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氣質
四種氣質(英語:),源自於古希臘的性格分類,根據體液學說所提出,該學說認為人體由四種液體組成,分別是-血液(對應多血質)、黏液(對應黏液質)、黃膽汁(對應膽汁質)和黑膽汁(對應抑鬱質)。這四種液體,平衡發展時,會形成各種人體功能;當體液不均衡時則會造成疾病。人的不同情緒也被認為與體液有關,根據每個人先天不同的體液比例,會形成不同的性格。
歷史
氣質理論起源於古希臘體液學說。它可能起源於古埃及醫學[2]或美索不達米亞。[3]希波克拉底將其發展為醫學理論。他認為某些人類的情緒,情感和行為是由於體液不平衡引起的,他將其歸類為血液,黃膽汁,黑膽汁和黏液。[4]蓋倫在其關於氣質的論文中發展了第一種氣質類型,並通過生理因素尋找人類的不同行為的起因。他從四個元素中將它們分類為冷熱乾濕。氣質之間也可能存在“平衡”,總共產生9種氣質。“氣質”一詞本身來自拉丁語“temperare”,“to mix”。在理想人格中,混合型在冷熱和乾濕之間達到了平衡。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約翰·卡斯珀·拉瓦特(Johann Kaspar Lavater)的木刻作品Physiognomische Fragmente zur Beförderung der Menschenkenntnis und Menschenliebe(1775–1778)
- van Sertima, Ivan.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2: 17. ISBN 1-56000-581-5.
- Sudhoff, Karl. . Medical Life Press, New York: 67, 87, 104. 1926.
- Boeree, C. George. . [21 Febr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