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蝉

周期蝉属学名Magicicada)是半翅目蝉科的一属,主要分布于北美,其生命周期为十三年或十七年,也被称为十七年蝉十三年蝉幼虫孵化后即钻入地下,一生绝大多数时间在地下度过,靠吸食树根的汁液生存。[2]在地下生活十三年或十七年后,同种蝉的若虫同时破土而出,在4-6周内羽化、交配、产卵、死亡,而卵孵化后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3]因此某一年份在美国东部一些地方每过十七或十三年就会突然出现的大量的蝉,成为一种奇景。

周期蝉属
于2015年拍摄的第23群蝉Magicicada sp.
数种周期蝉的虫鸣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半翅目 Hemiptera
科: 蝉科 Cicadidae
亚科: 姬蝉亚科 Cicadettinae
族: 突眼蝉族 Taphurini
属: 周期蝉属 Magicicada
W. T. Davis, 1925
模式种
十七年蝉
Magicicada septendecim
(Linnaeus, 1758)[1]
周期蝉
周期蝉的头部特写
画家笔下的周期蝉

形态

成虫有红色突出的眼睛,胸部和背部为黑色,翅膀透明,翅脉为橙色或黑色。[4]一般2.4-3.3厘米长,比美国当地每年出现的蝉要小,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略大。[5]雄性会聚集起来鸣叫一吸引雌性来交配。其口器为针状,可以刺穿树皮吸食汁液。口器的尖利足以刺穿人的皮肤,会造成痛感,但无毒。也没有证据显示其会造成传染病。他们对于成熟的植物损害不大,但不建议在其大规模出现的时候种植树木和灌木。

生命周期

周期蝉的生命周期為17年和13年,是演化的结果。科学家普遍认为的原因是,首先这两个周期都很长,因为周期蝉出现于距今180万年前,那時北美气温低,有时会遇到冷夏,成年蝉需要高温,因此长生命周期可以提高成活率。其次这两个周期都是质数 (除了1以外沒有其他數能整除),这样可以避开其他種類的掠食者。如果不是质数,那么就有更多机会和自己天敌的生命周期相重叠,降低族群數量。[6]今假設17年蟬的天敵生命週期是5年,則兩者要17x5=85年才能遇到一次。又假設一種13年蟬與一種17年蟬在同一地點競爭資源,需13x17=221年才會碰頭一次。

孟菲斯大学的考克斯(Randel T. Cox)和阿肯色州大学的卡尔顿(C.E. Carlton)经过计算证明周期越长,成活率越高。假如在1500年的时间里,每50年会出现一次冷夏。7年蝉的成活率是7%,11年蝉的成活率是51%,17年蝉的成活率是96%。

编号

在1898年,昆蟲學家查爾斯·萊斯特·馬拉特以羅馬數字將週期蟬分做30種類型。前17種對應1893至1909年間出現的十七年蟬,而後13種對應到1893至1905年間出現的十三年蟬。[7]這種分類單純是理論上的,並沒有保證其存在,因此有些群并没有发现对应的蝉,暂时空缺。1,2,3,4,5,6,7,8,9,10,11,13,14,19,21,22,23群都出现过,第11群蝉和第21群蝉已经灭绝。因此现存一共有15群周期蝉。[8]

群编号别称周期/年上次出现下次出现分布
1号群藍岭1720122029維吉尼亞州西部、西維吉尼亞州
2号群東岸群1720132030康涅狄克州馬里蘭州北卡羅來納州新澤西州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特拉華州維吉尼亞州華盛頓特區
3号群愛荷華群1720142031愛荷華州
4号群堪薩群1720152032堪薩斯州密蘇里州俄克拉荷馬州內布拉斯加州
5號群1720162033俄亥俄州北部、馬里蘭州賓夕法尼亞州維吉尼亞州西維吉尼亞州
6號群1720172034喬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
7號群奧農達加1720182034紐約上州[Note 1]
8號群1720192036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西維吉尼亞州
9號群1720032020維吉尼亞州西部、西維吉尼亞州北卡羅來納州
10號群大東方群1720042021沿美國東海岸從紐約州北卡羅來納州,向內陸延伸到伊利諾州密歇根州[Note 2]
11號群171954 滅絕最後一次見於康涅狄格州阿什福德芬頓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沿岸
13號群北伊利諾群1720072024伊利諾州北部及威斯康辛州印地安納州愛荷華州局部[Note 3]
14號群1720082025俄亥俄州南部、肯塔基州田納西州馬薩諸塞州馬里蘭州北卡羅來納州賓夕法尼亞州、喬治亞州北部、西南弗吉尼亞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西弗吉尼亞州紐約州新澤西州的部分地區[Note 3]
19號群大南方群1320112024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喬治亞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馬里蘭州密蘇里州密西西比州北卡羅來納州俄克拉荷馬州南卡羅來納州田納西州弗吉尼亞州[Note 4]
21號群佛羅里達群131870 滅絕最後記錄於1870年。歷史紀載的範圍包括佛羅里達州狹長地帶
22號群巴顿魯治[10]1320142027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Note 5]
23號群密西西比下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1320152028阿肯色州伊利諾州印第安納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蘇里州密西西比州田納西州
  1. Consists only of M. septendecim
  2. Largest of all 17-year periodical broods
  3. Premature emergences, or "straggling" occurred in 2003 and 2006.[9]
  4. Largest of all 13-year periodical cicada broods
  5. This 13-year brood does not include M. neotredecim.

参考资料

  1. Maxine Shoemaker Heath.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Florida. 1978. doi:10.5962/bhl.title.42291.
  2. Lloyd, M., and H.S. Dybas. . Evolution. 1966, 20 (2): 133–149. JSTOR 2406568. doi:10.2307/2406568.
  3. Williams, K.S., and C. Simon. (PDF).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95, 40: 269–295 [2013-04-24]. doi:10.1146/annurev.en.40.010195.0014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7-29).
  4. Alexander, Richard D; Thomas E. Moore. (PDF). U Michigan Museum of Zoology. 1962 [9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8-26).
  5. Capinera, John L. . Springer. 2008: 2785–2794 [2013-04-24]. ISBN 1-4020-62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6. . [201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6).
  7. Marlatt, C. L. . USDA. 1907: 28 [201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4).
  8. Post, Susan L. . The Illinois Steward. 2004 [9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5月10日).
  9. . Associated Press. 20 May 2007 [2015-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4).
  10. .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8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