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破风

唐破风日语: Karahafu)是经常在日本建筑中所出现的圆弧形破风类型。常见于城堡等建筑的正门或者侧窗上方。其起源和定名依据,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

轩唐破风和向唐破风

概述

唐破风是日式建筑结构中的破风[1],是屋檐装饰,呈两侧凹陷[2],中间拱起半弧形,类似遮蓬[3]。有来源说这种建筑式样是来自于中国唐代,源自古典建筑样式中的博风[4],因此得名唐破风[4]。但也有观点认为该建筑形式是日本原创建筑手法[5],源自平安时代晚期[6],“唐”的意思仅表示“高贵”和“优雅”,用於体现所描述对象的宏伟和复杂[7]。因此对于该建筑形式的起源和定名依据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8]

唐破风常见于建筑的正门屋顶,或者侧窗上方[5]。在平安时代的画卷中,唐破风也出现在走廊、轿子等的顶部[9]。目前已知最早有关唐破风的描绘出现在日本奈良县法隆寺的小型庙堂[6]

历史

早期,唐破风仅用于寺庙或者贵族的门楼,从安土桃山时代开始,它逐渐成为大名宅邸和城堡的重要建筑元素。大名的住宅门前通常有装饰有唐破风的门厅,这个门厅用于大将军御成时,家臣接待使用,或者天皇驾临时接待天皇用[10]。这使得唐破风有着很特殊的阶级社会含义[11]。这种顶上装饰有唐破风的门,又称为“唐门”[12][13],作为宗教和世俗权威建筑的象征[14]。在江户幕府时期,唐门反映在建筑主人身上就是权威和强大的象征[15]。唐破风也有用在澡堂殡仪馆等场所,以表现“转世的入口”以及另一个世界的神秘感[16][17]

而在中国唐代高元珪墓中绘有带着唐破风曲线的椅子,是为唐破风在中国早期出现的实例[18]

类型

唐破风有两种类型,轩唐破风和向唐破风。[19]

轩唐破风

轩唐破风(也称“盔形破风”[20])是屋顶屋檐拱起呈圆形的破风[19],与屋檐连为一体[21]姬路城天守阁西侧四层和由岐神社割拜殿正门屋檐就是这种破风[19][21]

向唐破风

向唐破风,也称“大唐破风”[21],是与屋顶本身分开,独立突起于屋顶上的窗顶形状的破风[19]

兔毛通

唐破风使用了兔毛通,其爲厚而平长的特殊悬鱼[3],可見於松本城等地。[1]

图集

来源

  1. (PDF). 「国宝松本城を世界遺産に」推進実行委員会事務局. [2019-06-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9).
  2. 京都漫步,第86页
  3. 日本名城解剖书,第11页
  4. 中国纪行 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第158页
  5. 东方的西方 华西大学老建筑,第104页
  6. . JAANUS. [2009-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9).
  7. . JAANUS.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9).
  8. 苑宏刚,第124页
  9. ,第188页
  10. Sarvimaki Structures, Symbols and Meanings,第82–84, 178页
  11. .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12.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第107页
  13. 京都解剖书,第35页
  14. Sarvimaki Layouts and Layers,第80–108页
  15. Coaldrake 1996,第197页
  16. 日本名所解剖书,第140页
  17. 灵魂的场所,第196页
  18. 中华古建筑,第156页
  19. 小和田泰経,第22页
  20. 日本建筑史精要,第130页
  21. 京都解剖书,第26页

参考书籍

  • 小和田泰経. . 东京: 西東社. 2016: 22. ISBN 9784791624300. OCLC 944429167 (日语).
  • 罗照田.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10. ISBN 978-7-220-10465-7. OCLC 1154513074 (中文(中国大陆)‎).
  • (日)伊東忠太, 1867-1954,; 薛雅明; 王铁钧. . 第1版.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7-11. ISBN 978-7-5146-1325-4. OCLC 1025301772 (中文(中国大陆)‎).
  • 骆仪. . 第1版.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11. ISBN 978-7-5502-8632-0. OCLC 972310313 (中文(中国大陆)‎).
  • (日)米泽贵纪 著; (日)中川武 监修; 史诗 译. 第1版. 海口: 南海出版社. 2016-10. ISBN 978-7-5442-8491-2. OCLC 995052248 (中文(中国大陆)‎).
  • 日本STUDIOWORK工作室; 史诗 译. 第1版. 海口: 南海出版社. 2016-06. ISBN 978-7-5442-6278-1. OCLC 1020365552 (中文(中国大陆)‎).
  • (日)笹间良彦 编著; 庄千里 译. 第1版.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03. ISBN 978-7-220-11288-1. OCLC 1178814529 (中文(中国大陆)‎).
  • 日本JTB出版社 著; 塔奇拉. . 第1版.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19-03. ISBN 978-7-5442-9544-4. OCLC 1126666935 (中文(中国大陆)‎).
  • (日)宫内悊; 刘德萍 译. . 万物简史译丛 第1版.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07. ISBN 978-7-313-11565-2. OCLC 951711436 (中文(中国大陆)‎).
  • 李清志. 第1版.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7-03. ISBN 978-7-5108-5139-1. OCLC 1050487958 (中文(中国大陆)‎).
  • 张驭寰; 郭湖生. 中国科学院中华古建筑研究社 , 编. 第1版.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06. ISBN 7-5046-0125-X. OCLC 26838050.
  • 關野貞, 1868-1935; 路秉杰 译. . 上海市“十二五”重点图书 第1版.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12. ISBN 978-7-5608-5071-9. OCLC 871012127 (中文(中国大陆)‎).
  • Coaldrake, William. .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6. ISBN 0-415-05754-X (英语).
  • Sarvimaki Marja. .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2000. ISBN 0-521-36918-5 (英语).
  • Sarvimaki Marja. (PDF). 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03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3-02) (英语).

参考文献

  • 苑宏刚. 刘丽娜.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ang Dynasty Architecture on Japa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建筑与文化=Architecture & Culture. 2018, (11): 123–124. doi:10.3969/j.issn.1672-4909.2018.11.040 (中文(中国大陆)‎).

相关条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