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外國人
日本自公元4世纪就有来自亚洲大陆、朝鲜半岛的渡來人定居。自鎖國至幕末,被稱為「南蛮人」(來自東南亞進行貿易往來的人)、以後到明治時期則稱為「異人」(),昭和以后有「外人」()的稱呼,現在「外國人」也很常用。此外還有「異邦人」「異國人」等稱呼。
擁有永久居留權的人(在日中國人、在日朝鮮人、在日巴西人、在日菲律賓人、在日秘魯人等)稱為「在日外國人」()。短期停留者(駐日美軍相關者,沒有臨時居住資格的人)則稱為「來日外國人」()。
外国人登錄者數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在日外國人總人數為293萬3,137人[1]
日本的外國人情況為法務省入國管理局統計數字:
出身國 | 2018年[2] | 2015年[3] | 2010年[4] | 2000年[5] | 1990年[6] | 1980年[7] | ||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759,139 | 665,847 | 687,156 | 335,575 | 150,339 | 52,896 | |
2 | 450,663 | 457,772 | ||||||
3 | 越南 | 262,405 | 146,956 | 41,781 | 16,908 | 6,233 | 2,742 | |
4 | 菲律賓 | 260,553 | 229,595 | 210,181 | 144,871 | 49,092 | 5,547 | |
5 | 巴西 | 191,362 | 173,437 | 230,552 | 254,394 | 56,429 | 1,492 | |
6 | 尼泊爾 | 80,038 | 54,775 | 17,525 | 3,649 | |||
7 | 中華民國(臺灣) | 56,724 | 48,723 | |||||
8 | 美國 | 55,713 | 52,271 | 50,667 | 44,856 | 38,364 | 22,401 | |
9 | 泰國 | 50,179 | 45,379 | 41,279 | 29,289 | 6,724 | 1,276 | |
10 | 印尼 | 49,982 | 35,910 | 24,895 | 19,346 | 3,623 | 1,448 | |
11 | 秘魯 | 47,972 | 47,721 | 54,636 | 46,171 | 10,279 | 348 | |
12 | 印度 | 31,689 | 26,244 | 22,497 | 10,064 | 3,107 | 1,944 | |
13 | 朝鮮半島 | 30,859 | 33,939 | 565,989 | 635,269 | 687,940 | 664,536 | |
14 | 緬甸 | 22,519 | 13,737 | 8,577 | 4,851 | 1,221 | 186 | |
15 | 英國 | 17,200 | 15,826 | 16,044 | 16,525 | 10,206 | 4,956 | |
合計 | 2,366,997 | 2,232,189 | 2,134,151 | 1,686,444 | 1,075,317 | 782,910 | ||
|
在日朝鮮人
在日朝鮮人為日本的永久居民,但是仍然持有朝鮮或韓國的公民資格。大部份在日朝鮮人為1910-1945年朝鮮日治時期來日的。多為當時被日本引進的勞工。
二次大戰後,在日朝鮮人分裂為在日韓國人和在日朝鮮人。
其他族裔
在日本,其他較大的外僑還包括日裔巴西人和在日菲律賓人。
西方人是指那些原籍為歐洲、北美、澳洲和紐西蘭的人。在198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起飛後,有不少西方人來到日本從事英語教學、金融和商業活動等。少數成為永久居民或歸化為日本籍,但大多數為短期居留。
1980-1990年代,日本出現勞工短缺,因此自南美洲和東南亞引進勞工。
在日本只有極少數的猶太人,多數聚居於大城市。
在日巴西人和在日秘魯人有一些則是归日日僑。
參見
- 渡来人
參考
- .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7).
- . 法務省:平成29年末現在における在留外国人数について(確定値). 法務省. 2018 [2014-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7) (日语).
- . 法務省大臣官房司法法制部司法法制課「出入国管理統計年報」. 法務省. 2014-05-28 [2014-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7) (日语).
- 入管協会. . 入管協会. 2010.
- (財)入管協会. . (財)入管協会. 2000.
- (財)入管協会. . (財)入管協会. 1990.
- 法務省入国管理局. . 大蔵省印刷局. 198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