振新、新寮、武洛、大路關等二十七庄。[4]

附庄

另外後期發展出「附堆」組織。緣由是客家聚落發展飽和,部分客家人被迫遷往閩南庄。但基於同鄉情誼仍會互相援助,乃出現附堆組織。

楠仔仙、莿桐坑、莿仔寮、月眉、叛產厝、崁頂、新莊、大埔、九塊厝、大路關、上武洛、下武洛、鹽樹等十三庄。[5]

注释

  1. 此處資料另說明莿桐坑、叛產、崁頂、新庄仔、大埔、九塊厝、鹽樹下等七庄應屬右堆的附堆。
  2. 此處資料另說明力社、八老爺、苦瓜寮等三庄應屬先鋒堆的附堆。

參考文獻

  1. 松崎仁三郎《嗚呼忠義亭》,4頁。
  2. 宋九雲《臺南東粵義民誌》
  3. 《臺南縣誌》(1899年),24-27頁。
  4. 松崎仁三郎《嗚呼忠義亭》,5-6頁。
  5. 〈附堆ニ関スル事項〉《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籑》9785冊弟8號〈鳳山縣管內治政一班(元台南縣)〉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