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領

圓領唐朝宋朝时称为“上领”、明朝则称为“团领”、“盘领”或“圆领”,是東亞傳統或古代服飾常見款式之一。

圓領袍(明)
乾陵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头戴抹额身着圆领袍的武士

特徵

將領口挖裁成緊繞脖頸的圓形,鈕扣的結扣處在兩肩頭。這種設計是為了防止風沙從領口灌入,天氣轉熱時可解開肩頭的鈕扣,將一對“上領”外翻,便形成敞開的“翻領”散熱透汗。“圆领”也是可穿成翻領。也是在上領袍、衫上,為了騎馬的方便,而開創性地引入了可能是從波斯傳來的「開衩」[1]

圓領袍上加上不同圖案即可區分身份、功用等。例如圓領袍加上龍紋即成為袞龍袍公服也是圓領袍制。朝鮮王朝越南後黎朝阮朝時官員常服及琉球國官員於冊封典禮時所穿的圓領袍加上補子,即補服。中國唐代画像中的唐人所穿均是圓領类型服饰。日本公家的禮裝束帶是圓領袍制,至今日本天皇在公共場合穿出的朝服直衣就是襴衫的一種變體。[2]这种圆领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结繫扎。[3]

歷史

圓領袍最早於西魏:古書記載「為圓領對襟,小袖長袍」 ,《南史》 記西域各部落人民的著衣說:「小袖長袍,小口垮」 ,可見「小袖圓領」當為北方一些非漢民族的典型衣式。北魏鮮卑族拓跋氏統一北方,採取了一系列漢化政策,其中包含了服裝上的融合。到了中國唐代初期,圓領袍已經在社會上廣為穿著。圓領衫由原來的“胡服”加上漢族服飾的元素結合成漢族服飾。當時上至帝王貴族,下到平民,皆以穿“胡服”為尚。到了清朝,隨著易服令的實施,流傳近千年的傳統意義上的圓領袍逐漸被旗裝徹底取代[4]

唐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长孙无忌又议:“服袍者下加襕,绯、紫、绿皆视其品,庶人以白。”。

註釋

    參考文獻

    1. 孟晖《胡服变作汉衣冠》,北京青年报
    2. 《和名钞》“直衣、一名襴衫。”
    3. 《大明會典》“文武官公服、用盤領右衽袍。”
    4. 秦爱逊《论北魏到清代初期男子圆领袍/衫变革》,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