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緬甸語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通称缅甸緬甸語;myan-ma)[4],是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孟加拉国,东北靠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接泰國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2832公里,佔国境线总长约二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森林覆盖率超过50%[5]。人口約5,567万,世界排名第25位[6]。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雖名為聯邦共和國,但實為單一制的國家。

缅甸联邦共和国
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缅语)
国歌:""
世界不灭
缅甸的位置(绿

东盟深灰   [圖例放大]

缅甸联邦共和国在亚洲的位置
首都奈比多
最大城市仰光
官方语言缅语
认可的地方语言
族群
宗教上座部佛教
政府军事独裁下的单一制议会制[註 1]宪政共和国
敏昂來大将(总司令
梭溫副大将(副司令
敏瑞
亨利班提育
立法机构联邦议会
民族院(缅甸)
人民院
建立
849年12月23日
 东吁王朝
1510年10月16日
1752年2月29日
 英国独立
1948年1月4日
 军事政变
1962年3月2日
1997年7月23日
 现行宪法
2011年3月30日
面积
 总计
676,578平方公里(第40位
 水域率
3.06%
人口
 2019年普查
55,672,000[1]第26位
 密度
76/平方公里(第125位
GDPPPP2018年估计
 总计
$3621.42亿[2]第51名
 人均
$6,509[2]第130名
GDP(国际汇率)2018年估计
 总计
$824.41亿[2]第72名
 人均
$1,490[2]第152名
人类发展指数 0.584[3](2018年)
 · 第145名
货币缅元(K)(MMK
时区UTC+06:30缅甸标准时间
行驶方位靠右行驶
电话区号+95
ISO 3166码MM
互联网顶级域.mm
网站
缅甸联邦共和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名称的由来

“缅”是缅族人的书面语自称,该汉语音译字有“遥远”之意,而“甸”在古代指郊外的地方。所以“缅甸”的意思是“遥远之郊外”。緬甸語中,緬甸被稱爲「缅马」(မြန်မာ Myañma/Myăma),同時存在口語讀音「㛧馬/跁馬」(ဗမာ Băma,古译“怕魔”)。1948年起,緬甸獨立,緬甸語成爲官方語言,前者代替後者成爲緬甸的官方名稱;1989年,缅甸军政府將「冕马」的音譯作為國家官方外文名,世上大部分國家依其自主意願亦同改稱;不過某些地方還是習慣以舊名稱之,如在泰國,「葩馬」( Pá-mâa)仍比「缅马」( Miian-maa)常用。

历史

緬甸最晚在一万一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有人類居住,境內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也發現距今五千年前的文化遺址。

緬甸歷史以四個族群為主:孟族(မန် mawn)、驃族(ပျူ)、緬族(ဗမာ Băma)及傣族(တႆး Tay,又稱撣族)。哈維 (G. E. Harvey) 著作《緬甸歷史》中認為緬族自稱其祖先係來自北印度佛陀的部落,他們保留許多印度的文化習俗,約在西元後從印度阿薩姆(Assam)進入緬甸境內。

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在英国殖民统治後的人为划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在825年-1757年,孟族国王统治南缅甸。1044年-1287年,缅族国王由蒲甘城开始统治。1278年,元朝政府设置缅中行省,管理緬甸東北部地區。後撤,併入云南等处行中书省。1287年-1531年,掸族国王由阿瓦由缅甸中部开始统治。1531年-1752年,东吁王朝統治缅甸。1752年-1885年,贡榜王朝統治缅甸。

1824年-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以英国的决定性胜利告终。1852年,第二次英緬戰爭英軍進一步拿下緬甸其它區域。1885年(光绪十一年):第三次英緬戰爭,英軍占领了整个缅甸,並將之納入大英帝国下属的印度領地當中,成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雲南總督岑毓英據情上奏[7]:252大清国政府命驻英公使曾纪泽英国政府抗议无效。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六月):中国与英国在北京签订《中英缅甸条约》,「規定中国承认英国對缅甸有支配權,但缅甸對中国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贡。至於中緬邊境未定界,應由兩國會商勘定。」[7]:252

1890年-1947年,掸邦佤邦成为大英帝国的保护国。克钦邦钦邦则为分开的行政区。1894年,薛福成在倫敦與英國簽訂《中英滇緬商務條款》。1897年,修改訂約劃定疆界及規定商務課稅等條文。緬甸完全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省,由印度總督派員駐緬治理[7]:252。1937年4月1日,《印度政府法》實行,缅甸脱离英屬印度,成为大英帝国缅甸本部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大日本帝國、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1942年昂山奈溫所领导的缅甸独立军引领日本佔領緬甸。1943年8月1日,日本宣佈給緬甸成立緬甸國,並幫助緬甸發展國家經濟[7]:254。1944年2月,昂山秘密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1945年3月27日,「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揭起武裝抗日旗幟[7]:255。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後,大英帝国重返缅甸。10月16日,原緬甸總督斯密士爵士(Sir Reginald Dorman-Smith)重返緬甸,實施軍事管治。11月,臨時政府正式產生,以昂山為副總理。後來「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分裂,臨時政府亦因此而夭折[7]:255-256

1946年8月,藍斯將軍(General Sir Robert Rance)出任總督。第二次臨時政府成立,昂山為緬甸總理。1947年,众掸邦、克钦邦、钦邦及缅甸本部于掸邦境内彬龙(也译为班弄)小镇上,签署《彬龙协议》,协议之目的为,联合上緬甸掸邦克钦邦钦邦等,联合向英国争取独立。7月19日,昂山將軍及六位閣員被暗殺[7]:257-258。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國六十多年的的殖民統治,正式宣佈成立緬甸聯邦共和國,蘇瑞泰為首任緬甸總統。1948年-1958年,以吳努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為缅甸联邦的执政党。1958年-1960年,吴奈温将军强迫吴努让其成立“看守政府”。1960年-1962年,吳努的緬甸聯邦黨(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洁派改名)在1960年緬甸大選获胜而執政。

1962年-1974年,吴奈温夺取政权,废除联邦宪法,成立“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排除民选制度,开始军人独裁统治。1964年5月廢止50元及100元大鈔[8]。1967年6月緬甸排華殺掠事件[9]。1974年-1988年,吴奈温颁布新宪法,承认若开邦、钦邦、克钦邦、克伦邦、卡耶/克伦尼邦、孟邦、掸邦为行政单位。吴奈温将军脱下军装,自任“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緬甸聯邦”改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确立一党专政,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

1988年8888民主運動之后,奈温退居第二线,由苏貌将军接班,執政黨由“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更名为“緬甸民族團結黨”,成立“緬甸聯邦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坚持一党专政。1989年6月18日,緬甸聯邦軍政府将“缅甸”的英文写法“Burma”改为“Myanmar”。1992年,丹瑞将军取代苏貌将军全面接掌军政大权,继续一党专政。1997年,丹瑞将军改“緬甸聯邦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为“緬甸聯邦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继续一党专政。同年,蘇貌將軍病逝,吴奈温失勢。2002年:吳奈溫在軟禁中去世。

2005年11月7日,因战略思维,缅甸政府宣布首都由仰光迁都至内比都。2007年8月中旬,仰光爆发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是緬甸二十年来规模最大的抗议游行,參加人数大约数十万人。游行本为抗议油价高涨,后转为要求民主的反政府示威遊行,至9月26日军人政府开始镇压,致数人死亡。2008年2月9日,軍人政府宣布將在五月舉辦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在2010年舉行民主選舉來成立新政府。2008年5月3日,特强气旋风暴纳尔吉斯袭击仰光等人口稠密城市,造成至少13万人死亡。 2010年10月21日,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颁布法令,正式启用新宪法确定的新国旗新国徽,但是国歌不变。[10]並且把國名由緬甸聯邦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

2011年3月30日,登盛成為緬甸總統,丹瑞退位。2012年4月1日: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發布公告,在45個議會議席補選中,全國民主聯盟最終獲得了43席(聯邦議會人民院37席、民族院4席共計41席,地方議會2席),全國民主聯盟主席翁山蘇姬當選聯邦議會人民院議員。2013年5月2日,緬甸執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鞏發黨)證實,總統登盛已經正式辭去該黨主席職務,現任聯邦議會人民院議長吳瑞曼接任鞏發黨主席。

2015年11月8日,缅甸举行25年来首次大选。经过计票,由翁山蘇姬所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全民盟)取得執政權,結束軍政府長達54年統治,以及鞏發黨5年的執政。其後全民盟及軍方依照憲法組成政府,昂山出任國務資政

2021年2月1日,翁山蘇姬等人遭缅甸军方扣押[11],多地出现通信中断[12]。 缅甸国家电视台一度宣布因技术原因中止播送[13],其后恢复并播送关于缅甸军政府宣布为期1年国家紧急状态的新闻。缅甸军方宣称拘捕翁山蘇姬等人的行动是要回应关于选举舞弊的指控[14]

政治与军事

一幅英国于1852年印刷的仰光大金寺图,显露了早期英国在缅甸的入侵,在第一次英缅战争时期。

缅甸現在是一个總統制国家,由擁有行政權的緬甸總統領導。總統任期五年,由缅甸議會兩院選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及冷戰時期,緬甸於1962-1988年,由奈溫將軍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實行一黨專政軍事獨裁

1990年12月,人民议会选举出来的代表们组成了一个以恢复缅甸的民主制度为主要任务的缅甸联邦国家联合政府。该政府為流亡政府,由昂山溫所帶领。缅甸联邦国家联合政府实际上只拥有相當有限之权力,且被緬甸軍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

2011年2月以前,缅甸軍政府的領導人為丹瑞,他同时是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拥有所有決策權,包括任命及解除部长和内阁成员的权力,以及處理緬甸在国际政治上的權力。

2004年10月19日,梭温替代钦纽成為缅甸总理,后者被視為丹瑞的親信。2007年5月,梭温因健康因素卸职赴新加坡治疗(至10月12日病逝),由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登盛出任总理(後為緬甸總統)。在緬甸,除卫生部、教育部、劳工部和国家计划和经济发展部外,大多数部长和内阁都受军队官员控制。

缅甸主要政党包括全国民主联盟掸族民主联盟。其他还有一些代表少数民族利益的政党。緬甸民族團結黨代表军队,由一个名为緬甸聯邦鞏固和發展協會的组织支持。

1988年,缅甸军武装镇压民众對於经济不振和政治迫害不滿的抗议活动。1988年8月8日,军队朝游行示威者开火,该事件被称为8888民主运动。1988年的抗议活动为1990年的人民议会选举铺了路,然而这次选举结果随后被军政府宣布无效。在此次近30年来的首次选举中,由翁山蘇姬所领导的全國民主聯盟以超过60%的选票赢得了超过80%的国会席位。但是,翁山蘇姬卻在選舉後遭到軍政府的長達六年的軟禁,並數次入獄,其後仍被軟禁。翁山蘇姬因身為缅甸的民主推動者獲得了国际的赞誉,在1991年更獲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自1990年選舉至今,翁山蘇姬多次被軍政府軟禁,軍政府對於她人身的控制與監視一直沒有停止過。尽管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曾向丹瑞请求釋放翁山蘇姬,以及有来自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压力,在2006年5月27日缅甸军政府仍再延长了对翁山蘇姬一年的软禁。虽然该政府正面临着国际上的孤立局面,他们仍旧宣称此為1975年国家保护法案授予的权力,即理论上政府有关押任何人的权力。缅甸的问题首次被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及是在2005年12月召开的一次非正式研讨会上。东南亚国家联盟在对缅甸政府表示失望之餘,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内部国会缅甸核心小组会议之外,尚陈述了缅甸缺乏民主的问题。

2021年緬甸政變後,軍方組建國家領導委員會統治國家,由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來大將擔任主席,副司令梭溫副大將擔任副主席。

民主改革

议会大厦全景,2010年10月
克伦族女孩
2008緬甸風災超過10萬人死亡
帕托道奇佛塔
仰光街頭

2010年10月21日,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颁布法令,缅甸正式启用《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确定的新国旗、新国徽,国歌保持不变。

2010年11月7日,缅甸依据新宪法举行了一次多党制全国大选,共有37个政党参加大选。大选选举出联邦和省、邦各级议会代表,联邦议会由上院民族院(224席)和下院人民院(440席)组成,然后计划再选举出总统、副总统,组成新政府。其后,现军政府将向新政府移交国家权力。[15]由于反对派领袖昂山蘇姬未能参选,所以这次选举在国内外备受批评,被指普遍存在舞弊行为。[16]最终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在人民院、民族院分别获得259席与129席成为第一大党[17][18][19][20]

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登盛緬甸總統。3月30日,一名缅甸官员说,军政府最高领导人丹瑞和副领导人貌埃当天退位,下令解散了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军人政府),将政权移交新政府。4月4日,缅甸官方正式宣布,统治国家将近20年的强人丹瑞已卸下军事领导人的职位。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目前各政府部门还挂着丹瑞的照片;许多分析家指出,由于登盛是丹瑞的重要亲信,所以78岁的丹瑞还是会在幕后听政。[16]

據德國之聲報導,過去嚴格管制網路的緬甸,在今年新政府上台後為強化開明形象,於2011年10月27日宣布,正式解除FacebookTwitterBBCYoutube等曾發表不利緬甸軍政府形象的網站封鎖,象徵緬甸進入網路自由時代[21]

2012年4月反对派领袖昂山蘇姬当选緬甸國會下议院议员,于5月2日正式上任[22]

2012年8月20日,缅甸政府信息部在其官网上宣布,即日起开始废除对所有缅甸当地出版部门的审查制度。[23]2012年9月17日,缅甸政府宣布再特赦514名囚犯,包括部分外籍囚犯和政治犯。[24]

2015年11月8日,舉行議會選舉。依據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在11月13日公布最新計票結果,由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取得合共390個席次,跨越了過半數的門檻(總共664個議席),取得緬甸聯邦議會兩院的控制權,成為執政黨,全民盟於2016年與軍方組建政府。

军事政变

2021年1月26日,缅甸军方举行发布会对大选中选民名单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军方认定去年底大选存在大规模“选举舞弊”的情况,并表示不排除存在接管政权的可能性。[25]

2021年1月29日,缅甸内比都仰光曼德勒先后出现游行示威活动,要求调查2020年大选中出现的舞弊问题。[26]

2021年2月1日,缅甸总统温敏和国务资政昂山素季被军方扣押,缅甸军方表态权力已移交给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并宣布实施为期一年的紧急状态[27]缅甸多地民众抢购生活必需品。[28]

经济

緬甸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人民每年所得平均約1180美元,从事农业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其國土的森林覆蓋率達50%,林區產硬木和貴重的柚木工業有碾米、木材、石油開採、小型機械製造、礦產等部門。礦產有石油鋼玉玉石,其中紅寶石翡翠之質素全球最高。

21世紀初的緬甸經濟總體水平,並沒有在二次大戰之後有大幅的提高,反而比二次大戰前還低。據比較權威的估算,1936年緬甸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121.97億美元(當時人口1570.8萬),人均年收入776美元,而2004年11月的統計數字,緬甸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僅356美元,人均年收入自然比這個數字更低,遠不及二戰前的人均年收入776美元。可见緬甸的經濟發展幾乎陷入停頓或倒退。

2011年,總統登盛上台,緬甸實行全面經濟改革,放寬投資政策,改革稅率及法律制度,外來投資金額由2010年的300萬美元大幅提升至2011年的20億美元,比率達667:1。貨幣政策的改變使緬幣升值近25%,2011年的經濟增長率為8.8%,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上升至1300美元。

緬甸政府大量投資基建,耗資580億美元成立土瓦經濟特區,將與深水港為中心,佔地約萬公頃,目前緬甸政府已經和泰國建立多項合作,以後將建設水力發電廠、石化廠和煉油廠等項目,而中國南韓印度都表示相當的興趣投資。緬甸政府期望打造緬甸成東南亞以至印度洋地區的新經濟中心。

缅甸于1997年7月23日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并与诸如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区、东盟-日本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和东盟-印度自由贸易区等对话伙伴一起,积极参加东盟及相关的自由贸易协定。缅甸的经济政策主张与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目标吻合非常重要,能够促进商品和服务、投资、熟练劳动力形成,保证更大的贸易流量,以提升该地区的全球竞争力。

缅甸还与东盟其他国家一起参加东亚峰会(EAS),就印度-太平洋地区面临的主要政治、安全和经济挑战进行战略对话与合作。东亚同时还是一个具有重要全球意义的地区,该地区经济从许多方面变得更加一体化。[29]

地理

緬甸地形圖

緬甸聯邦共和國位於東南亞西北部,東與中國、寮國和泰國相鄰,西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相接。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南臨安達曼海。面積676,578平方公里,是東南亞大陸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緬甸三面環山,西部有若開山脈,北部有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東部和東南部為撣邦高原和丹那沙林山脈。中部為平原。位於北部喜馬拉雅山中的開加博峰海拔5881米,是緬甸也是東南亞的最高點。

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欽敦江薩爾溫江錫唐河等。其中伊洛瓦底江發源於中國西藏林芝地區,向南流經緬甸中部地區,最後注入安達曼海。緬甸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伊洛瓦底江流域,為緬甸最重要的河流。

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河谷平原夏季悶熱多雨,內陸山區比較乾燥。

地形

缅甸西部边境有那加山脉和阿拉干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中部是依洛瓦底江平原,南部有丹那沙林山地。

兩旁有山脈環伺,中央部份有南北向廣大的沖積平原,是農業的精華區,雨季時常泛濫。

气候

缅甸位于南亚季风区,属热带季风气候,3-5月是暑季,6-10月是雨季,11月-2月是凉季;山地多雨区年降水量达3000-5000毫米,内陆干燥区500-1000毫米。

夏季,河谷平原因熱氣無法由高聳的北邊界流出,再加上西南季風自南邊缺口北上,頗為悶熱。

人口和民族

緬甸有約五千萬的國民,68%為缅族。主要的少數民族為掸族(9%)、克伦族(7%)、若開族(3.5%)、華人(2.5%)、孟族(2%)、克钦族(1.5%)、克耶族(0.75%)以及其他原住民民族(4.5%),此外还有印度人孟加拉人移民(1.25%)。但是緬甸官方目前并不承認缅甸華人果敢华人除外)、印度人、孟加拉人和罗兴亚人為法定少數民族(緬甸政府不再認罗兴亚人為缅甸民族而歸為孟加拉人)。

城市

語言

官方语言为缅甸语缅族的母語),緬甸境內各个少数民族都使用自身的语言。漢語除了在緬甸華人內部外,在緬甸北部少數民族地區也較為通用。許多社会上层人士懂英语,西部邊境地區少數人通用孟加拉語(羅興亞人)。 由於緬甸軍政府長期以大緬族主義為主體,所以在其他原住民地區強行禁止在學校說母語。引發了其他族群的不滿。也導致了其母語的逐漸沒落。 緬甸雖然曾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但是緬甸由於教育設施落後,國內不通行英語,成了前殖民地中的異數。

宗教

89%的缅甸人信仰上座部佛教,5%的缅甸人信仰原始宗教,其他則是信仰漢傳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等等。

佛教在緬甸占絕對主導地位,基督宗教在緬甸北部少數民族地區(含東南克倫族)較為流行,昔日受到緬甸中央政府的較大限制,近年隨著緬甸民主改革,這些佛教以外的宗教傳播及信仰者也得到了保障。但是伊斯蘭教在緬甸仍受到當地政府和主流佛教社會的極端嚴厲的壓迫,特別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緬甸羅興亞人在緬甸沒有公民權利,亦沒有任何人權可言。

行政区划

缅甸一共下辖七个緬甸語英語:Region)、七个緬甸語英語:State)和一個聯邦特區(奈比多緬甸語英語:Naypyidaw Union Territory)。7个省的主要人口为缅族,7个邦的主要人口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构成。

地圖No.行政區緬文名稱首府面積 (km²)人口鎮區數
1伊洛瓦底省 Ayeyarwady Region勃生35 1387,330,20026
2勃固省 Bago Region勃固39 4045,581,30028
3马圭省 Magway Region马圭44 8204,760,10025
4曼德勒省 Mandalay Region曼德勒37 0246,727,90031
5实皆省 Sagaing Region实皆94 6255,663,20037
6德林达依省 Tanintharyi Region土瓦43 3431,347,70010
7仰光省 Yangon Region仰光10 1715,836,20045
8钦邦 Chin State哈卡36 019541,9009
9克钦邦 Kachin State密支那89 0411,327,70018
10克耶邦 Kayah State垒固11 733247,3007
11克伦邦 Kayin State帕安30 3831,553,1007
12孟邦 Mon State毛淡棉12 2972,470,40010
13若开邦 Rakhine State实兑36 7783,004,70017
14掸邦 Shan State东枝155 8018,461,50054
-内比都联邦区 Naypyitaw奈比多8

外交

緬甸與周邊諸鄰邦之關係,詳見:中緬關係印度-缅甸关系孟加拉國-緬甸關係新加坡-緬甸關係

經貿關係

  •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在2012年的資料顯示,緬甸聯邦共和國的出口總額為95億美元,主要出口的貨品是冰種翡翠和玉、天然木材、農產品、魚類、衣服、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緬甸聯邦共和國的第三大出口夥伴國,佔其出口的14.2%。
  •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在2012年的資料顯示,緬甸的進口總額為55億美元,主要進口的貨品是石油、石化品、塑膠、汽車、機器、水泥、金屬、食品、電子品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緬甸聯邦共和國的第一大進口夥伴國,佔其進口的37%。

教育

缅甸全民识字率约94.75%。实行小学义务教育。教育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现共有基础教育学校40876所,大学与学院108所,师范学院20所,科技与技术大学63所,部属大学与学院22所。著名学府有仰光大学曼德勒大学等。[30]

高等教育

詳見:缅甸大學列表

緬甸最著名大學當屬仰光大學,以培養社會學、政治學,最為著稱,多數緬甸政治人物畢業於此校。

知名人物

  • 翁山:帶領緬甸人民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於1947年遭到暗殺,被尊為緬甸國父。
  • 辛西雅醫生:在泰緬邊境成立醫院救援緬甸難民的醫生,曾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 翁山蘇姬:翁山( 緬甸國父)的女兒,緬甸非暴力提倡民主的政治家,1990年獲得薩哈羅夫獎,翌年又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最近,外界頻頻指責翁山女士在羅興亞人被強行驅趕的嚴重違反人權事件視而不見。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政府以選舉舞弊為由逮捕了翁山蘇姬以及多位政府高層。
  • 吳丹:1961年11月3日至1972年任聯合國秘書長,因為個人原因在第二屆任滿後退休。
  • 吳努:第一任緬甸總理,在1948年至1962年執政,其後於1988年建立全國民主聯盟,全國民主聯盟的四位創辦人之一。

著名緬甸華人

  • 胡文虎:著名商人,《星島日報》創辦人。
  • 羅星漢:有「海洛因教父」、「鴉片將軍」的稱號,活跃於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
  • 坤沙:原名張奇夫,有「鴉片大王」的稱號,活跃於197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
  • 徐四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原常务委员。
  • 高明駿:中華民國出道歌手。
  • 朱玲玲:1977年香港小姐冠軍
  • 周永明數字王國董事會主席。
  • 丘昭蓉:關山慈濟醫院醫師,不辭辛苦地每周四天在臺灣花東遍遠山區巡迴醫療,衛教等守護弱勢民眾健康的工作。即使罹患肝臟腫接受化學治療之際,依然關心的還是要回到花東地區,繼續服務鄉民。而在人生最後階段,丘醫師也決定捐出自己的遺體,繼續貢獻於醫學教育。
  • 吳慶星:著名商人,愛國華僑,仰恩大學創辦人。
  • 葉旗山:著名乒乓球選手,出身緬甸桌球世家,是現居於臺灣的乒乓球高手,現於三重修德國小任教;於第七屆亞太長青盃個人賽擊敗亞洲盃多屆冠軍,前大陸國家隊高手梁紅安,技驚全場。並於2017年第41屆國際自由盃力抗兩岸三地乒乓球高手,以個人賽團體賽十戰一場未輸的佳績,勇奪男子40歲組個人賽冠軍。2018參加位於賭城拉斯維加斯舉辦的第19屆世界長青桌球錦標賽,打入半決賽以2:3不敵前世界冠軍、德國國家隊羅斯科夫,取得第三名佳績,亞洲第一稱號,名不虛傳。
  • 葉旗佃:著名乒乓球選手,出身緬甸桌球世家,現為緬甸排名第一的國家隊選手,為葉旗山之弟。2019參加台灣舉辦的第43屆國際自由盃長青桌球錦標賽,擊敗來自中國大陸、台灣、中南美等的各國及地區諸多名將,技驚四座,並於40歲組男單封王。
  • 張龍超級偶像(第七屆)第四名,現為簽約藝人、歌手。
  • 趙德胤:國際知名導演,以電影「再見瓦城」得到73屆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週「最佳影片」,目前定居臺灣。
  • 彭家聲緬甸撣邦第一特區主席,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總司令。
  • 釋昭慧:俗名盧瓊昭法名昭慧,生於緬甸仰光台灣佛教比丘尼,師承印順法師。為佛教弘誓學院創辦人。

文化

僧伽在整个缅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上座部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纪传入缅甸,在西元十一世纪时成为缅甸居民普遍的信仰,并且延续至今

緬甸語文属漢藏語系下的藏缅语族缅语支;居民以农耕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学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响。以蒲甘王朝为代表,建于十一世纪初,以蒲甘为首都。设行政组织,订立法律,雕刻及绘画艺术相当发达;並以自创的缅甸文取代巴利文梵文,成为經書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筑以“纠苏吉刚佛塔”为其代表。

节日
日期 名称
1月4日獨立紀念日
2月12日聯邦紀念日
3月2日農民節
3月10日乾旱季慶典
3月27日抗日勝利日
4月13日至4月16日潑水節
4月17日新年
5月1日勞動節
7月19日烈士日
11月26日點燈節
12月25日聖誕節

緬甸飲食

Mohinga,魚湯米粉,被廣泛認為是緬甸的國菜。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魚湯麵、椰子麵、椰子粥、涼拌麵、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裡喝奶茶,吃肉包子油條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鹹。烹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醃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註釋

  1. 选举行政总统的议会制共和国家,由总统掌握实权。

参考文献

  1. .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Ministry of Im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2015 [2016-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4).
  2.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3.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2-09).
  4. Steinberg, David I. .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09-26. ISBN 978-0-19-998168-7.
  5. . 缅甸驻中国大使馆.
  6. Asian Development Bank – Myanmar Fact Sheet, Retrieved 8 July 2010 存檔,存档日期2011-11-26.
  7. 陳水逢. .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9.
  8. . [2017-01-02] (中文(台灣)‎).
  9. . [2017-01-02].
  10. 缅甸开始使用新国旗,新浪网,2010年10月21日,于2010年10月22日查阅。
  11.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 DW.COM. [2021-02-01] (中文(中国大陆)‎).
  12. 《财经》新媒体. . finance.sina.com.cn. 2021-02-01 [2021-02-01].
  13. . www.facebook.com. [2021-02-01] (中文(简体)‎).
  14. . 立場新聞 Stand News. [2021-02-01] (英语).
  15. .
  16. 缅军事强人丹瑞卸职
  17. . [2012-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1).
  18. . Ajmmc.org. [2011-02-04].
  19. . Ajmmc.org. [2011-02-04].
  20. . Ajmmc.org. [2011-02-04].
  2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1).
  22. . 新浪. 2012-05-02 [2013-03-03].
  23. . 国际在线 (中文(中国大陆)‎).
  24. . 京报网. [201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1) (中文(中国大陆)‎).
  25. . news.stcn.com. [2021-02-01].
  26.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 DW.COM. [2021-02-01] (中文(中国大陆)‎).
  27.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 DW.COM. [2021-02-01] (中文(中国大陆)‎).
  28. . news.stcn.com. [2021-02-01].
  29. 缅中合作进入新时代
  30. . [2014-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緬國部》,出自《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缅甸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缅甸分類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