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釗

吳釗1935年12月28日),江蘇蘇州人,中國泛川派、虞山吳派古琴演奏家、音樂家。[1]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曾受邀前往各國講學。

吳釗
出生1935年12月28日
 中華民國江蘇蘇州
国籍 中国
知名于古琴、音樂理論

生平

吳釗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2月28日出生於江蘇蘇州的一個書香門第,吳家亦是當地望族,其父曾師從吳蘭蓀學習古琴。吳釗是家裡的長子,有一個弟弟和三個妹妹,惟幼弟早夭。幼年時,他曾接受父親家的傳統私塾和母親家更為推崇教會學校的教育[2]。後來搬家到北京讀中學。1953年師從查阜西學習古琴,并結識了一些當時北京的音樂界名流如李廷松蔣鳳之潘懷素[3]。1955年進入南開大學攻讀歷史,并由査阜西推薦、師從當時在天津中央音樂學院吳景略繼續學習古琴[2]。四年後畢業,進入北京的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師從楊蔭瀏學習中國音樂史[1]

1964年決定出版第一部著作《中國古代音樂小史》,書尚未發行時文化大革命爆發,査阜西、吳景略、楊蔭瀏皆被下牛棚。而吳釗獨免,只得下鄉勞動了之。而他並沒有隨身攜帶古琴,而是帶著一把琵琶。文革結束後,劉東升在其《中國古代音樂小史》的基礎上增寫近代部分,合成《中国音乐史略》。[2]

1983年由汪星伯吳兆基贈琴“風雷”。1985年開始擔任中國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古琴研究會秘書長。1987年之1989年間在中國藝術研究所的音樂史研究室擔任主任一職。卸任後繼續擔任研究員,此外亦升任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1992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1年擔任中國琴會會長,後來由李祥霆繼任。此外也是全国业余古琴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主任。[1]

1988年、1990年、1994年分別前往菲律賓大學音樂學院、密歇根大學中華文化研究中心、國立藝術學院講學。千禧年後再度前往台灣,於2005年至2006年往南華大學音樂學系、台灣大學歷史系與音樂學研究所講學。此外亦曾在菲律賓、美国、法国、德国、荷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及港、澳等地出席古琴相關會議。2008年2月當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2]

作品

著作

  • 《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图说中国音乐史》
  • 《中国音乐史略》(與劉東升合著)
  • 《中国古琴珍萃》(主编)
  • 《琴曲集成》(整理)
  • 《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

音樂

  • 《古琴基础教程》
  • 《忆故人》
  • 《汉宫秋月》

参考文献

  1. . 中國古曲網. 2007-12-18 [201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中國航空傳媒. 2008-07-03 [201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3. . 光明網. 2011-05-12 [201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