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兵系統

哨兵系統是高度自動化的碰撞監視系統,在未來的100多年將不斷的掃描和記錄有可能撞擊地球小行星[1]。只要檢測的分析結果有潛在影響的可能性,立即就會發表在近地天體計畫[1]。 但只有兩或三星期的觀測資料是不足以查明與確認在未來幾年可能造成的影響[2],相較之下,消除風險的預測是負面篩選的,主要是預測那些不會撞擊地球[2]。從公眾的角度來看,在現在這幾個星期的光學觀測資料顯示,可以不用擔憂在未來幾年撞擊的可能性[2]

哨兵風險表

撞擊風險的頁面列出了一些已經丟失的天體,實際上是就是所有丟失的,有風險可能成員的永久頁面;它們偶爾有些會被再發現,就可能從表中移除[3]1997 XR2就在失蹤了8年之後,在2006年偶然被再發現。一些在哨兵風險表上的天體可能是人造的,像是2000 SG344就可能是人造的。

目前在撞擊風險頁面上值得注意的(包括第一次被發現的小行星)有:(29075) 1950 DA(99942) 毀神星(101955) 班努、2009 FD、1994 WR12、和2010 RF12[1]。過去幾年值得注意,但已經從表上移除的有(多數是第一次被發現的小行星):2007 VK1842013 BP732008 CK702013 TV1352011 BT15(367943) Duende、和2011 AG5

多數近地小行星的直徑都還未經過雷達紅外線測量,一般只能基於小行星的絕對星等(H)以二次因數來估計[1]。因此,它們的質量可能有10因次的不確定性。對近地小行星的直徑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哨兵通常是假定反照率為0.15來估計。已知有20餘顆在未來100年有百萬分之一機率影響地球的小行星[4]

在2013年8月,哨兵風險表開始使用行星星曆表(DE341)測量所有近地天體的軌道[5]。DE431(噴射推進實驗室小天體攝動星曆表:SB431-BIG16)有更好的重力攝動模組:包括行星和16顆質量最大的主帶小行星 [5]

參考資料

  1. . NASA/JPL Near-Earth Object Program Office. 14 Oct 2011 [201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7).
  2. Jon Giorgini. . Columbine, Inc. (hohmanntransfer). 30 July 2002 [2011-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3. . NASA/JPL Near-Earth Object Program Office. 31 Aug 2005 [201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4. Donald K. Yeomans. . New York Times. 9 February 2013 [10 Febr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30).
  5. . NASA/JPL Near-Earth Object Program Office. 2013-08-12 [2013-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2).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