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賽 (中國圍棋會)

名人賽是台灣职业圍棋赛事,由中國圍棋會主辦。名人賽於1974年開辦,前21屆由台灣新生報,中國圍棋會合辦,23屆起由中國時報接手合辦,後由中國圍棋會獨力主辦,於2010年宣布停辦,止於第36屆,仍是目前為止台灣舉辦年數最長的職業圍棋比賽。

名人賽賽制變革甚多,主要是因為身為台灣第一個職業棋戰,經驗不多;且思圖變革,勇於嘗試,也給後繼者提供不少借鏡。而其後因中國圍棋會後繼者太少(90年代後,基金會發展重心轉移到中國大陸,台灣已少有棋士入品),兵源不足的情況常常發生。

賽制

  • 賽制: 八強單淘汰賽,準決賽三番棋,決賽五番棋
  • 規則: 採應氏棋規
  • 用時: 每人時限3小時,延時罰點
  • 貼目: 黑還貼八點,平點黑勝
  • 本賽四強可獲下屆本賽資格

獎金

  • 頭銜獎金30萬元,亞軍8萬元。

歷屆名人

  • 周俊勳十六連霸為最長紀錄。
  • 周咸亨後改名為周奎宏,之後再改名為周序鋒
年份名人比分亞軍保留(備註)
11974年-1975年林文伯業餘9/7蔡登閣 業餘循環賽制
21975年-1976年周咸亨業餘17/11林文伯 業餘
31976年周咸亨 業餘15/12陳國興 業餘
41977年-1978年周咸亨 業餘4:1林文伯 業餘挑戰賽制
51978年-1979年周咸亨 職業4:2陳士 職業
61979年-1980年周咸亨 職業4:3陳士 職業
71980年-1981年周咸亨 職業4:2陳長清 職業
81981年-1982年陳長清 六品4:1周咸亨 七品
91982年-1983年陳士 七品4:0陳長清 六品
101983年-1984年陳士七品4:1陳永安 六品
111984年-1985年陳士七品4:1戴嘉伸 四品
121985年周咸亨四品7/6勝彭景華 七品循環賽制
131986年-1987年周咸亨 四品4:0陳永安 五品 挑戰賽制
141987年-1988年陳長清 四品4:1周咸亨 四品
151988年-1989年陳長清 四品4:2林聖賢 七品
161989年-1990年彭景華 四品4:3陳長清 四品
171990年陳長清 五品4:0彭景華 四品
181991年-1992年彭景華 四品17/10勝周咸亨 四品擂台賽制
191992年-1993年林聖賢 四品31/5勝陳永安 七品
201993年-1994年陳國興 六品10/8勝林聖賢/楊志德
211994年-1995年周俊勳 四品12/9勝戴嘉伸 三品
221995年-1996年周俊勳 四品17/16勝戴嘉伸 三品
231996年-1997年周俊勳 三品24/9勝彭景華 四品
241997年-1998年周俊勳 三品29/6勝陳國興 六品
251998年-1999年周俊勳 一品31/6勝彭景華 四品
261999年-2000年周俊勳 一品22/10勝彭景華 四品
272000年-2001年周俊勳 一品35/6勝林聖賢 四品
282001年-2002年周俊勳 一品4:1彭景華 四品挑戰賽制
292002年-2003年周俊勳 一品4:0陳永安 五品
302003年-2004年周俊勳 一品4:0陳永安 五品
312004年-2005年周俊勳 一品4:0林聖賢 四品
322005年-2006年周俊勳 一品4:1林聖賢 四品
332006年周俊勳 一品3:0周可平 九品淘汰賽制
342007年周俊勳 一品3:0余承叡 九品
352008年周俊勳 一品3:0彭景華 四品
362009年周俊勳 一品3:0彭景華 五品

賽事沿革

  • 1952年 中國圍棋社在台復社,由周至柔將軍出任會長,陳雪屏和林伯壽任副會長,白崇禧任監察人,應昌期任總幹事。邀請當時如日中天的吳清源來台
  • 1953年 "中國圍棋社"改組為"中國圍棋會",周至柔任會長、程天放、束雲章任副會長、應昌期任總幹事、袁惕素任副總幹事。
  • 1972年 "中國圍棋會事件"風暴,周至柔會長將應昌期總幹事解職、再向理事會請辭會長、棋界雙龍頭掛冠。
  • 1974年第一屆:
    • 台灣新生報及中國圍棋會合資主辦
    • 採十人單循環制,保留前五名
    • 冠軍獎金十萬元
  • 1975年第二屆:
    • 採二組五人五輪循環,甲組冠軍為名人,甲組末三名降至乙組,乙組前三名升上甲組,末二名退出循環圈
    • 冠軍獎金六萬元
  • 1977年第四屆:
    • 第一階段為入圍賽(預選),選6人晉級進退賽。
    • 第二階段為進退賽,9人單循環,參加者為入圍賽優勝6人,以及上屆甲組後3名共九人,選3人晉級循環圈。
    • 第三階段為循環圈,4人3輪循環,參加者為進退賽優勝3人,以及上屆甲組第2名(亞軍)決出一名晉級挑戰賽。這也是台灣首度舉辦挑戰賽制。
    • 第四階段為挑戰賽,由循環圈優勝與名人進行七番棋挑戰(7戰4勝)。
  • 1979年第六屆:
    • 中國圍棋會建立職業棋士制度,台灣圍棋正式進入職業化時代,此前五屆皆為業餘賽事。(周咸亨、陳永安、陳秋龍、陳長清4人為台灣第一批職業棋士。)
  • 1980年第七屆:
    • 第三階段循環圈增加1人,為5人雙循環賽。
  • 1982年第九屆:
    • 中國圍棋會完成職業棋士敘品,成立職業棋士會,並設置品位賽(晉段賽)
    • 冠軍獎金20萬元
  • 1983年第十屆:
    • 1983年的8月26日應昌期先生捐資1億元新台幣成立"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
    • 第三階段循環圈增為9人,改單循環順位賽。
  • 1984年第11屆:
    • 冠軍獎金三十萬元,亞軍十萬元
  • 1989年第16屆:
    • 中國圍棋會"打麻將事件",應昌期下令停辦三大新聞棋賽與品位賽,4月中國圍棋會召開董事會,宣佈恢復三大棋賽,品位賽仍不恢復,但民生報不同意恢復棋王賽,棋王賽停辦。
  • 1990年第17屆:
    • 冠軍獎金四十萬元,亞軍十萬元
  • 1991年第18屆:
    • 預選賽:取四人進入進退賽
    • 進退賽:預選四人加上屆循環圈淘汰四人,決出五人晉級擂台賽
    • 擂台賽:進退賽勝出五人加上屆循環圈保留五人,每周日一局共下五十局,勝局最多者奪冠
    • 獎金:本賽擂台賽,對局費1萬元,勝局獎1萬元,冠軍獎金10萬元(最高50局全勝獎金可達110萬)
  • 1994年第21屆:
    • 本屆為台灣新生報主辦之名人賽最後一屆
  • 1995年第22屆:
    • 由味全的張孝威,"中國圍棋會"合資主辦.
  • 1995年第23屆:
    • 本屆起由中國時報接手主辦.
  • 2001年第28屆:
    • 挑戰制七番棋
    • 本賽:九人循環圈(5+4)取一名得挑戰權
    • 進退賽:十人循環賽(2+8)取四人晉級,本屆謝依旻棄權,只有九人循環
    • 預選賽:五人循環賽(4+1)二組 各取四人晉級
  • 2002年第29屆:
    • 進退賽:改八人循環賽(4+4)取四人晉級
  • 2003年第30屆:
    • 本賽:改 七人循環圈(4+3)取一名得挑戰權
    • 進退賽:改 六人循環賽取三人晉級
      • 預選賽:五人循環賽二組各取三人晉級
  • 2004年第31屆:
    • 進退賽:改五人循環賽取三人晉級
  • 2005年第32屆:
    • 循環圈對局費勝者每局15000元/敗者10000元
    • 冠軍獎金35萬元/亞軍12萬元
  • 2006年第33屆:
    • 取消挑戰制改採八人單淘汰賽,準決賽三番棋,決賽五番棋
    • 本賽四強可獲下屆本賽資格
  • 2007年第34屆:
    • 本屆四強與上屆完相同,新九品余承叡首入決賽
  • 2009年第36屆:
    • 因2010年中國圍棋會宣布停辦名人賽與十段戰,本屆也成為最後一屆名人賽

註:

  • 名人賽多為跨年賽事,冠軍多在次年初產生
  • 中國時報後來也收手,由中國圍棋會收回自辦,於2010年停辦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