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 (繪畫)

吶喊》(挪威語),或譯稱《尖叫》,是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1893年的作品,表現主義繪畫風格的代表作,表達了強烈的“存在性焦慮”[1]

吶喊
挪威語: Skrik、德語: Der Schrei der Natur
藝術家愛德華·孟克
年份1893
類型硬紙板上的油畫蛋彩畫蠟筆畫
尺寸91 cm × 73.5 cm(36英寸 × 28.9英寸)
收藏地挪威奧斯陸挪威國家美術館

內容

《吶喊》是挪威表現派畫家愛德華·孟克的代表作之一。畫面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 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先鋒派表現主義藝術運動在20世紀初興起於德國和奧地利。[1][2]儘管展覽著眼於是孟克藝術生涯的後期,但仍然為1895年創作的這幅《吶喊》找到了一席之地。[1][2]

孟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桿,累得要死——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則站在那裏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1]

《吶喊》中的人物或許是孟克的自畫像,或是在他13歲就去世的姐姐蘇菲(Sophie)。[1][2]藝術史學家還認為,《吶喊》中的人物或許還有另外一個來源,那就是孟克在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看到的一具秘魯木乃伊。[1][2]

版本

本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藏於奧斯陸孟克博物館的版本(蛋彩畫、紙本,83.5×66cm)、藏於國家畫廊的版本(蛋彩畫、油畫粉彩、紙本,91×73.5cm)、藏於孟克博物館的版本,和私人收藏版。1895年畫家把作品製成平面印刷以大量複製,至今使用最初的畫框,也四個版本中唯一的私人收藏。[1][2]自1994年起,其中兩個版本先後被盜去,之後皆失而復得。

各版本與草稿

所有权

2012年5月,彼得·奧爾森的收藏版本在紐約蘇富比作为第20件拍品登场,[3]它曾短暫保持過藝術作品拍賣成交價格最高紀錄,經12分鐘競拍後,它最終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將近1.2億美元(7,500萬英鎊)的天價成交,加上佣金为價119,922,500美元。買家是美國金融家利昂·布萊克(Leon Black),他現在將這幅作品租借給紐約新畫廊的「孟克與表現主義展」(Munch and Expressionism)進行展出。[1][2]。之前的拍卖价格纪录是毕加索1.06亿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3]

影響

孟克影響的不只是表現主義畫家,法蘭西斯·培根《尖叫的教宗》(Howling Pope)系列作品也受到了《吶喊》的啟發。1984年,安迪·沃荷也創作了一系列絲網印刷作品,用奪人眼球的明亮色彩重新詮釋了《吶喊》。[1][2]

《吶喊》還是翠西·艾敏最喜歡的「歷史」繪畫:1998年,她甚至專門拍攝了一部影片。在片中,她來到了挪威的一個峽灣,在那裏呼喊了整整1分鐘時間,鏡頭則始終落在水面上。塞爾維亞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也說服奧斯陸的居民一起在公共場合尖叫,以此紀念孟克。英國畫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在1998年創作了《回聲湖》(Echo Lake),裏面有一個幽靈般的警察像孟克《吶喊》裏的主人公一樣抓住自己的頭。[1][2]

参考文献

  1. 阿拉斯泰爾·蘇克 (Alastair Sooke). . BBC 英倫網. 2016-03-10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0).
  2. Alastair Sooke. . BBC Culture. 2016-03-04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3. . 聯合新聞網. 2012-05-03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5).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