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棫
生平
宣和六年進士。官太常丞,因忤秦檜,出為泉州通判。著有《韻補》五卷,主古韻通轉之說,為後來研究古韻者所根據。又撰《書稗傳》十三卷[2],對《古文尚書》產生懷疑,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八稱:「疑古文自吳才老始。」
又著有《论语续解》十卷、《说例》一卷等。后来朱熹所注的《诗》《楚辞》等书的见解,有许多来自吴棫之说。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征引中所称“吴氏”的人就是吴棫。
貢獻
他認為古韻可以分為九部:
- 一東(冬鍾通,江或轉入)
- 二支(脂之微齊灰通,佳皆咍轉聲通)
- 三魚(虞模通)
- 四真(諄臻殷痕耕庚清青蒸登侵通,文元魂轉聲通)
- 五先(僊鹽沾嚴凡通,寒桓刪山覃談咸銜聲通)
- 六蕭(宵肴豪通)
- 七歌(戈通,麻轉聲通)
- 八陽(江唐通,庚耕清或轉入)
- 九尤(侯幽通)
細察其部,上部九部的界限就完全被他自己打破,而且就字論字,也不合於先秦古音,他甚至援用歐陽修、蘇軾、蘇轍的詩為證據,為後人所不滿。但是,他對古音的研究起一個開路先峰的作用。朱熹等人的學說受到他影響。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