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

世界盃籃球賽國際籃球總會主办的一项国际性男子篮球赛事,自1950年起每四年举办一次。冠軍將獲得奧運男籃參賽資格。2012年1月国际篮联宣布男篮世锦赛更名为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2014年西班牙篮球世界杯是男篮世锦赛更名为“篮球世界杯”后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杯。

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
当前赛季、赛事或届次:
2019年世界盃籃球賽
运动籃球
創立1950年
首賽季1950年
隊伍數32
國家或地區国际篮球联合会會員
国际篮球联合会 (国际)
应届冠軍 西班牙 (2次)
奪冠最多 美國
南斯拉夫(5次)

历史

篮球世界杯的前身是“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即我们所说的男篮世锦赛。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是由国际篮球联合会(FIBA)主办的一项国际性男子篮球赛事,首届于1950年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冠军是阿根廷队,此后每四年举办一届。

1948年,國際業餘籃球總會(今國際籃球總會)在英国倫敦举行國際籃總代表大会,决定于1950年创办男子篮球世界锦标赛,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幸运成为首届比赛举办地。参数队伍共有10支,1948年奥运会的前三名,亚洲、欧洲以及南美最好的两支球队和东道主。但智利,乌拉圭两国政府因为与阿根廷的政治矛盾,拒绝派出球队,亚洲代表队也不愿远渡重洋来参赛,西班牙和南斯拉夫两队顶替参赛。美国只是派出丹佛雪佛兰汽车厂的一支业余球队,另外南斯拉夫队因意识形态不同拒绝与西班牙比赛。最终,东道主阿根廷在这届混乱的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1954年,第二届世锦赛来到了里約熱內盧,但如同首届比赛一样,依然受到政治原因的困扰,苏联等东欧球队被巴西政府拒绝签证而无法参加,埃及队也因以色列队的参加而退出,结果只有7支球队(美国、巴西、菲律宾、法国、中华民国、乌拉圭、加拿大以及以色列)参赛。美国队凭借身高优势轻松夺冠。

1959年,苏联第一次派队参加,而政治因素依然存在,苏联和保加利亚队拒绝与中华民国比赛。受益于苏联的放弃,巴西最终赢得了冠军,而中華民國得到第四名。

1963年,第四届比赛本应在菲律宾举行,但菲律宾政府不给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球员发放签证,国际篮联只能把比赛放到巴西举行并对菲律宾队进行了处罚和禁赛。主场作战的巴西显示了强大的实力,一路战胜各大强敌卫冕成功。美国队则依然不重视这项比赛。

1967年,苏联队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世界冠军,虽然他们在分组赛负于美国。

1970年,欧洲第一次举办世锦赛,南斯拉夫队坐镇主场一路击败强敌夺取冠军。

随着世锦赛的影响力的增强,也有更多的球队加入到此项比赛中来,1974年世锦赛中,各支球队实力相当,苏联,美国,南斯拉夫三支球队积分相同,苏联队幸运的凭借小分优势夺冠。 1978年,世锦赛来到了菲律宾,南斯拉夫队在比赛中展现了强大的攻击力,最终险胜苏联夺冠。美国队则表现糟糕,输掉了4场比赛。

1982年,美国队派出了实力强大的球员参赛,他们也如愿进入决赛,但却很有争议的1分败给苏联;中国队却连战连负,在12支球队中垫底。

1986年,世锦赛扩军,共有24支球队参加,比赛组织开始走向正轨。以NCAA球员为主的美国队表现优异,最终他们复仇苏联成功夺冠。

1989年,国际篮球联合会开始准许NBA球员参赛,但美国队在199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世锦赛依然只派出NCAA球员,南斯拉夫则精英尽出,最终夺冠。

1994年,美国的“梦二”队参赛,在两年前的奥运会上他们已显示了无比伦比的统治力,这届比赛他们依然无可战胜。

1998年,因NBA的劳资纠纷,美国队没有派出NBA球员。南斯拉夫、立陶宛、俄罗斯、希腊、阿根廷等队水平均有很高水准,最终南斯拉夫成功夺冠。

2002年,美国队重新组成NBA梦之队,虽然在主场作战,但他们发现很多球队已经今非昔比。阿根廷和南斯拉夫都击败了美国,后者更是如愿夺冠。

2006年,世锦赛恢复了24支球队参赛。希腊队在半决赛中击败了美国的“梦七”队,但决赛中西班牙更胜一筹。

2010年,美国队凭借凯文·杜兰特的优异表现,时隔16年后夺冠。

2012年1月28日,國際籃球總會表示本賽事改名為世界盃籃球賽,2010年的世錦賽成為末代世錦賽。这届男篮世界杯的举办地为西班牙,成为男篮世锦赛更名为篮球世界杯后的第一个举办国家。

2014年首届男篮世界杯后,男篮世界杯将于2019年开始每四年一次,从2019年开始亚洲和大洋洲合并成亚太赛区(Asia-Pacific),并有七个出线名额。亞太區的賽制與原先亞錦賽類似,但變為無主辦國,輪流主客場比賽,也沒有分區資格賽,改區分為A、B組作升降級。

改名原因

“新名字更容易被记住”

2012年1月28日,国际篮联对外宣布:从2014年开始,世界篮球锦标赛正式更名为“篮球世界杯”,西班牙成为第一个举办篮球世界杯的国家。对于为何要将篮球世锦赛改名为篮球世界杯,国际篮联秘书长鲍曼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决定是基于国际篮联200多个会员单位的认可之后做出的,此举将更加有利于篮球在全世界的推广。相比于世锦赛,世界杯的名字叫起来更简洁有力,名字更容易被人们所记住。”鲍曼进一步表示,可以反映出这项世界性篮球赛事的威望与影响力,让大家意识到这是全球最具关注度的体育赛事之一,未来可以和足球世界杯等并驾齐驱。

因为奥运会(Olympic Games)、FIFA世界杯(FIFA World Cup)、橄榄球世界杯(Rugby World Cup)、板球世界杯(ICC Cricket World Cup)、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被并称为世界五大赛事,而其中有三大赛事命名为世界杯,篮球欲借鉴世界主流运动的经验,将篮球推广到更多的国家,而不只仅局限于个别极少数国家。

在宣布改名的同时,西班牙篮协同时公布了2014年篮球世界杯的主题标志,这个“篮球之舞”标志的主要画面是颜色鲜艳的两只手在争夺一个篮球,标志颜色由国际篮联的Logo结合西班牙著名艺术家毕加索的风格结合合成。

作为首届“篮球世界杯”的举办国,西班牙方面是雄心勃勃。西班牙篮协主席何塞·罗伊斯·塞茨表示:“篮球世界杯将于2014年9月开打,我相信这将会成为全世界一项宝贵的遗产,这一全球性的赛事势必将会对我们的经济、社会方面产生非常好的影响。”

国际篮球联合会1948年在伦敦奥运会篮球赛期间举行代表大会,作出了举办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决定。阿根廷对于组建初期会遇到的一些困难的解决方案得到国际篮联认可,因此,国际篮联决定1950年的首次男篮世锦赛于10月22日至11月3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首届锦标赛参加队由1948年奥运会前三名,主办国,亚洲、欧洲以及南美洲最好的两支球队组成。国际篮联在1950年首届锦标赛期间,还作出了设立奈史密斯杯为世界冠军杯的决定,以纪念这位篮球发明人,但该奖杯直到1967年的世锦赛上才首次颁给世界冠军队。其中,南斯拉夫(即后来的塞尔维亚)5次,美国和苏联(即后来的俄罗斯)各3次,巴西2次,阿根廷和西班牙各一次。

歷屆賽事

主辦國 冠軍戰 季軍戰 參賽隊數
冠軍 比分 亞軍 季軍 比分 殿軍
1950  阿根廷
阿根廷
64–50[1]
美國

智利
51–40[1]
巴西
10
1954  巴西
美國
62–41[1]
巴西

菲律賓
66–60[1]
法國
12
1959  智利
巴西
81–67[1]
美國

智利
86–85[1]
延長賽

中華民國
13
1963  巴西
巴西
90–71[1]
南斯拉夫

蘇聯
69–67[1]
美國
13
1967  乌拉圭
蘇聯
71–59[1]
南斯拉夫

巴西
80–71[1]
美國
13
1970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
80–55[1]
巴西

蘇聯
62–58[1]
義大利
13
1974  波多黎各
蘇聯
82–79[1]
南斯拉夫

美國
83–70[1]
古巴
14
1978  菲律賓
南斯拉夫
82–81
延長賽

蘇聯

巴西
86–85
義大利
14
1982  哥伦比亚
蘇聯
95–94
美國

南斯拉夫
119–117
西班牙
13
1986  西班牙
美國
87–85
蘇聯

南斯拉夫
117–91
巴西
24
1990  阿根廷
南斯拉夫
92–75
蘇聯

美國
107–105
延長賽

波多黎各
16
1994  加拿大
美國
137–91
俄羅斯

78–60
希臘
16
1998  希臘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64–62
俄羅斯

美國
84–61
希臘
16
2002  美國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84–77
延長賽

阿根廷

德國
117–94
新西蘭
16
2006  日本
西班牙
70–47
希臘

美國
96–81
阿根廷
24
2010  土耳其
美國
81–64
土耳其

立陶宛
99–88
塞爾維亞
24
2014  西班牙
美國
129–92
塞爾維亞

法國
95–93
立陶宛
24
2019  中國
西班牙
95–75
阿根廷

法國
67–59
澳大利亚
32
2023  印尼
 日本
 菲律賓
32

獎牌榜

排名 国家/地区 金牌 银牌 铜牌 總數
1 美國 53413
2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53210
3 蘇聯 3328
4 巴西 2226
5 阿根廷 1203
6 西班牙 2002
7 俄羅斯 0202
8 法國 0022
9 希臘 0101
9 土耳其 0101
9 塞爾維亞 0101

在2010年前,FIBA认为塞尔维亚国家男子篮球队继承南联盟塞尔维亚与黑山)兩次世界籃球錦標賽的冠軍(1998年和2002年)的成绩,但在2010年以后,FIBA把南斯拉夫國家男子籃球隊南联盟塞尔维亚与黑山)的历史成绩合并为五次夺冠,而塞尔维亚国家男子篮球队仅仅凭借2014年的亚军在历史奖牌上排第十。[2]

歴屆MVP

受賞者
1950年 奧斯卡弗隆
1954年 柯比明特
1959年 烏拉米爾-馬奎斯
1963年 愛莫瑞·帕索斯
1967年 伊沃·丹纽乌
1970年 謝爾蓋·貝洛夫
1974年 德拉甘·基察諾維奇
1978年 德拉任·达利帕吉奇
1982年 羅蘭多弗雷澤
1986年 德拉任·彼得罗维奇
1990年 托尼·库科奇
1994年 沙奎尔·奥尼尔
1998年 德揚·博迪羅加
2002年 德克·诺维茨基
2006年 保罗·蓋索
2010年 凯文·杜兰特
2014年 凯里·厄文
2019年 瑞奇·盧比歐

参考文献

  1. No final was played; teams played each other once in the final group round-robin; the best team with the best record wins the championship. The scores are the results of the games between the teams in the final group.
  2. . [2014-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